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聚德已經155歲了,但它可能真的已經抓不住年輕人的胃了。

最近,發佈2019上半年業績快報,營業收入7.58億元,同比下降13.43%。

淨利潤0.32億元,同比下降58.51%。

其中,單季營收不僅連續四個季度下滑,且下降速度達到最高。

曾經每天2萬人光顧的全聚德,怎會落到這副田地?

01

烤鴨"失寵",全聚德上半年呈現如此業績,並非毫無預兆。僅2019年第一季度,全聚德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71.38%。

再往前追溯,2018年全年,全聚德實現淨利潤僅有7304.2萬元。相比,該項在2008年爲7565.1萬元。換言之,如今的全聚德盈利能力足足倒退了10年。

縱觀全聚德歷年的營業情況,其業績的轉折點在2012年。

自2007年起,全聚德營業收入、淨利潤連續6年持續增長,至2012年到達最高峯,對應分別爲19.45億元、1.52億元。

每天兩萬人光顧,155歲的北京全聚德烤鴨,從來只騙外地人

2012年以後的5年(2013年—2017年),全聚德基本上處於"原地踏步"狀態,營業收入保持在18.5億元左右,淨利潤保持在1.3億元上下。

到了2018年,全聚德淨利潤接近腰斬,在接待次數減少33.6萬次的情況下,全聚德在2018年新開了3家直營企業,5家特許加盟店,甚至將店開到澳大利亞、法國。

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全聚德成員企業(門店)共121家,包括直營企業46家,加盟企業75家(含海外特許加盟開業企業7家)。

在2014年財報中,全聚德已開業的成員企業有104家。另在2016年,全聚德共有12家分公司、31家子公司,比2015年新開設了2家分公司、4家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門店規模增長,全聚德在職員工數量卻呈現了下滑趨勢。2018年,全聚德在職員工4817人,人數與2010年幾近持平,與2013年最高點5992人相差1175人。

目前,全聚德總市值爲34億元,已較高峯時期縮水60%。

02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喫烤鴨真遺憾",對於很多人來說,百年老字號全聚德,曾經就是北京烤鴨的象徵。

"鴨要好"當然就是指烤鴨的品質要好。

每天兩萬人光顧,155歲的北京全聚德烤鴨,從來只騙外地人

烤鴨這道菜早在元朝時就有記載。最早的烤鴨都是採用"燜"的手法,就是將鴨子放在爐子裏燜制。這種"燜爐"的技藝,在當時以便宜坊爲最,其他烤鴨店想要在燜爐技藝上脫穎而出,基本是不可能的。

而受其他菜品的啓發,全聚德的創始人楊全仁另闢蹊徑,將鴨子掛起來烤。自此,這種"掛爐"的技藝便流傳下來。

1979年,全聚德現在的總店和平門店開業時,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餐廳。據媒體報道,當時的烤鴨8元一隻,再加上其他的酒水和小菜,人均消費爲四五十元,相當於一個人一個月的收入。

1993年5月,中國北京全聚德集團成立,一年後改製爲股份制公司。2007年11月,全聚德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爲"餐飲老字號第一股"和"烤鴨第一股"。

在全聚德上市不久後,時任全聚德集團總經理邢穎在一場商業論壇上透露,全聚德和德國合作研究了專門用於烤鴨的微電腦傻瓜烤爐。

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又簡化了烤製程序。全聚德將在北京的部分企業,特別是外埠企業,強制使用這種電腦烤爐。

消息一出,在當時立即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電爐烤出來的鴨子缺少了果木特有的香氣。

每天兩萬人光顧,155歲的北京全聚德烤鴨,從來只騙外地人

對此,全聚德的回應是,他們會將特製的天然果汁提前噴塗在鴨胚上,以保持傳統烤鴨的果木香味。

但這樣的標準化、工業化的做法似乎令全聚德"掛爐"技藝的文化內涵大打折扣,也變相降低了品牌的競爭力。

從2012年至2018年,七年時間裏,全聚德的業績不僅沒有突破,反而還有逐年下滑的態勢。

每天兩萬人光顧,155歲的北京全聚德烤鴨,從來只騙外地人

與此同時,全聚德的口碑也在逐漸下降,價格過高,離普通消費者太遠,都成爲全聚德飽受詬病的原因。

全聚德以196元/人的價格排在餘下商家的首位。

在對全聚德的負面評論中,"全套烤鴨套餐298元一份"、"168元一紮的西瓜汁"、"每桌多收10%的服務費"的高定價成爲消費者吐槽的重點。

03

一名北京市民這麼分析,愈來愈多的烤鴨名店崛起,例如四季民福、大董、便宜坊、利羣等,民衆的選擇愈來愈多;

每天兩萬人光顧,155歲的北京全聚德烤鴨,從來只騙外地人

此外,全聚德也被指收費昂貴,或是個頭縮水,"北京人不喫全聚德"。食客們對全聚德的嫌棄漸漸顯露,尤其網路上對烤鴨店的測評,許多人更是毫不留情地吐槽"貴又難喫"。

作爲老字號的全聚德,卻沒認清自己,但資本市場卻看清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