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地產人來說,2018年的確日子不好過,房子不如以前好賣了。

  而對於購房者來說,2018年也不好過。上半年是買不到房子,下反而不敢出手了。

  到處都是土地流拍,業主圍堵售樓處,開發商降價促銷的新聞。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新近降準,這本是刺激,但股市一片綠,也幾乎沒有人認爲降準會對樓市構成任何利好。

  還有諸如廈門廣州杭州等城市在落戶等政策上做細微調整,也被解讀爲救市。

  這些跡象,基本佐證了一點:樓市預期的確已經基本由多轉空的。

  以上各類信息紛繁雜亂,對我們的決策的確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焦慮是必然的,現在到底還能不能買房?

  當前樓市的表現,的確是本輪週期進入尾聲的信號。但是對於週期,我們應該有更加務實的認識。

  本輪週期的啓動期出現在2016年,根本原因依然是貨幣,樓市的供需沒有明顯變化,唯一變化的是市場上錢變多了。在中國,這些錢當然最有可能流入樓市。於是深圳先行,其他一線城市跟上,接着是不少二線城市開始補漲,三四線城市跟上。

  到目前爲止,房子賣得差不多了。

  易居地產研究院最新發布的百城住宅庫存報告顯示,8月份的住宅存銷比位於歷史底部,其中新房庫存僅用9個月就可以消化完,低於12-16個月的合理區間。

  8月份,一、二、三四線100個城市新房存銷比分別爲11.9、8.9和8.9個月,低於7月份的13.6、9.5和9.4個月。

  存銷比的下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需求透支殆盡,房企開始主動求變,不再尋求大規模擴張。

  在這種情況下,個別城市庫存偏高,房價開始轉跌,比如廈門,新房存銷比高達33.6個月,位居100城庫存第二位。

  不過這種下跌,也完全達不到崩盤的程度,只不過一種價值合理迴歸。之所以市場反應激烈,只不過是人們習慣了漲而已。

  即便是到了週期的尾聲,更多的城市,實際上價格還是有所微漲的,跌的是成交量,特別是二手房的成交量,的確很難看。

  房地產的種種調控,也已經杜絕了價格大幅波動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進入樓市,談不上最佳時機,但依然可以。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清楚,當下房價的漲跌其實並不十分重要。房地產的紅利期有多個,房價的紅利期基本結束,但房租的紅利期即將到來。

  買房和不買房的差別在於主動權,前者握在自己手中,後者等於交出主動權。自住,能避開房租壓力,不自住也能享受房租的紅利。

  當下的各種資產,只有房子的價格表現還算OK,當你手中有錢的時候,掰着手指頭算的時候,也就房子還敢買一買。說到底,房子的背書是土地,是城鎮化,這纔是最大的背書。

  房子這種商品與其他商品有明顯不同,它的價格非常高,流動性非常差,這種特點決定了你很難根據行情來對它進行快速處置。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缺點在於,當你想要及時止損時,往往很難做到,這是不利於炒房客的。

  優點在於,決策週期的拉長,會給你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比如你賣房子,無論最終出售與否,最終的決策往往更加理性。這是有利於首套房和換房等羣體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買房子打算自住,或者至少不打算快進快出,持有3-5年或者更長時間,那麼當下樓市的種種表現,其實影響並不大。

  我們唯一需要做的是挑對房子。

  如果你在一個城市長期生活,打算紮根,那麼算好錢袋子,穩住槓桿,別搞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套路。多看盤,多對比,心中自然有數。

  從城市的角度來說,一線依然最安全,二線省會城市中,抓住人口機遇和產業升級窗口期的城市依然OK,至於三四線,需要足夠的辨識度,它的安全性與城市羣的規劃密切相關。

  對於普通人來說,關注短週期當然是應該的,但不必完全押寶它,因爲你輸不起,而且很難踩準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