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來源:黨史博採 , 作者:夏明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導讀:\u003C\u002Fstrong\u003E 1930年6月,紅5軍、紅8軍合編爲紅3軍團,彭德懷擔任軍團長,李壽軒一直是主力團團長,歷任過紅3師第9團團長、紅1師第2團團長、紅6師第18團團長、紅6師第16團團長,每每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人民軍隊歷史上,有一位開國中將與維修鐵道、保障戰勝結緣,他也是人民鐵道兵發展壯大的親歷者與推動者,他參與指揮鐵道部隊保障過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他還直接指揮志願軍鐵道部隊保障志願軍前線部隊糧彈充足,從而揚名朝鮮戰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與鐵道兵結緣後半生,軍中一語雙關地雅稱其“鐵兵將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就是李壽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當年張飛喝斷當陽橋,今日李壽軒喊退蔣閻兵”\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壽軒,曾用名李漢光,1906年4月22日出生於湖南省寶慶縣龍陂鄉(今邵陽市邵東縣流澤鎮),家中世代務農。李壽軒少時多艱,8歲就漫山遍野放牛,9歲方進入私塾啓蒙,10歲就跟隨父兄挑煤,歷盡生活艱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早年生活的種種不幸,促使李壽軒義無反顧投身革命,走上爲窮人打天下的道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6年7月,在同鄉蔣正道幫助下,李壽軒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第8軍(唐生智部),參加北伐戰爭。幸運的是,一踏上軍旅之路,他就在彭德懷手下當兵,並參加了彭部祕密組織“士兵會”,深得彭德懷信任,深受彭德懷影響。1928年春,中共南縣縣委爲發動年關鬥爭,請求彭德懷幫助幾支槍,彭立即慨然應允,班長李壽軒則負責運交。對於此事,彭德懷印象深刻,他在被關押期間留下的《自述》中曾寫道:“我記得槍支是由現在鐵道兵李壽軒司令員祕密運交的,李是當時的祕密士兵會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領導發動平江起義,李壽軒帶領全班戰士直衝縣政府,不到2個小時就解除了反動武裝,活捉了縣長劉作柱。隨即,起義部隊改編爲紅5軍,李壽軒也成爲一名紅軍戰士。8月,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每戰更是披堅執銳,很快打出了響噹噹的名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9年1月,湘、粵、贛三省敵軍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圍剿”。當時,彭德懷率領紅5軍第4、第5縱隊剛到井岡山與紅4軍會師不久,就主動擔負守衛井岡山的任務,以策應紅4軍兵出贛南。作爲紅5軍第5縱隊第12大隊中隊長,李壽軒深知:面對着20多倍的敵人,必將有一場惡戰。他便拖着已患痢疾10多天的病體,帶領戰士們加緊構築工事。正巧,彭德懷來前線檢查工事,發現他病情異常嚴重,就親自把他送進小井後方醫院。可是,他人在醫院心繫前線,得知黃洋界哨口危急,馬上叫上幾個輕傷員急奔黃洋界,支援特務大隊堅守哨口,與敵軍激戰2天,直至完成了掩護任務,他才肯撤出戰鬥。事後,彭德懷拍肩讚賞:“你李壽軒打仗很兇悍嘛!”不久,李壽軒升任第4縱隊第8大隊大隊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a4c98dec43f4e2da3798b5830783d16\" img_width=\"284\" img_height=\"581\" alt=\"朝鮮戰場打不爛鋼鐵運輸線的前線總指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紅軍時期李壽軒\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0年6月,紅5軍、紅8軍合編爲紅3軍團,彭德懷擔任軍團長,李壽軒一直是主力團團長,歷任過紅3師第9團團長、紅1師第2團團長、紅6師第18團團長、紅6師第16團團長,每每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4年8月,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李壽軒時任紅6師第16團團長,帶領部隊在江西興國縣老營盤擔負阻擊吉安敵人東進的任務。