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調解室裏,張老闆仍然情緒激動,向承辦法官吐槽小吳惡意差評,導致自己的生意一落千丈,要求小吳公開賠禮道歉並消除影響,賠償2萬元的經濟損失。隨後,承辦法官查看小吳的朋友圈,發現評論中明確描述消費過程中遭遇不愉快的前因後果,並未添油加醋地對理髮店進行污衊。

理髮後各種不滿意 姑娘吐槽商家竟成被告

網絡圖片

桐鄉的小吳是一位愛美的姑娘。一次理完髮後,小吳很不滿意,發朋友圈給理髮店寫了差評。結果店家不樂意了,將小吳告上了法庭,要求賠禮道歉、消除影響並賠償損失。近日,這樣一起因“差評”引發的糾紛,在桐鄉市法院調解完畢。

一次理髮引起的風波

今年5月份,小吳在家中碰到了理髮店的上門推廣人員,推廣人員宣稱購買20元的消費卡即可在店裏享受1400多元的服務,心動之下,小吳便購買了一張消費卡。

發現差評後,理髮店張老闆多次與小吳進行溝通,希望小吳刪除朋友圈內容,併爲其恢復名譽。但在溝通過程中,張老闆與小吳發生了爭吵,不僅鬧到了派出所,還告到了法院。

是惡意差評還是真實差評?

桐鄉市法院收案後,承辦法官分別向雙方當事人瞭解情況,並約定時間進行訴前調解。在調解室裏,張老闆仍然情緒激動,向承辦法官吐槽小吳惡意差評,導致自己的生意一落千丈,要求小吳公開賠禮道歉並消除影響,賠償2萬元的經濟損失。

爲了解詳情,承辦法官讓張老闆提供一份消費卡樣本,研究後發現,消費卡並未註明使用期限及使用人數,僅寫明該卡包含了兩次男士理髮及五次女士理髮。隨後,承辦法官查看小吳的朋友圈,發現評論中明確描述消費過程中遭遇不愉快的前因後果,並未添油加醋地對理髮店進行污衊。承辦法官認爲,這只是一個普通差評,並非惡意差評。

承辦法官向張老闆表示,小吳有權基於真實的消費情況對商品或服務作出客觀評價。張老闆所提供的朋友圈截圖,不足以證明小吳的評論行爲是出於惡意或企圖達到某種非法目的。此外,張老闆應採取真誠態度進行溝通,而不是一味要求對方刪除評價,更不是惡語相向,將事情越鬧越大。理髮店生意下滑,也是正常波動,小吳描述中並未對理髮店的技術、價格作出任何傾向性的評價,故張老闆提供的證據並不足以支持其訴訟請求。

在調解過程中,小吳向承辦法官坦誠表示,自己也是一個生意人,深知經商不易,願意刪除該朋友圈內容,希望能握手言和。

最終,小吳刪除了該朋友圈,張老闆撤訴。

法官:惡意差評師要打,正常差評權要挺

承辦法官表示,隨着“互聯網+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通過網絡對商品作出評價,已經成爲消費者反饋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可否認,商家在遭遇競爭對手或職業差評師的惡意差評時,也是苦不堪言。對於這類惡意差評,商家有權要求撤回並補償相應損失。

但相反的,有的消費者在給出自己的真實消費感受後,受到商家的糾纏騷擾,甚至威脅人身安全。法官認爲,面對無理甚至不良賣家,消費者應及時保留證據,並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