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End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5\"\u003E公號\u003C\u002Fi\u003E責編:小悅君\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YKWTP3VkhCOY\" img_width=\"108\" img_height=\"108\" alt=\"斯坦福大學教授: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父母可以做一件很關鍵的事,就是問“對的問題”,有三個幫助孩子發展目的感的重要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我對什麼有興趣。

"\u003Cp\u003E本文來源:中國教育研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時候孩子們並非沒有動力,而是這種動力被其他的外在動力所壓抑或者迷惑,如果僅僅靠孩子自我糾錯、自我反省顯然不夠,父母、教師如何能夠幫孩子找到目標和動力,顯得十分關鍵。\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d6734Fma2QUW\" img_width=\"492\" img_height=\"323\" alt=\"斯坦福大學教授: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摘自 《親子天下》對威廉·戴蒙的專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是當今世界研究青少年發展和品格教育最傑出的學者之一。他心急於這一代年輕人普遍面臨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諾的現象,透過長期、大規模的研究訪談,發現他們生命的缺乏,\u003Cstrong\u003E“是動機的來源,是目的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戴蒙認爲,動機是很重要的學習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談論的動機,通常是通過考試、考上某個大學等短期動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研究顯示,如果沒有更大的“目的”(purpose)存在,短期目標和動機通常會徒勞無功,而且很快就在毫無方向的活動中消耗殆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戴蒙在《邁向目的之路》一書中不斷強調:\u003Cstrong\u003E“目的,是驅動我們每天大部分行爲背後的一個動機。”\u003C\u002Fstrong\u003E而目的的釐清,在於能清楚回答“爲什麼我正在做這件事?”、“爲什麼這件事很重要?”、“爲什麼它對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戴蒙看到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動機,會自動自發的學習爲達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識,也展現少見的務實效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目的影響人生的快樂和滿足。但老師、父母不能直接給予孩子一個人生的目的;而必須用引導、用身教和對話,幫助孩子邁向目的之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年近七旬的戴蒙,在研究、提醒、引導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尋找人生目的的長期過程中,也發現這就是他個人的人生召喚。\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d673RJ05oMI3\" img_width=\"512\" img_height=\"218\" alt=\"斯坦福大學教授: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目的、目標和動機有何關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的,是一種很特別的目標,和一般短期、立即的目標不同。目標,是達到目的的手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每天有千百個目標,享受一本好書、看一場電影、買一份好禮物,但目的是一種遙遠的長期目標,是一個你想去的方向,你的一生想往哪裏去?你想成爲怎樣的一個人?目的必須是有意義的、長期的、對這世界或其他人有幫助的目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了目的,你會開始安排各種目標,讓自己一步步到達那個目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父母、老師們必須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應只是單單考高分、考不好會讓父母失望等,這些真的是很短期的目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長期的目標和學習動機應該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當學生全心投入他們想學的內容,可以完成人生哪些目的。\u003C\u002Fstrong\u003E目的會產生一種內在(而非外在)的驅動力,“我學習並非因爲媽媽叫我學,而是因爲我真的很在乎,想學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例如,醫學院學生永續的學習動機應該是:“有一天我當了醫生,就可以幫助、醫治更多人。”如果一直想到這個目的,就可以持續學習下去的動力,就有能量,不僅爲參加考試,而是學得更好,幾年長期的努力,這才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的是一連串“爲什麼”的組合。但在學校裏,老師、學生卻從來不問爲什麼,例如科學老師教公式、原理,即使學生學得很棒,卻不知道爲什麼要學這些,只知道爲了考試非學不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各科老師都應先跟學生解釋,爲什麼要學這個科目?人類的需要和這個科目到底有什麼關係?爲什麼有人要成爲科學家?爲什麼發現新定律很令人興奮?沒有這些“爲什麼”,你無法讓學生有長期的學習動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可能用恐嚇的方式來嚇學生:“如果沒考好的話,就有哪些嚴重後果,”讓學生有短期學習動機,但學生不會出於興趣、自己把書拿出來讀。\u003Cstrong\u003E學生必須知道爲什麼,纔會全心全力、自動自發的去唸書,而非被恐嚇鞭策。\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目標是自我導向的,例如我要一輛很炫的車、穿漂亮的衣服讓人家稱讚我很美,或想要累積自己的財富、光環、榮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是目標,並不是人生目的,因爲它們不會帶給你那種“完成一件對世界有意義的事”的滿足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這類自我導向目標和最終的人生目的可以同時並行,你可以開發一種計算機產品,爲了賺大錢,也因爲你相信可以幫助更多人探索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d673jClCI3Gz\"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75\" alt=\"斯坦福大學教授: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目的可以改變嗎?