有一天,敵人集中兵力攻擊第16團一個連隊的陣地,這個連隊寡不敵衆,撤進附近的一個山洞裏,眼看即將被敵人消滅。如果該連成建制損失,必將嚴重打擊我軍士氣。在這危急時刻,李壽軒親自帶領一個營反衝擊,打退了敵軍,奪回了陣地,使這個連隊化險爲夷,本人卻英勇負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抵達陝北,李壽軒又歷任紅15軍團第81師參謀長、紅27軍參謀長,在西北大地再創戰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6年4月,李壽軒時任紅81師參謀長,擔負紅軍“抗日先鋒軍”撤回陝北的後衛任務。他帶領一支小分隊從臨汾一帶設防,節節阻擊蔣介石、閻錫山部隊的追擊,以運動防禦的戰術手段遲滯敵人。有一天,敵人來勢洶洶向紅軍陣地猛撲。面對敵衆我寡的不利形勢,李壽軒冷靜沉着,在火力掩護下,向敵人展開政治攻勢,他亮開嗓子大聲喊話:“國民黨軍弟兄們,蔣介石不打日本人打紅軍。不願當亡國奴的弟兄們,團結抗日,槍口對外!”“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他的喊話,聲音宏亮,義正詞嚴,把進攻的敵人鎮住了。李壽軒見敵人停止了進攻,馬上帶領部隊撤離陣地迅速轉移。事後,同志們議論這件事時都稱讚說:“當年張飛喝斷當陽橋,今日李壽軒喊退蔣閻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幾年不見,你風采不再依舊,而是更勝從前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7年8月1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第3期開學,李壽軒有幸進入抗大學習。抗大第3期的基本特點是,響應毛澤東“學好本領上前線”的號召,學員們都以戰鬥的姿態,在戰鬥的環境下進行戰鬥的學習。李壽軒征戰多年,時刻想上前線殺敵,學習更加刻苦。可是,爲了適應抗大的發展,改進學校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方法,黨中央果斷決定:從抗大第3期起,從學員中有計劃地抽調培養一些學校工作幹部和教員。出乎李壽軒意料,他被遴選爲學員隊幹部培養對象。1938年4月,他如期學成畢業,留校開展學員管理工作,擔任過抗大第4大隊副大隊長,參與管理該大隊大量知識青年學員。當時,李壽軒等渴望上前線痛擊日軍,對留校工作幹勁不大。毛澤東得知情況,遂百忙之中親臨學校,把全體幹部、教員集合起來,從抗日戰爭的需要,講到革命發展的需要,並認真地給大家算了一筆賬:“同志們想一想,你們在抗大當幹部、教員教學員,每個隊七八十人,如果他們都當連長,就會是七八十個連;如果都當營長,就是七八十個營;如果當團長、師長呢?教育工作就是革命工作,要樹立‘死也要死在延安,埋在清涼山上’的決心。”“昔日之黃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後輝映,彼此競美的。”李壽軒坐在臺下,心潮澎湃:“毛主席嚴肅親切的教導,給全體幹部、教員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課。”所以,他很快沉下心來,一心撲到本大隊知識青年學員管理中去,以自己從農家子弟成長爲紅軍幹部的親身經歷,鼓勵知識青年學員積極投身革命實踐,在實踐中完善提高自己,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第3期開始,抗大學員猛增,校舍不足,學校領導羅瑞卿號召幹部、學員上山挖窯洞。李壽軒等學員(大)隊幹部響應號召,帶領學員湧上鳳凰山,經過不滿兩個星期的勞動,就挖出了170多孔窯洞,解決了新增2000多名學員的住宿問題。同時,李壽軒等幹部、學員日夜苦幹,還修築了長達3000多米的“抗大公路”。對李壽軒爲代表的抗大幹部、學員的沖天幹勁,毛澤東給予很高的評價,曾親自寫信鼓勵說:“聽說你們建築校舍的勞動熱忱很高,開始表現了成績,這是很好的。這將給你們一個證明:在共產黨與紅軍面前,一切普通所謂困難是不存在的,最嚴重的困難也能克服,紅軍在世界上是無敵的。”羅瑞卿後來擔任總參謀長時,李壽軒擔任鐵道兵司令員,羅對李打趣說:“你當鐵道兵司令員合適!當年,從你在延安挖窯洞那幹勁,我就看出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f4c9b4fe8ca4ed5923eeb5d5b3ba7ee\" img_width=\"383\" img_height=\"363\" alt=\"朝鮮戰場打不爛鋼鐵運輸線的前線總指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u003Cstrong\u003E◆抗戰時期李壽軒\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9年7月,由於軍政素質兼優,李壽軒調任八路軍總部司令部第三科(通訊)科長,負責前線、後方通訊保障工作,爲確保軍令暢通做出了重大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0年3月,李壽軒如願奔赴抗日前線,調任山西新軍決死第3縱隊副司令員。