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毛 主席的人都知道,主席有個小愛好,就是喜歡點評別人的名字,比如稱譚政爲“談政”,稱吳忠爲“有忠”。

還比如他對一位叫鄭三生的開國少將說:“認識你,是三生有幸。”

其實,主席之所以說認識鄭三生是“三生有幸”,除了他的名字叫“三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鄭三生這個人一生光明磊落,處處以身作則,非常值得一交。

我軍之所以能令行禁止,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將領們能以身作則,就像鄭三生經常說的:“要想讓部下做到,就必須要自己先做到。”

平型關戰役時,鄭三生是八路軍115師的一個副營長,帶着戰士埋伏在山上。大家又餓又渴,有的戰士就想喫口乾糧喝口水,補充體力,但鄭三生沒有批准,因爲不知道鬼子什麼時候來,如果現在喫光了乾糧,萬一戰鬥打的時間長,還拿什麼來補充體力?

可是戰士們又餓又渴怎麼辦?鄭三生說:“現在從我做起,一口糧不喫,一口水不喝,我怎麼做,你們就怎麼做。”

副營長以身作則,戰士們自然無話可說,硬是餓着肚子打完了這場仗。

等戰鬥結束後,鄭三生想喫飯,卻發現乾糧和水壺早就不知道丟到哪裏去了。

建國後,鄭三生擔任第66軍軍長,卻遇到了一件難事。

當時部隊要訓練,其中有一項是跳鞍馬,這就難住鄭三生了,因爲他之前沒跳過,而且他的個子也不高,比較喫虧。其實這也沒什麼好爲難的,作爲軍長,完全可以不跳,但鄭三生卻說:“凡事都要以身作則,如果我當軍長的都不會跳,還有什麼資格評論戰士們跳得好不好?”

晚上忙完工作後,鄭三生來到操場,開始練習鞍馬。鞍馬很高,鄭三生又沒經驗,一次摔倒,兩次摔倒,練了幾十次,摔了幾十次,身上青一塊紫一塊。

老伴兒看得都心疼了,說你的心思到了就行了,這麼拼命幹什麼?鄭三生卻說,既然練了,就一定要練成!

就這樣,鄭三生咬牙接着跳,不知道摔倒了多少次,終於可以跳過去了。

到了訓練那天,鄭三生站在所有戰士的最前頭,說我是軍長,我第一個跳!

戰士們都很好奇,說鄭軍長以前沒跳過鞍馬,能行嗎?鄭三生做好準備,跑步、起跳,一切都非常完美,大家拼命鼓掌,說真沒想到鄭軍長還有這手絕活!

鄭三生這麼做,有點“自討苦喫”,但這就是他始終堅持的信條。當領導的不以身作則,就帶不好部隊,要讓大家聽你指揮,大家會的,首先你得會。鄭三生就是用這種“笨方法”,贏得了戰士們的尊敬。

鄭三生有個兒子叫鄭鋼,在1969年參了軍,還是戰鬥機飛行員。其實,鄭鋼是“偷偷”報的名,沒有和家人說,等到錄取後,家人才知道。母親非常擔心,她就這一個兒子,戰鬥機飛行員的危險係數較高,因此很擔心兒子的安危,就讓鄭三生去把他調回來。

鄭三生對妻子的想法很不滿,說:“他能上戰場,這是他的光榮,擔心什麼?要按你這樣,主席當年就不會讓他的兒子上朝鮮戰場了。主席不心疼兒子嗎?主席從不搞特殊,作爲主席的戰士,我同樣不能搞特殊!”

鄭三生有好幾個孩子,但沒有一個受到過特殊照顧,上級分配幹什麼工作就幹什麼工作,鄭三生早就有言在先:“誰也不能打着我的旗號去走後門,否則進了門也要給我出來!”

1990年,鄭三生病逝,身無餘財,兩袖清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