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微信由保定華達紅旗體驗中心特約編髮。對細節精益求精,對匠心執着堅守!預定熱線️:0312-5997999

根據微友提供的線索,得知靴城老住戶宋建民手中有其父宋仲儉的珍貴資料。於是,在一個初春的中午,見到了宋先生。

宋建民。

、宋建民之父宋仲儉因戰致殘

1948年4月7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司令部、政治部發放給宋仲儉的退休證。中間上部分是毛澤東和朱德的頭像。

晉冀魯豫軍區是1945年8月20日成立的軍區,下轄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四個軍區,軍區駐河北省涉縣,後遷至邯鄲市。軍區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滕代遠、王宏坤任副司令員,薄一波、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任政治部副主任,李達任參謀長。

該退休證左半部分:

退休證

退字第191號

茲有本軍區宋仲儉同志原籍河北省保定(縣)人,經審查適合於退休條件,決定予以退休。

該同志在抗戰,愛國戰爭中曾經效忠於民族與人民的解放事業,極爲光榮,應受到國家民族的熱愛,退休後仍望本着人民戰士的本質,與人民站在一起,積極參加地方各種建設工作並堅決執行政府的政策法令。特發給退休證書。

(本退休證不得轉借或遺失)

附設同志在軍中服務情形表如左

現在年齡:27

入伍年月:1937.10

服務部隊名稱:6縱隊

軍中職務:連長

是否負傷和殘廢:貳等

發給退休生產補助金數目:(沒有辨認出來)

發給服裝路費數目:(不易辨認)

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 政治部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肆月柒日給

(當時新中國尚未成立,還在使用民國紀年。日期填寫不太規範,“七”字似乎錯誤。應該寫成“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四月七日”或者“中華民國叄拾柒年肆月柒日”)

由於年代久遠,上面的印章已經模糊不清。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雖然新中國尚未建立,但是新政權的優撫制度已經建立並實施了。

宋仲儉的《革命殘廢軍人撫卹證》封面。

宋仲儉的照片,上面壓有“河北省民政局優撫專用”的鋼印。

革命殘廢軍人撫卹證

冀榮6字第655440號

宋仲儉同志在服現役中因戰致殘廢,特發給此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一九八一年七月

這個證件的鋼筆字寫得非常工整、清秀。

宋仲儉,男,漢族,1921年11月出生,1937年10月入伍,1946年8月在魯西南大洋湖隴海戰役負傷(爲了便於閱讀,將中文數字轉換成阿拉伯數字)。

殘廢情形:左肩關節貫通槍傷,左上臂貫通槍傷,左胸第六肋鎖中線處槍傷,穿透肺及肋骨,部分肋骨缺損。

殘廢等級:貳等乙級。

殘廢時所在部隊和擔任的職務:晉冀魯豫軍區六縱隊十六旅四十七團連長。

退伍退休日期:一九四八年四月

1981年,保定市民政局的印章還是“河北省保定市革命委員會民政局”,填發人是張彥武。

領發殘廢撫卹欄:

1982年,上半年18元,經發人史清山;

1982年,下半年34元,經發人趙奎君

1983年,上半年26元,經發人於;

1983年,下半年26元,經發人於文紹;

1984年,上半年26元,經發人於文紹

1984年,下半年42元,經發人於文紹;

1985年,下半年42元,經發人於文紹。

持證須知。

1985年2月26日,河北職工醫學院附屬醫院的《診斷證明書》載明:宋仲儉因左胸部外傷胸膜肥厚及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慢性支氣管炎繼發感染肺心病,因呼吸衰竭死亡。內科醫師:郭明。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診斷書上印刷着“河北省保定地區第一醫院”,印證了“省醫院”曾經叫過“地區第一醫院”,只是由於這個名詞存在的時間較短,不如“地區第二醫院”(今第一中心醫院)存在的時間長,致使許多人忽略了“地區第一醫院”的稱呼。

資料顯示,“省醫院”在1969年至1983年的名稱是“保定地區第一醫院”,之前是“河北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附屬醫院”,之後是“河北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附屬醫院”。

延伸閱讀魯西南戰役

魯西南戰役是1947年6月至7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中,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于山東省鄆城、定陶、金鄉地區對國民黨軍發起的進攻戰役。

冀魯豫區在解放戰爭時期是劉鄧、陳粟兩大野戰軍的重要戰場。1946年8月10日,晉冀魯豫軍區舉行隴海路戰役。爲配合中原和蘇中解放區的作戰,晉冀魯豫軍區決定在開封、徐州間開闢戰場,調動敵人,求得在運動中殲其一部。8月10日起,以其主力和冀魯豫軍區部隊一部,分東西兩路,向駐守在隴海沿線碭山至徐州段和開封至民權段的國民黨軍發起突然進攻。