當年8月,爲粉碎日軍對抗日軍民的“囚籠政策”,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組織指揮了“百團大戰”,李壽軒指揮決死第3縱隊進行了11次較大戰鬥,採取積小勝爲大勝原則,共斃傷日僞軍3000多人。老部下雄風依舊,彭德懷喜不自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戰場偶遇,他開涮起李壽軒:“幾年不見,你風采不再依舊……”李壽軒聞言,頓時面色尷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彭德懷見狀,哈哈大笑:“幾年不見,你風采不再依舊,而是更勝從前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0年12月,經過百團大戰的錘鍊,李壽軒兼任了太行軍區三分區副司令員,成爲太行軍區知名的青年將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1年5月,作爲可造青年英才,李壽軒被選送延安軍事學校學習;次年4月,又轉入中央黨校學習,參加整風運動。這次延安4年學習生活,李壽軒軍政素質全面提高,成爲中青年軍事骨幹。1945年4月,他作爲晉冀魯豫代表團代表,光榮出席了中共七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延安歲月,李壽軒多次向毛澤東唸叨:想到抗日最前線去!毛澤東幽默地說:日寇是從東北打進來的,那得到東北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沒有想到,毛澤東竟然一語說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參加支援遼瀋、平津、渡江戰役及解放全國大陸的鐵路搶修組織指揮工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5年秋,抗日戰爭剛剛落幕,國共兩黨又起干戈。爲經營東北戰略區,中共中央在延安組成了赴東北幹部團,李壽軒擔任司令員。當年11月中旬,松江軍區成立,轄哈東、哈西、哈南、哈北四個軍分區,聶鶴亭擔任司令員,李壽軒擔任副司令員(一度兼任參謀長)。由於國民黨軍只能徘徊在松花江沿岸,無力打到哈爾濱,所以松江軍區轄地成爲東北我軍後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松江軍區名爲後方,其實並不安定,土匪活動猖獗,連哈爾濱都在土匪、僞軍聯手控制下。1946年4月下旬,利用蘇軍撤出中國東北之機,李壽軒等指揮松江軍區部隊,參與解放哈爾濱,使之成爲東北我軍控制的唯一省會城市。此時,匪情依然十分嚴重,甚至嚴重影響到後方穩定。這年6月,中共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發出《關於剿匪工作的決定》,其中嚴令松江軍區部隊“進剿哈爾濱以東、松花江以南和延壽、珠河、葦河、一面坡一帶的土匪”。作爲松江軍區主要領導人之一,李壽軒受命指揮剿匪,短時間內即取得顯著成績:“松江地區剿匪部隊,從1946年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共進行戰鬥109次,消滅土匪4275人。”(見《第四野戰軍戰史》)有一次,李壽軒纏着羅榮桓要求上前線,羅榮桓嚴肅地說:“不要老以爲松江軍區就是後方,它也是前線!你們時刻都在和企圖‘破壞共軍老巢’的人較量,這不是上前線是什麼?如果我們的‘老巢’真的被搗了,前線指戰員有後顧之憂,這仗能打下去嗎?”顯然,這是羅榮桓在間接表揚李壽軒的工作成績,李壽軒也深受鼓舞。\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40630a183cc4d808ed039e4d6845a07\" img_width=\"383\" img_height=\"246\" alt=\"朝鮮戰場打不爛鋼鐵運輸線的前線總指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947年5月,李壽軒(前排左六)在松江軍區機關合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他具體負責下,哈爾濱社會秩序井然,成爲東北解放區的模範城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抽調地方武裝補充主力和改造敵軍俘虜。