“一年多過去了,至今,每當想起她的微笑她的美麗,心裏滿滿的都是感激和溫暖”,這是今年《健康報》爲慶祝首屆中國醫師節面向全國開展“我與醫生的故事”徵文,一位患者家屬的回憶文章,文中提到的那個她,就是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內三科的青年醫生張肖。

已經參加工作六年的張肖,在她身上總是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真誠和親切,在張肖同事眼中,她做事勤勤懇懇,爲人謙虛踏實,跟病人溝通交流時也有自己獨有的一套行事風格,時刻保持着良好的精神風貌,始終臉上掛着微笑,讓病人如沐春風,感覺病痛都消減了幾分,很多病患都很喜歡她。

“每當想起她,心裏滿滿都是感激和溫暖”

那篇《健康報》徵文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作者的丈夫得了結腸腫瘤,到張肖所在的科室住院化療,因爲不瞭解化療情況,加之道聽途說,患者內心十分畏懼,一家人憂心忡忡。看到這種情況,張肖主動地安撫患者及家屬,耐心講解化療原理,她還把自己的電話和微信都提供給了患者及作者,告知其有問題可以及時聯繫,作者可能因太過着急又不瞭解病情,每天無數次來找張肖諮詢,問到底用什麼方法醫治、化療之後反應大不大、掉不掉頭髮等諸如此類問題,把及時聯繫變成了“天天聯繫”。面對患者的諮詢,張肖絲毫沒有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她耐心反覆地給予解釋,慢慢地化解了患者對這個疾病的恐懼心理,後來患者做了外科手術,恢復也比較好。在丈夫出院一年後,作者有感於張肖對患者的耐心、細緻與熱情,寫了題爲《難忘那份溫暖情》的回憶文章。

張肖急患者之所急、憂患者之所憂、想患者之所想,對待每一位患者都能做到認真檢查、詳細解答、積極施診。張肖所在科室收治的大多爲腫瘤病人,他們住院後往往都帶着一定的恐懼和焦慮心理,內心十分敏感也十分脆弱,在給患者看病時,張肖做到換位思考,她從不冷冰冰機械地與患者討論病情,而是用“拉家常”一樣的方式開始醫患之間的交流,面帶微笑向病人家屬解釋日常照顧需要注意的問題,她那輕鬆柔和的語氣,面容和煦的問候一下子就讓患者和家屬在不知不覺中對她產生了信任和好感,同時也減輕了患者對化療放療的恐懼感。

當遇到患者家屬不理解時,張肖總是不厭其煩地耐心做好疏解工作,充分站在病人及家屬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多疾病在醫治過程中不會立即見效,症狀並不一定在處理之後馬上就會減輕,一些剛入院治療的患者在剛開始治療時,對年輕的張肖抱着一種不信任的態度,患者家屬由於焦慮着急對她也產生一些不理解的情緒,溝通交流時語氣比較生硬,張肖都是耐心細緻給予解釋,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她都堅持每天下班前詳細檢查每一位病人並掌握他們的病情變化,努力讓患者放心、讓家屬安心、高質量的完成每一份工作,她說這是作爲一名醫生的職責。

內三科的病人並不是每一位都能夠順利治癒出院,他們面臨的還有人們談及色變的“死亡”,在王軍業主任的帶領下,腫瘤科開展了對患者的臨終關懷,張肖和同事們給這些即將消逝的生命以尊重與照護,他們採取有效辦法努力減輕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讓他們相對處在一個沒有痛苦的狀態,有尊嚴的死亡。一位老年患者胃腫瘤晚期,且已經多處轉移,進行積極治療後還是去世了,後來家人來院辦理死亡手續的時候,一再感謝張肖及科室醫護人員對老人精心的照顧。

“她是令我們佩服的女漢子”

張肖日常的工作十分繁重,但她卻像個超人一般,總是能及時且圓滿地完成工作,在科室男同事們的眼中,她就是個“女漢子”,大傢伙都對她佩服不已,在科室中獲得了同事們毫不吝嗇的讚許。

因爲工作的原因,張肖對於孩子和家庭的陪伴,時間自然也因此少了許多。有一次,張肖的父親因消化道大出血住進醫院重症監護室,發病的當天,張肖在醫院值夜班,不能陪護父親看病。以前的時候,家人對她的工作也有所埋怨,總覺得她沒有時間回家,沒有時間陪老人孩子。張肖的父親在住院期間,得到了監護室和消化科醫護人員的精心醫治,轉危爲安並康復出院,從那之後,家人對張肖的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作爲一名醫生來說,職責就是治病救人,可能會犧牲一些個人時間,但這能爲更多的人帶去健康,爲更多的家庭帶去希望”,張肖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休班也會來查房,因爲自己負責的病人相對還是比較瞭解的,來看一下自己才比較放心。”難得的休息日,張肖也會從家裏趕來醫院,她和同事們會利用半天的時間來確認患者病情並及時與他們溝通交流,這於他們來說這樣的工作已成爲一種習慣。雖然工作忙碌,但張肖卻畫着精緻的淡妝,隨時保持着一種良好的精神風貌,正如她所說:“良好的精神狀態不僅能使自己心情愉悅,患者看到了也會如沐春風”。

每天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去醫院的路上,門診、病房總能看到張肖忙碌的身影,對於張肖本人來說,治病救人、救死扶傷就是她從學生時代以來的夢想,也許有過許多辛苦,許多委屈,許多不理解,但她一直不忘初衷,一路堅持走了下來。自2012年入院以來,她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責任心、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工作態度,面對患者,始終保持着一顆從醫時的初心,將患者當成親人朋友,牢記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神聖職責。

“手機24小時開機,這是我們的職責”

爲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術,能給予更多病人高質量的服務,在完成繁忙工作的同時,已是一位兩歲孩子母親的張肖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她努力精進專業知識和技能。此外,今年她所在科室在科室主任王主任的帶領下開展了許多臨牀實驗和研究,作爲研究人員之一的張肖爲了時刻跟進患者的治療效果,手機24小時不關機,以便隨時瞭解患者的治療情況和效果,及時給予處理,以保證患者的安全和試驗結果的精準與權威。

“我們科室像我一樣年輕的大夫很多,醫院和科室給我們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王主任更是放手讓我們大膽實踐,所以現在的年輕大夫成長很快。”提起腫瘤科的王軍業主任和同事們,張肖醫生滿是自豪與感激,如今科室在王主任的帶領下,以青年醫生爲主力的腫瘤科更加充滿活力和幹勁,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爲科室的建設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張肖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心態,她認爲一個親切的笑臉、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溫暖的問候、一個拉扶的細心動作,對患者來說有時候就是一味對症的良藥。張肖從點滴服務和細節服務做起,她視病人如親人,待工作如朋友,贏得了患者的理解與尊重,同時收穫了家人、同事、朋友們的支持與認可。

在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像張肖這樣工作在與病魔抗爭第一線的青年醫護人員還有很多,他們選擇了醫者這個職業,從此無怨無悔、傾盡全力,因爲他們熱愛自己的職業,就像熱愛自己的生命一樣;他們不怕勞累,認真負責,平時工作繁重,壓力大,甚至犧牲休息時間加班加點,但他們任勞任怨,因爲他們肩負着神聖的健康使命;他們把無私的愛奉獻給患者,爲患者送去了健康和溫暖,帶去了勇氣和希望,同時爲千萬家庭和社會帶來了祥和與安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