經過3天戰鬥,先後攻克碭山、蘭封和楊集、柳河集等車站10餘處,控制與破壞鐵路300餘公里,隨後乘勝南下豫東,攻克杞縣、通許。15日,爭取了夏邑、永城、虞城聯防總指揮蔣嘉賓率部5000餘人起義。至21日,全殲柳河集以西地區國民黨整編五十五師一八一旅,連同保安團隊共16000餘人,截斷了東西交通線,迫使國民黨軍將追堵中原解放軍的3個整編師和已投入及準備投入華東戰場的第五軍,整編第十一師調到冀魯豫戰場,打亂了國民黨軍南線作戰計劃。戰役過程中,太行、太嶽、冀南等軍區部隊有力地策應了主力作戰。

此戰,國民黨軍雖調集了10個整編師、25個半旅、18萬餘人,出動戰鬥機、轟炸機等1500餘架次,但未能挽救其失敗的命運。劉鄧大軍以15個旅的兵力,經28天連續作戰,以1.3萬人的傷亡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個整編師部、9個半旅,共60112人,其中俘敵43012人,斃敵17100人,繳獲各種炮872門及大量軍用物資,擊落飛機兩架;迫敵先後從西北、山東和中原等地調動7個整編師17個半旅向魯西南馳援,打亂了國民黨軍的戰略部署,開闢了挺進中原的通路,揭開了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並有力地配合了西北和山東我軍粉碎敵人重點進攻的作戰。

魯西南戰役的主要經驗,是我軍緊緊抓住並利用敵人逐批來援的弱點,組織連續作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來援之敵。我軍突破黃河後,乘援敵王敬久兵團尚在隴海路附近集結的有利時機,集中兵力迅速攻克鄆城、定陶,收復曹縣,開闢了殲敵的有利戰場;在王敬久兵團北援時,又乘第二批援敵王仲廉兵團徘徊於蘭封、定陶間的有利時機,抓住王敬久兵團部署上的弱點,迅速集中兵力,先打頭(六營集),再打尾(金鄉北援之敵),然後從容圍攻中間的羊山集,從而各個殲滅了王敬久兵團的3 個整編師。

魯西南戰役的勝利,是我軍實行大反攻後的第一個大勝利,是實行戰略轉變具有關鍵性的一仗,在人民解放戰爭的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意義。這一勝利從根本上打亂了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的戰略部署,有力地支援陝北、山東解放區軍民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改變了我軍的戰局;也爲實現黨中央把戰爭引到國民黨統治區,發展中原戰局奠定了前進的基礎。

、宋仲儉是宋煥章後人

20世紀20年代初期,靴城保定的老城區秀水衚衕北口稍南東側建起了北洋政府陸軍中將宋煥章家族的宋氏祠堂。宋氏指宋煥章,男,清苑樊莊(今蓮池區焦莊鄉樊莊村)人,1917年,在其擔任北洋陸軍第九師第三十三團團長時,曾指揮其部開赴前沙俄屬遠東地區護僑,其部後被稱爲宋煥章支隊。宋煥章是代表我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陸軍部隊支隊長,1920年1月1日(民國9年)授陸軍少將。隨後,建起了這座宋煥章家族的宋氏祠堂。宋仲儉在家排行老二,其大哥名叫宋仲凱。宋煥章是宋仲凱、宋仲儉的爺爺輩,都是樊莊宋家。宋煥章的後人或在天津南開大學工作,或在保定華北電力大學任職。

曾經,站在這段南北走向的秀水衚衕中,向北可以看到“貢院”大院。當年保定籍作家黑馬先生的好多同學住這裏。這張照片應該是下午照的,可以看到房屋影子是倒向東側的。圖中右側的院子,距離宋氏祠堂不遠。順秀水衚衕南行,可以看到路東的宋氏祠堂,現在是保定作家羣紀念館。

宋氏祠堂坐北朝南,原有五套院,50多間房屋,分爲住宅和做祭奠用,佔地512.26平方米,建築面積319.8平方米。祠堂的大門口,是由漢白玉爲主體的拱型壼門,石面上雕有花紋。門口的上方橫嵌一塊一米多長條石,刻寫着“宋氏宗祠”四個大字。新浪博主王重陽拍攝的上面這張圖片,可以看到“宋氏祠堂”四個字。