隨着戰爭規模擴大,上述兵員補充辦法已經難以 建二線兵團的辦法補充兵員。這年7月下旬,中共東北局作出《關於成立二線兵團的決 定》,分工由羅榮桓主持這項工作。作爲松江軍區主要領導,李壽軒積極貫徹落實這一決 軍政大練兵,“使戰士及班長學會四大技術、‘三三制’以及內務、紀律等條令的基本內 容,排以上幹部還要學會帶兵方法,學會‘一點兩面’戰術的基本精神和要領”之後,直接補充野戰軍主力或編成新的師團(見《第四野戰軍戰史》)。至1948年8月,東北我軍共組建164個獨立團,共37萬多人,其中松江軍區就組建了30個獨立團,近7萬人之衆。由於工作出色,羅榮桓在二線兵團訓練會議上專門表揚過李壽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8年7月,東北我軍進入戰略大反攻前夜,爲適應大兵團快速機動作戰需要,組建東北人民解放軍(後稱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又稱鐵路修復工程局,受東北野戰軍總部和東北交通委員會雙重領導,李壽軒擔任第一副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遼瀋戰役前,李壽軒參與領導指揮鐵道部隊,擔負北滿根據地5000餘公里鐵路線的護路,以及前沿鐵路運輸的武裝護衛、前線搶修等任務。當時,東北野戰軍稱讚:鐵路部隊就是我野戰大軍的鐵腳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8年11月,遼瀋戰役打響,李壽軒積極組織指揮鐵道縱隊所屬4個支隊,分別由3個方向前進搶修,以支援錦州攻堅戰、長春圍城戰及解放瀋陽作戰。12月上旬,鐵道縱隊入關搶修北寧鐵路關內段,支援平津戰役。平津戰役結束後,爲支援渡江作戰,李壽軒又帶領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提前完成了津浦鐵路北段的333公里的搶修任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162a50c2db943dcb66514c967cd040d\" img_width=\"293\" img_height=\"408\" alt=\"朝鮮戰場打不爛鋼鐵運輸線的前線總指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9年5月16日,根據中央軍委命令,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李壽軒擔任參謀長。隨後,爲配合各野戰軍追殲殘敵,解放全國大陸,鐵道兵團立即投入了隴海、粵漢、平漢、同蒲等鐵路幹線的搶修。李壽軒以主要精力抓部隊搶修,他的指揮所就設在洛陽火車站的列車上,便於就近指揮部隊搶修。這年11月上旬,爲配合第四野戰軍向湘贛、兩廣進軍,加強對江南鐵路搶修的組織領導,鐵道兵團在衡陽設立前方指揮所,李壽軒又兼任指揮所司令員,指揮兵團部隊及鐵路員工參加湘桂、粵漢等鐵路的搶修。1949年底,全國大陸除西藏之外全部解放,李壽軒又參與指揮鐵道兵團開始了大規模的鐵路永久性復舊工程,京漢、粵漢、隴海三大鐵路幹線均按上級要求,提前完成了修復任務。1950年6月,李壽軒升任鐵道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解放戰爭中,李壽軒貢獻多多,但真正讓他享譽軍史的,主要是他對軍事運輸的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參加支援遼瀋、平津、渡江戰役及解放全國大陸的鐵路搶修組織指揮工作,組織鐵道搶修部隊從松花江到珠江口、從東海之濱到隴東山谷,共修復鐵路1600餘公里,聯通了全國主要鐵路幹線,保證了人民解放軍作戰中軍事運輸的需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四、“李壽軒不顧個人安危,冒着敵機轟炸、掃射的危險,親臨現場指揮”\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部隊相繼入朝,擔負鐵路保障任務,遂成立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滕代遠擔任司令員兼政委。戰爭期間,美軍始終重視破壞志願軍鐵路補給線,企圖通過破壞志願軍糧彈補給,實現“廉價勝利”。因此,轟炸與防空、破壞與搶修的長期反覆,構成了這場戰爭在鐵路線上的主要鬥爭特點。當時,由於敵機的狂轟濫炸,朝鮮北部鐵路運輸處於癱瘓狀態,志願軍前線部隊經常糧彈兩缺,因此志願軍鐵道兵團前方領導力量急需加強。李壽軒急前線所急,主動請纓入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1年2月15日,志願軍鐵道兵團在瀋陽召開了朝鮮境內鐵路搶修第一次工程會議,會議由李壽軒主持。