\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的可以有很大的改變,尤其在人生早期。因爲一件有目的感的事,會讓人學習另一件有目的感的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例如年輕人會對成爲運動選手很有目的感,但不能一輩子都是運動選手,因爲年紀大了就無法參賽。但成爲運動員那種自我承諾、自律的習慣,會發展出另一個目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個真正的人生目的,至少要持續一段時間,時間長到你必須要表現你的承諾,至少完成一些事情。\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你從中學到經驗和能力,就可以開始另一個目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的並不一定要英雄式的,你不一定要有拯救世界、醫好癌症、改善環境污染等偉大的目的。大多數人都只有很平凡的目的,可能是當個媽媽好好教養小孩、協助組織小區、加入學校的家長會、或任何藝術、音樂社團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都是很小很平凡的目的,但你必須要承諾參與、實際行動、履行你的義務,最後你完成一些事,讓你更投入這個世界、產生一些超過自己的影響和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怎樣對孩子說人生目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不要跟他們“說”什麼,而是要“問問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人常喜歡對孩子說教,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但其實無效。我們發現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並不是父母告訴他們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父母可以做一件很關鍵的事,就是問“對的問題”,有三個幫助孩子發展目的感的重要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我對什麼有興趣?我做什麼最享受?什麼會讓我發光(trigger the spot in life)?音樂、文學、數學、體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我最擅長什麼?我的才能在哪裏?年輕人要夠了解自己天生的才能,若是先天聾啞,可能就不適合當音樂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這世界需要什麼?世界有哪些問題、機會,可以發展成我幫助別人的所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是孩子一定要問自己的問題,三個缺一不可。所以,在青少年階段發展出自己的目的感,很花時間,數個月甚至數年,因爲你要去嘗試不同事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跟孩子展開對話,刺激他們去思考。\u003C\u002Fstrong\u003E一旦孩子提出一個小小開始,父母必須提供足夠的資源去幫助他繼續發展,要去哪種特別學校?有哪些鏈接、書籍或網絡資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尋找目的沒有一個立即答案,不是用熱門或冷門來衡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所謂“實際的理想主義”,是你經過長期觀察、真心信服一個目的,但也要能夠檢驗現實。\u003C\u002Fstrong\u003E例如,現在拍電影成爲一個很熱門的職業,熱門到每一所美國高中,都有許多非常聰明的學生計劃未來拍電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可能進電影學校,搬到好萊塢或紐約,等待屬於自己的機會來臨,但只有極少數(不到1%)的確可以做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年輕人當然有去嘗試的權利,但他們不能二、三十年都處在那樣等待、嘗試的狀態。從實際生活角度看,他們應該培養或發展第二專長或能力,可以轉移熱情、換檔。\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d6A2BDrrND3W\"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75\" alt=\"斯坦福大學教授: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父母要教孩子負責任,做事要有真正的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對孩子有高期待,讓他們瞭解,承擔任何一種任務時,不要半吊子,要真正完成某件事,即使那件事很微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例如,小孩有寵物,他要去餵食、帶寵物去散步,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認真去做。孩子該照顧小狗,但是朋友有新玩具想去一起玩,父母要告訴他:“照顧小狗是你的第一任務,做完了仍舊可以跟朋友出去玩,這是你的責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讓孩子看到不負責任的結果,養一盆植物不澆水就會枯乾、會受苦、會死,這些都是在家中可以教導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這是發展出承諾和責任的方式,也是讓孩子學習不受其他因素分心或干擾的方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End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5\"\u003E公號\u003C\u002Fi\u003E責編:小悅君\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YKWTP3VkhCOY\" img_width=\"108\" img_height=\"108\" alt=\"斯坦福大學教授: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起悅讀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ID:readtogether\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快樂閱讀 | 共同閱讀 | 分享閱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郵箱17read@sina\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1\"\u003E.com\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026-026-4\u003Cp\u003E投稿 | 加入我們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中路六號華亭嘉園A-1F\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30281447391284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