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縣委當時有吉普車,但習近平覺得:“咱們還是騎自行車下去好,這樣可以多看看。縣委當時有吉普車,但習近平覺得:“咱們還是騎自行車下去好,這樣可以多看看。

按:昨天主流媒體推出的重頭文章是: 習近平的自行車載過誰?

難道習近平真想學川普,讓女兒從政?

以下爲原文:

 

習近平的自行車載過誰?

出訪時的飛機,閱兵時的紅旗檢閱車,參觀“互聯網之光”博覽會時臨時興起試騎的平衡車……習近平用過的交通工具有很多。但是他在基層工作時,還是最常騎自行車。

image.png

image.png

習近平經常騎車去基層調研

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梁家河村插隊落戶,後來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

那時候,交通全是靠走。村部連一輛自行車都沒有,到文安驛公社10多里路,就一條羊腸山道,得走一個來小時。

所以,當北京給延川縣一輛130工具車和一臺三輪摩托車的時候,可想而知大家有多高興。

縣上決定把摩托車獎給支部書記習近平。他卻不高興。他說:“這個摩托車對咱有啥用!拉不了多少東西,又不能下地幹農活,難道我天天開着它去兜風嗎?”他當即就委託梁家河的老支書梁玉明,到延安農機公司把這輛本來可以成爲他“坐騎”的三輪摩托,換成手扶拖拉機等農機具。

後來,習近平到正定任職,特意從北京託運來了一輛老式的二八自行車。可以說,這輛自行車,陪伴着他從政生涯裏的一步步成長。

他經常對大家說:“騎自行車有三個好處:一是鍛鍊身體,二是接近羣衆,三是節約汽油。”

縣委當時有吉普車,但習近平覺得:“咱們還是騎自行車下去好,這樣可以多看看。”

這樣,他平時基本都是騎自行車下鄉。隨走隨看。在正定短短3年內,習近平騎着自行車跑遍了全縣25個公社、220多個大隊。

image.png

1983年,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前排居中),臨時在大街上擺桌子聽取老百姓意見。

一次,習近平到永安鄉三角村調研。有個60歲上下的老太太在路邊坐着,一臉苦相。他當時就下了自行車,俯下身來和她打招呼。旁邊有村民說:“這老太太,無兒無女,身體也不好,生活可苦啦。”他當時就從身上掏出20塊錢交到老太太手裏。這20塊錢,放在今天不算什麼,但20世紀80年代初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習近平作爲縣委書記的工資是50塊錢左右,卻能拿出小半個月的工資給一個素不相識的農村老太太。

習近平自己經常騎自行車,卻把縣委那輛僅有的吉普車安排給老幹部使用。他還常常利用節假日,不帶縣委辦公室的人,一個人直接騎着自行車就去老幹部家裏走訪、看望,拉家常、談問題。

習近平還把縣委的吉普車讓給記者坐。他說:“記者時間緊、任務重,跑的地方多,跑的路也遠,而且他們又不認識路,汽車一定要優先給記者用。”而他自己則騎自行車外出。晚上,他還經常到招待所看望記者,噓寒問暖,聽取意見。

正定縣塔元莊村邊有條滹沱河,當時也沒有橋,河裏都是泥沙,他到村裏來調研的時候,騎自行車過不去河,推着也走不動,他就把自行車扛起來過河。

2008年初,習近平到中央工作後來正定視察工作,曾到塔元莊調研,這也是他20多年後的“故地重遊”。他對縣裏的同志說:“我那個時候就想治理這個滹沱河,想防汛、修壩。你們現在開始治理了,我很滿意。”

他的自行車還載過這些人

祕書

據公開報道,他的自行車還載過他的祕書。

image.png

“武夷”牌自行車

1985年,習近平到廈門擔任副市長。

當時交通不像現在這麼方便,他對道路也不熟悉,爲了開展調研,他還專門購買了一輛廈門自行車廠生產的“武夷”牌自行車,由他騎車帶着當時的祕書王太興,到社區街道或者工廠去調研。

在調研過程中,他也和普通老百姓一樣,一坐下來,就把煙遞過去,溝通一下感情,然後才進入正題。別人泡的茶,他也不管衛生不衛生,該喝的就喝。廈門的夏天比較悶熱,羣衆看他工作辛苦,給他切一個西瓜,他也不管周圍蒼蠅圍着嗡嗡飛,接過來就喫。王太興覺得,這個副市長真是沒一點兒架子。

習近平還帶頭下鄉喫食堂,交伙食費。時任寧德電視新聞宣傳站副站長、現任寧德電視臺臺長邢常葆曾多次跟隨習近平下鄉採訪,20多年過去,他對一個細節仍記憶猶新。“有一次,到蕉城區虎貝鄉調研,在鄉政府食堂用餐,習近平同志交代祕書餐後要交1.5元的伙食費,但那位鄉長不要。喫完飯後回到車上,習近平問祕書伙食費交了沒有,祕書回答沒有,被說了一頓。他趕緊跑回去交伙食費,拿收條。”

女兒

image.png

習近平的自行車上除了他的工作,還有他的家庭。

習近平是國家主席,也是一位樂於陪伴孩子的好父親。在他辦公室的書架上,擺着一張與女兒小時候的合影,照片裏,他騎車帶着女兒玩。

女兒習明澤的名字是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給起的,“希望她將來清清白白地做人,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習近平一直希望生個女兒,後來真的如願了。女兒很像他,也和他最親。媽媽帶她時,她老是調皮搗蛋,可是一跟她爸爸,就乖得像只聽話的小貓。