會議認真總結了鐵道兵團部隊入朝三個月搶修鐵路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認真研究瞭如何加強鐵路反轟炸搶修的措施。爲加強兵團在朝部隊的組織領導,會議決定成立鐵道兵團前方指揮所,李壽軒兼任主任。同年2月18日,李壽軒率指揮所人員由安東入朝,開始了抗美援朝之旅。1951年6月27日,爲加強對鐵路搶修、軍事運輸和高炮防空部隊的統一協調和指揮,中朝雙方商定組成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簡稱聯運司),李壽軒任聯運司副司令員,兼聯運司搶修指揮局局長,同時還兼志願軍鐵道搶修指揮部司令員。同年9月8日,爲粉碎美軍“絞殺戰”,聯運司又決定成立前方搶修指揮部,李壽軒又兼指揮部司令員。不久,中朝雙方商定成立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李壽軒又擔任第一副司令員。上述各任職,充分表明李壽軒是“志願軍鐵道兵團的前線代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朝鮮戰爭中,有兩組數字可以充分反映出美軍的野蠻、瘋狂和志願軍鐵道兵團的英勇、頑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1950年11月到1953年7月停戰的33個月中,敵人集中侵朝空軍70%左右的兵力,對我鐵路交通線進行狂轟濫炸,共出動飛機58967架次,對鐵路線投彈達19萬枚,即在通車的鐵路線上平均每7米落彈一枚,相當於二戰期間德國投在英國本土炸彈的1.5倍。累計破壞橋樑1607座次,線路15564處次,給水165處次,通信線路2952條公里,隧道89座次。1951年夏,朝鮮又遇數十年未有的洪水氾濫,敵機的轟炸和洪水災害給鐵路造成了嚴重破壞。”\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da19deec2b944b1b5fe41e03662f146\" img_width=\"383\" img_height=\"240\" alt=\"朝鮮戰場打不爛鋼鐵運輸線的前線總指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志願軍鐵道兵團的戰士們冒着危險正在搶修鐵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樣嚴重的敵情下,李壽軒不顧個人安危,冒着敵機轟炸、掃射的危險,親臨現場指揮,把一段段鐵路、一座座橋樑修復。”(見王平、賀晉年、李志民《忠於革命誠以待人——回憶李壽軒同志》)主要是在李壽軒等領導下,“志願軍鐵道兵發揚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共計搶修、搶建、復舊正橋2294座次,延長129公里;便線便橋128公里;線路14691處次,延長1003公里;隧道122座次;車站3648座次,延長161公里;通信線路20994條公里;並新建鐵路213公里,取得了反轟炸和抗洪鬥爭的勝利。鐵路通車裏程由戰爭初期的107公里增加到停戰前的1382公里,創建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朝鮮戰爭期間,志願軍鐵道兵團共有1136名官兵英勇犧牲,2881名官兵負傷,湧現了楊連第等一大批英模。如此巨大的犧牲,取得了讓對手美國空軍震撼的戰績:“在差不多一年來,美國、南非、澳大利亞和其他盟國飛機一直在轟炸共產黨的運輸系統,但北朝鮮仍有火車在行駛。”“坦率地講,我們認爲他們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建築鐵路的人。”而這些“世界上最堅強的建築鐵路的人”,其直接領導者正是李壽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李壽軒爲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做出重大貢獻,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五、“致力於鐵道兵部隊的建設,爲發展我國的鐵路交通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4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兵種)成立,王震擔任司令員,李壽軒擔任副司令員;同年11月,升任第一副司令員。