這張圖片,看不清“宋氏祠堂”的字跡。曾經在後部的裏院,是祠堂的正殿。正殿有兩窗一門,都是漢白玉石抹角柱建成的拱形結構,柱頭雕刻花紋。殿內有四根明柱,正中放有宋家三位先人的畫像和其他先人的靈牌。東西兩側和過廳的前後,均有四根高大的漢白玉石柱,共16根,並有一米左右的廓沿。房屋的結構是臥磚對縫,陰陽瓦屋面,木棱窗從地到頂,屋內方磚鋪地。宋家祠堂是保定市保存下來的有獨特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的祠堂,在建築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

宋氏祠堂是一處建於清朝末年的北方四合院,這座建築無論是正房還是東西配房和南廂房,有一個特別之處,即它的建築是傳統中式建築,但門、窗的柱子都是西式的。這看上去不倫不類的建築樣式因爲反映了中西建築藝術的融合,反倒成了另外一種別緻的風格。如今這座祠堂裏的北房,建起了“保定作家羣紀念館”,由曾經在保定生長、求學的鐵凝題寫館名。

黑馬先生鏡頭下的宋氏祠堂。

這張黑馬先生1987年拍攝的照片,可能是秀水衚衕宋氏祠堂裏面的一部分吧。當時是水泥花磚,透過門口看到,門上的玻璃碎了好幾塊。

這是黑馬先生拍攝的宋氏祠堂裏的情形。柱子和樹,相映成趣;走廊上面擺放的鮮花和綠植,體現出主人高雅的品味。

黑馬先生拍攝的院內的三輪車、自行車,體現出那個時代的特徵。

黑馬先生將這些照片發佈到博客後,“大淩河人”回覆:小院中東西兩側房子柱子之間壘上了藍色的磚牆,應該是後安裝了門和窗,掩蓋了原來的精彩。

三、宋建民是地道的老城住戶

回憶起父親宋仲儉的去世,宋建民說限於當時情況,宋仲儉回到老家樊莊曾經擔任鄉里幹部,工作的勞累和當時的醫療條件,致使父親年僅62歲就去世了。如今,父親的這些資料尤顯珍貴。

截止目前,還沒有蒐集到“小梁山”的圖片。這張自制標牌是保定老街坊旗下飯店“保定飯莊”的陳列品。

有關資料,對“小梁山”的介紹。這條老城街巷,是傳說中的“三山不顯”中的組成部分。

這張磚雕,是陽光北大街奇芳閣餐廳的牆上作品。早年,宋建民在小梁山居住。和他同街的,有張金仲。

張金仲(中),1974年12月參加工作,歷任保定市公安局南關大街、裕華路派出所指導員、保定市公安局南關大街派出所所長、保定市南市區分局副局長(正科);2000年5月任徐水縣公安局政委;2002年8月任清苑縣公安局局長、局黨委書記;2007年5月任清苑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公安局局長、局黨委書記。現已退休。

宋建民的家,後來搬到了勝利衚衕,小學在永華南路上學。中學在“要武戰校”讀書。這枚珍貴的校徽,是他收藏多年的寶貝。

要武戰校,是保定十七中那個年代的名稱。

後來,宋建民家搬到了解放衚衕10號,在永華南路小學上學。

據知情人透露,著名作家、《小兵張嗄》作者徐光耀先生(上圖)的岳母當時住在友愛街。後來,“友愛街”一部分合併到了“解放衚衕”(另一部分合併到了“互助街”)。1981年以後,已經沒有了“友愛街”的名字。

友愛街,後來有一部分併到瞭解放衚衕。

徐光耀,筆名越風,雄縣人,中共黨員、作家。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畢業於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後爲總政文化部創作室專業作家,保定市文聯編輯,河北省文聯、作協副主席,省文聯黨組書記、主席。他從1947年開始發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平原烈火》,中篇小說《少小災星》《四百生靈》,電影文學劇本《望日蓮》《鄉親們吶……》《小兵張嘎》,短篇小說集《望日蓮》《徐光耀小說選》,散文集《昨夜西風凋碧樹》《忘不死的河》等。

2007年6月11日,保定市民敬言先生和徐光耀先生合影。

《靴城往事》編輯部徵集“保定女中操場資料

曾經,保定女中(今保定十七中)的操場靠近靴城老城牆,您有哪些回憶?希望微友提供資料。

01

02

03

我們是一羣中年的保定人,以幫助老保定人回憶過去、新保定人瞭解保定爲宗旨。如果您有什麼想法,有什麼資料,敬請聯繫我們,我們可以與您合作。因爲,我們做的是:保定人自己的微信公衆號。聯繫:1331323567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