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着長髮和山羊鬍的魏寶全曾是一位走南闖北的商人,穿着一身傳統風格的服裝,說話有些木訥,還略帶點害羞。在位於天津河北區三岔口的慶豐恆民俗文化博物館見到他時,完全感受不到他作爲商人的精明。“如今整天尋木、藏木、雕木壺,腦袋也跟着變木了,完全可以叫我木頭人。”魏寶全笑言。

專注雕刻的魏寶全藏壺納趣

慶豐恆民俗文化博物館是一座外觀毫不起眼的中式小院,這裏原本是魏寶全的家,因他收藏的傳統木雕器物越來越多,於是乾脆改建成民俗文化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明代的頂箱櫃、長椅,清代的百蝠牀、紅木八仙桌等傳統木雕老物件,看得人眼花繚亂。

魏寶全用家改建的慶豐恆民俗文化博物館

魏寶全的寶貝遠不止這些。跟着他來到廳堂旁邊的一間屋裏,呈現在眼前的竟然是“一整牆”的木雕壺。“有500多把。”聽魏寶全介紹,着實讓人喫驚不小。這些木雕壺全是他用紫檀木、黃花梨木等珍貴木材精心雕刻而成,他爲每一把壺都起了一個別致的名字。

牆上盛放着各式各樣的木雕壺

“你看,這把壺的壺把、壺身、壺嘴、壺底都是‘心形’,我給它起名叫‘心心相印’。再看這把,它的壺蓋提紐像竹子,一節比一節高,它的名字就叫‘步步高’,討個好寓意。”魏寶全滔滔不絕。如今,木雕壺已成爲慶豐恆民俗文化博物館的“招牌”,魏寶全也被譽於“中國紫檀木雕壺第一人”。

屋內牆上的木雕壺有500多把

爲了收集雕刻木壺的木料,魏寶全真是下了血本。在前後花掉了幾十萬元的積蓄後,他囤下了1噸多珍貴木料。“爲了這些寶貝疙瘩,我沒有少被家人罵‘神經病’、‘瘋子’,但想到後半輩子可以安心雕刻木壺,心裏別提多樂了。”魏寶全笑着說。

外觀毫不起眼的院落,裏面卻別有洞天“意外”的創意

魏寶全第一次雕刻木壺是在20年前。“當初就是雕着玩,木料不講究,樣式也比較簡單。” 魏寶全回憶,當時木雕壺非常少見,更不要說有資料可以參考。於是,他買了一本紫砂壺圖冊,以書上的圖像爲藍本“依葫蘆畫瓢”。

魏寶全正把玩着一把木雕壺

“上手很難,不是壺的重心找得不對,就是壺壁切割不均勻,還有就是倒不出水來。”魏寶全說。儘管經常受挫,但他依然興趣不減,經常一做就是七八個小時。有時候突然有了新想法,即便已經上牀休息,也會立即披上衣服來到工作臺前,直到把靈感“揮霍”殆盡。

後來,他乾脆把生意交給妻子打理,自己則完全沉浸在木雕壺的創作中。憑着這股癡勁,魏寶全雕刻的木壺越來越有味道,不僅造型美觀,線條流暢,還首次做到壺身與壺嘴相通。他雕刻的最小一把木壺,外形像一枚戒指,不僅可以戴在手上,且壺把、壺蓋、壺嘴一應俱全,裝水後還能從壺裏倒出水來,讓看過的人個個豎起大拇指。

外行人看來,壺的造型再怎麼創新無非也就那麼幾種,可魏寶全雕刻的500多把木壺卻沒有一把是重樣的!他說雖然在雕刻前會在心裏把要雕的造型想得八九不離十後才動刀,但是在雕刻時常有各種狀況,往往最終的成品與當初的構思完全不同,“有着未知的樂趣。”

譬如那把高跟鞋造型的木雕壺,魏寶全原本想雕一把菸斗造型的木壺,可過在雕刻過程中,他想到妻子打理生意的艱辛,靈機一動,用她最喜歡的一雙高跟鞋爲原形,雕刻了這把壺。“甚至有時候下刀前什麼也不想,雕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魏寶全說,沒有預期設計往往能收穫更多的驚喜,不少奇形怪狀的木壺就是這樣雕刻出來的。

對魏寶全收藏的那些珍貴木料,有人曾出主意:時下流行玩手串,如果把那些木料製作成手串出售,大賺一筆肯定沒問題。對此,魏寶全笑了笑,說:“以賺錢爲目標,那叫緣木求‘魚’,必然患得患失;而以追求快樂爲目的的緣木求‘娛’,纔是我的初衷。”文|言一

圖|吳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