1955年9月,我軍第一次評授軍銜,他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7年9月,李壽軒接任司令員,直到1963年10月因積勞成疾退居二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期間,李壽軒“致力於鐵道兵部隊的建設,爲發展我國的鐵路交通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見王平、賀晉年、李志民《忠於革命誠以待人——回憶李壽軒同志》)他滿懷建設祖國、鞏固國防的豪情壯志,經常翻山越嶺,或徒涉於沙漠荒灘,或露宿在森林草原,深入鐵道兵部隊和施工現場,調查研究,指導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3d302082b544a0a879cbecdf23ff457\" img_width=\"383\" img_height=\"298\" alt=\"朝鮮戰場打不爛鋼鐵運輸線的前線總指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1959年2月20日毛澤東接見李壽軒(左二)等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3年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指示鐵道兵派部隊開赴東北林區,修建森林鐵路,好把蘊藏在深山密林中的大批木材運出來。大小興安嶺林海茫茫,又屬高寒地區,人煙稀少,過去雖曾派人進行勘察,但三進三出,都沒有站住腳。這年7、8月間,李壽軒親自帶領包括副總工程師在內的工作組從哈爾濱出發,到牡丹江、海林、臨江、遼陽等許多地區視察部隊,進入林海。他們開始還乘火車,後來沒有火車就坐馬車,最後連馬車也通不過,便像當年長征一樣,邁開雙腿。從小興安嶺到長白山,他們一行在原始森林和沼澤地裏艱苦跋涉,深入到準備施工的地段實地察看,訪問當地的林業工人和羣衆,打通了鐵道兵與林業系統的關係,解決部隊的防寒、防凍準備和物資供應等問題,使工程順利地展開,很快取得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12e849a29204604af3aeaa1969c62ac\" img_width=\"383\" img_height=\"246\" alt=\"朝鮮戰場打不爛鋼鐵運輸線的前線總指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鐵道兵司令員李壽軒(中)、鐵道兵副職政治委員王集成(左1)在搶架浮橋現場指導工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鐵道兵領導崗位上,他在組織指揮鐵道兵部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同時,還對這支部隊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3年10月,志願軍鐵道兵團從朝鮮回國後,大批老兵復員,部隊的技術骨幹大量減少。爲提高部隊的技術水平,李壽軒安排學校和部隊有計劃地開展培訓技術幹部和技術兵的工作。從1954年春至1957年秋,鐵道兵學校爲部隊培養具有中專水平的學員1411人,深造指揮軍官484人,通過各種訓練共培養了各類技術兵3.49萬人,從而爲鐵道兵部隊參加國家大規模的鐵路建設奠定了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9ed35c29ad74378bf5eb0d1a1447ee0\" img_width=\"383\" img_height=\"412\" alt=\"朝鮮戰場打不爛鋼鐵運輸線的前線總指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u003Cstrong\u003E◆李壽軒(左一)任鐵道兵司令員期間留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3年4月,爲落實周恩來總理關於鐵道兵獨立覈算、自負盈虧、爲國家積累資金的指示,李壽軒率領工作組到江西向(塘)樂(安)鐵路施工現場進行調查研究,與官兵同喫同住。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他總結制定了施工連隊、土方機械連、汽車連、修理連、器材供應、師團機關組織指揮、基建成本及計劃編制等7個方面的經濟覈算辦法,下發連隊試行,從而爲部隊經濟覈算工作的落實發揮了重要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壽軒退居二線後,仍一如既往地關心國家大事,撰寫回憶錄,積極爲黨史研究提供寶貴可靠的資料。1984年9月22日,李壽軒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9年10月20日,《中國鐵道建築報》第4版發表署名“史之”的文章《鐵兵將軍:李壽軒》,對於結緣鐵道半生、全力保障戰勝的將軍,給予了高度評價。\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96458675145984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