女兒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家庭、強調家風,一直深刻地烙印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

從基層調研到治國理政,幾十年來,他的自行車和自行車上坐過的那些人,見證了他的成長、工作和親情……

(來源:學習小組)

出訪時的飛機,閱兵時的紅旗檢閱車,參觀“互聯網之光”博覽會時臨時興起試騎的平衡車……習近平用過的交通工具有很多。但是他在基層工作時,還是最常騎自行車。

image.png

image.png

習近平經常騎車去基層調研

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梁家河村插隊落戶,後來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

那時候,交通全是靠走。村部連一輛自行車都沒有,到文安驛公社10多里路,就一條羊腸山道,得走一個來小時。

所以,當北京給延川縣一輛130工具車和一臺三輪摩托車的時候,可想而知大家有多高興。

縣上決定把摩托車獎給支部書記習近平。他卻不高興。他說:“這個摩托車對咱有啥用!拉不了多少東西,又不能下地幹農活,難道我天天開着它去兜風嗎?”他當即就委託梁家河的老支書梁玉明,到延安農機公司把這輛本來可以成爲他“坐騎”的三輪摩托,換成手扶拖拉機等農機具。

後來,習近平到正定任職,特意從北京託運來了一輛老式的二八自行車。可以說,這輛自行車,陪伴着他從政生涯裏的一步步成長。

他經常對大家說:“騎自行車有三個好處:一是鍛鍊身體,二是接近羣衆,三是節約汽油。”

縣委當時有吉普車,但習近平覺得:“咱們還是騎自行車下去好,這樣可以多看看。”

這樣,他平時基本都是騎自行車下鄉。隨走隨看。在正定短短3年內,習近平騎着自行車跑遍了全縣25個公社、220多個大隊。

image.png

1983年,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前排居中),臨時在大街上擺桌子聽取老百姓意見。

一次,習近平到永安鄉三角村調研。有個60歲上下的老太太在路邊坐着,一臉苦相。他當時就下了自行車,俯下身來和她打招呼。旁邊有村民說:“這老太太,無兒無女,身體也不好,生活可苦啦。”他當時就從身上掏出20塊錢交到老太太手裏。這20塊錢,放在今天不算什麼,但20世紀80年代初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習近平作爲縣委書記的工資是50塊錢左右,卻能拿出小半個月的工資給一個素不相識的農村老太太。

習近平自己經常騎自行車,卻把縣委那輛僅有的吉普車安排給老幹部使用。他還常常利用節假日,不帶縣委辦公室的人,一個人直接騎着自行車就去老幹部家裏走訪、看望,拉家常、談問題。

習近平還把縣委的吉普車讓給記者坐。他說:“記者時間緊、任務重,跑的地方多,跑的路也遠,而且他們又不認識路,汽車一定要優先給記者用。”而他自己則騎自行車外出。晚上,他還經常到招待所看望記者,噓寒問暖,聽取意見。

正定縣塔元莊村邊有條滹沱河,當時也沒有橋,河裏都是泥沙,他到村裏來調研的時候,騎自行車過不去河,推着也走不動,他就把自行車扛起來過河。

2008年初,習近平到中央工作後來正定視察工作,曾到塔元莊調研,這也是他20多年後的“故地重遊”。他對縣裏的同志說:“我那個時候就想治理這個滹沱河,想防汛、修壩。你們現在開始治理了,我很滿意。”

他的自行車還載過這些人

祕書

據公開報道,他的自行車還載過他的祕書。

image.png

“武夷”牌自行車

1985年,習近平到廈門擔任副市長。

當時交通不像現在這麼方便,他對道路也不熟悉,爲了開展調研,他還專門購買了一輛廈門自行車廠生產的“武夷”牌自行車,由他騎車帶着當時的祕書王太興,到社區街道或者工廠去調研。

在調研過程中,他也和普通老百姓一樣,一坐下來,就把煙遞過去,溝通一下感情,然後才進入正題。別人泡的茶,他也不管衛生不衛生,該喝的就喝。廈門的夏天比較悶熱,羣衆看他工作辛苦,給他切一個西瓜,他也不管周圍蒼蠅圍着嗡嗡飛,接過來就喫。王太興覺得,這個副市長真是沒一點兒架子。

習近平還帶頭下鄉喫食堂,交伙食費。時任寧德電視新聞宣傳站副站長、現任寧德電視臺臺長邢常葆曾多次跟隨習近平下鄉採訪,20多年過去,他對一個細節仍記憶猶新。“有一次,到蕉城區虎貝鄉調研,在鄉政府食堂用餐,習近平同志交代祕書餐後要交1.5元的伙食費,但那位鄉長不要。喫完飯後回到車上,習近平問祕書伙食費交了沒有,祕書回答沒有,被說了一頓。他趕緊跑回去交伙食費,拿收條。”

女兒

image.png

習近平的自行車上除了他的工作,還有他的家庭。

習近平是國家主席,也是一位樂於陪伴孩子的好父親。在他辦公室的書架上,擺着一張與女兒小時候的合影,照片裏,他騎車帶着女兒玩。

女兒習明澤的名字是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給起的,“希望她將來清清白白地做人,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習近平一直希望生個女兒,後來真的如願了。女兒很像他,也和他最親。媽媽帶她時,她老是調皮搗蛋,可是一跟她爸爸,就乖得像只聽話的小貓。

女兒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家庭、強調家風,一直深刻地烙印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

從基層調研到治國理政,幾十年來,他的自行車和自行車上坐過的那些人,見證了他的成長、工作和親情……

(來源:學習小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