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其四,歷代《無棣縣誌》均記載:“大山,舊稱碣石山、鹽山、馬谷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其實,禹貢碣石在山東無棣,馬谷山即是碣石山,已被無數歷史資料所證實。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 郭雲鷹 劉玉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700年前,曹孟德率軍北伐烏桓貴族,登臨碣石,寫下著名詩篇《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毛澤東詩“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使曹操的雄心才略得到了昇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這麼一座名山,在歷史上卻位置不定,被顛三倒四,搞得陰差陽錯。究其根源,在於班固著《漢書》之後,將禹貢碣石從渤海東岸搬到了渤海北岸。一說在昌黎、一說在樂亭、一說在撫寧、一說在九門、一說在薊縣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那麼,碣石究竟在哪裏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其實,禹貢碣石在山東無棣,馬谷山即是碣石山,已被無數歷史資料所證實。稍摘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其一,明朝大地理學家、大歷史學家顧炎武先生所著《肇域志》記載:“濟南府海豐縣有馬谷山,即大碣石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其二,1931年商務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在“馬谷山”、“黃河古道”、“碣石”3條目中,均記載無棣馬谷山爲碣石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其三,《山東通志》記載:“在山東無棣縣城北60華里,一名大山,山西南半麓有洞廣二丈餘,深不可測。相傳有龍馬從此出,故以爲名(馬谷山)。肇域志記載以爲古碣石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其四,歷代《無棣縣誌》均記載:“大山,舊稱碣石山、鹽山、馬谷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其五,《漢書·郊祀志》記:“始皇后三年(前215)遊碣石。”《山東通志》雲:“秦始皇東遊至碣石,次舍於此,因名厭次縣。”無棣秦時屬“齊郡厭次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馬谷山,在無棣縣城北30公里處,海拔僅62.4米,方圓0.39平方公里,山體由玄武岩、火山蛋、火山灰構成,系12萬年前火山噴出物堆積而成。“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唐代劉文偉,永徽年間曾在無棣縣任職,他經實地考察認爲“馬谷山在九河入海處,斷爲碣石無疑。”(《無棣縣誌·疆域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海”是指渤海,古稱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九河”是黃河下游分支,是島夷的貢道路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碣石”是島夷由海入於河的導航標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只要打開一張現代的《中國地形圖》,我們會在華北地區看到一個百川匯流的地方,這就是河南浚縣以北到河北廣平、大名、河間及山東聊城、濱州以北的廣大地區。河的源頭部分比較密集,然後逐漸變疏,但幾乎是不約而同地流向東北注入渤海西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馬谷山之東,到魏晉時仍是一片大海,叫做月明沽,是海鹽產地,所以馬谷山被稱爲“鹽神山”或“鹽山”。《山東通志》載:月明沽在海豐縣(今無棣縣)東北。”《寰宇記》載:“月明沽西接馬谷山,東濱海,煮鹽之所也,今名月河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舊時馬谷山上尚有碧霞宮、文昌閣、呂祖祠,山麓有鹽神廟、清涼庵、觀音殿、關帝廟等寺廟,香火興盛。無棣縣地處九河之末梢;馬谷山,古稱碣石,一座山峯煢煢孑立於河故道之入海口,與《禹貢》“夾右碣石”之文相合,可以斷定,無棣馬谷山即《禹貢》之碣石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07月13日第七版)\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94718234440551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