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兒只斤·鐵木真,即成吉思汗,是蒙古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一統全蒙,於公元1206年被推選爲蒙古帝國大汗。成吉思汗在位期間,曾發動多次對外戰爭,管控疆域西至黑海海濱,東包含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橫跨亞歐的蒙古大帝國。

隨着蒙古的不斷強盛,自身文化、宗教的落後愈發趕不上疆域開拓的速度,成吉思汗開始倡導宗教平等,從其他文化中汲取先進的文化。然而,成吉思汗在帝國傳承製度上卻優柔寡斷,不僅想要選出最適宜的帝國接班人,還想堅守蒙古“幼子守竈”的傳統。

衆所周知,中原王朝信奉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在皇室,嫡長子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一般都是當作儲君來培養,而蒙古信奉的是“幼子守竈”傳統,由最小的兒子繼承父親的財產及社會地位,因此,承繼汗位的往往是幼子。

儘管成吉思汗從政治穩定和個人才能方面考慮,三子窩闊臺是最適宜繼承汗位的人選,但又不肯摒棄影響蒙古人千百年的幼子情結。最後,晚年的成吉思汗決定三子窩闊臺繼承汗位,幼子拖雷掌控軍隊。成吉思汗死後,窩闊臺和拖雷兩派勢力鬥得不可開交,拖雷倚仗着十萬大軍,遲遲不肯承認窩闊臺的合法性,導致蒙古汗國空懸了兩年的汗位,嚴重影響了帝國的統治與穩定。

在成吉思汗在位之際,幼子拖雷就展現出很高的軍事天賦,曾率軍橫掃中亞地區,更是在攻金戰役中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立下了赫赫戰功。窩闊臺雖繼承汗位,但形同虛設,真正掌控蒙古帝國大權的是拖雷,這不可能不引起兄長窩闊臺的忌憚。

公元1232年,拖雷率軍在河南三峯山戰勝金軍,盡殲金軍精銳之後,隨後返回蒙古草原,在九月卻突然病死途中。史書上對此事記載很隱晦,但種種跡象都表明幕後黑手就是窩闊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