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陽縣的美名一開始是在全國各個攝影協會中傳出的。攝影師們背上沉重的相機相約來到此地,只爲了用鏡頭帶走幾分“最後的江南祕境”的姿色。這些看慣了蘇杭的江南城市柔情的風光饕客,好奇竟還有這樣一片連綿的明清古村落,日日上演着中國耕讀文化的生活面貌。

青山環繞、稻菽萬頃、手藝興盛、民俗活躍,這裏滿足了中國人的鄉愁情懷。而在5年前,松陽還是一個地處浙西南大山深處,帶着“貧困村”帽子、默默無聞的村鎮。隨着古建築的修復、民俗活動的活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這個江南的“理想之鄉”向世人徐徐展開。記得住鄉愁的建築

被諸多攝影家譽爲“中國最優美小山村”的松陽縣,曾經也有找不到發展路徑的困惑。那時在松陽人的眼中,留守老人和老房子是鄉村衰敗的象徵,有些村甚至幾十年也沒有建過一棟新房。

松陽縣三都鄉清代民居的紅牆與雪後的瓦片相結合,十分美麗。

然而,在很多攝影師看來,這片純淨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成就了鏡頭中的一種鄉愁。一批又一批的愛好者慕名而來,松陽人漸漸意識到,祖祖輩輩留下來的這些老村莊正是最大的財富。

村落裏精緻的歷史建築、農耕文明的完整形態、傳統的民俗文化,讓松陽縣的縣委書記王峻發現了松陽縣的核心競爭力。如何發揮好松陽縣的這個核心競爭力?松陽縣的做法是,展開一場“拯救老屋”行動。

縣政府特別成立了古村老屋辦事處,負責這場涉及100多個村落的改造。村民們眼看着,Wi-Fi進村了,抽水馬桶也進來了,陳舊的老電線都重新改造了,並且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支持下,松陽成了全國唯一一個整縣推進“拯救老屋行動”的試點縣。

松陽政府還從政策法規上來保護古村落,專家團隊爲古村落編制利用保護規劃,建立保護檔案,對古村分級掛牌保護,明確各部門職責,對260餘個歷史文化村落進行保護利用。行動僅2年,140多幢老房子就得到了修繕。

浙江麗水松陽楊家堂村

老屋修好了、村莊風貌保住了。這個好消息通過村民們的口耳相傳迅速傳開了去,在外務工的子女們紛紛回到了家鄉。

古村落整修好了,前來的遊客也多了。不少投資人就打起了在松陽開民宿的主意。爲了不讓現代化的建築破壞松陽的美,松陽縣政府實施傳統村落融入鄉村民宿的發展戰略。就地取材,維持原生態的風光和原味滄桑的歷史感。

卓廬若家民宿改造前

卓廬若家曾是松陽第一家被勒令拆除的違章民宿。因爲主理人穎穎的設計改造違背了這棟百年古建築原有的風韻。那時穎穎手裏已經沒有了改造的資金,也不知該如何修復,急得痛哭。

在松陽縣政府的幫助下,邀請到了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王維仁以及他的團隊開始了對卓廬的第二次設計與改造。

古建修復專家馮立在老街的書店找到了卓廬主人在90年前對房屋建造的記錄,並圍繞這本書進行修復。

卓廬若家民宿改造後

卓廬的原主人曾留詩句“晨興試驗池塘水,恰與空階一樣平”。就是說把庭前水放的和空階一樣平,但當時苦於防漏技術有限,早晨蓄好的水,到下午水就漏光了。這個願望在現代實現了。

如今,從大門到大廳,一路踏水而行,別有風味。這座百年老宅也絕美涅槃,成了當地知名的民宿。復活的民俗活動

松陽利用建築凝聚人心,曾經的“空心村”重新熱鬧起來,早已失傳的民俗活動也重新復活。

今年3月,松陽鄉小竹溪村“排祭”民俗活動在迎來了2萬餘人次後圓滿結束。

排祭上準備的酒水、糕點、茶酒、絹花

排祭上家家戶戶準備的豐富祭品拍成了長龍,從村中心的道路延續到家家戶戶門口

排祭”是小竹溪人特有的一種祭祀方式,也稱“擺祭”“拜祭”“送燈”。每年從農曆正月十五至正月底間擇一黃道吉日進行,全村以戶爲單位,不分貧富,家家都沿着小竹溪河的村道上擺出八仙桌,排成一列,用豬頭、糕點、茶酒、絹花等供祭“徐侯大王”。

160多張祭桌前後相連,場面極爲壯觀。夜晚降臨,村民們人手提成一盞燈籠,在街道等候。這一天,村裏的幾位大戶還要出錢請戲班,連演3天。

夜晚的民俗活動

像這樣的民俗活動,松陽還有很多,“平卿成人禮”“程路船燈”“高亭迎神廟會”構建起了“鄉鄉有節會,月月有活動”的民俗文化展演機制;而覆蓋全縣域的鄉村博物館、文化禮堂等文化建築也爲當地百姓、遊客提供了精神薰陶的場所。

2018年松陽縣統計了下轄縣民俗節慶活動共計156個,這意味着每個月份各個鄉鎮都會有不同的民俗活動。

松陽縣松樟村的祠堂活動

鄉村中廣泛存在的祠堂、宗族、家譜、契約、家廟、祭祀,是延綿不絕的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構成了傳承數千年的鄉土文化體系。當下松陽正摸索的,是一條以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基因溫潤人心,以禮序家規、鄉規民約推進鄉賢參與、村民高度自治的鄉村和諧發展之路。

集體式的手工藝

在松陽,建築和民俗活動考慮到的並不止是吸引遊客和鏡頭,最重要的還是和當地的農業、手工業結合。松陽縣的樟溪鄉興村,有手工製糖的傳統,數百年以來,都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來生產。

經過哈佛大學畢業的建築設計師徐甜甜建造的3 000平方米的紅糖工坊,具有集裝箱式的頂、紅磚砌成的牆、大片明亮的落地窗。讓農民集中生產,保障了食品衛生和作業安全,也提升了村民收入,從2011年的8元/斤直漲到現在的25元/斤,蔗農畝均收益達1.8萬元,遠遠超出茶葉的收益,成了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紅糖工坊的集體制作

這個項目作爲2016年的民生實事項目,是在鄉人代表大會上投票選出來的。每年有3個月,村裏的男女老少都會走進紅糖工坊集體勞作,生產這一年的紅糖。農忙之餘,大家會在紅糖工坊一起看木偶劇場。現在,紅糖工坊就是當代集體生活的核心。

像這樣在傳承百年手工藝的同時,同時提高手工藝的競爭實力,松陽縣不止一例。自從開展“拯救老屋”行動,木工、雕刻工、泥瓦工、石工等一大批民間工匠陸續歸來,成爲拯救老屋的中堅力量。爲提高古建築傳統工匠的理念和技術水平,培養古建築傳統工匠隊伍,松陽舉辦多期古建築傳統工匠培訓班,600餘名各工種的工匠參加了培訓。

經過現代設計師設計的松陽新建築

53歲的潘吳林是一位手藝精湛的木雕藝人,從事古建築、古祠堂木雕修復,他的作品已成爲松陽不少古建築古祠堂修復的主要元件之一。木雕是純手工活,需要不斷積累和學習,行業逐漸沒落後,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事,民間木雕藝人越來越少。“現在情況好轉了,每天有活幹不完,也有了繼承人,比以前更有成就感了。”潘吳林說,隨着行業的復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上門學藝,今年他已收了3個徒弟。

松陽楊家塘村,人稱紅泥古村,藏在深山裏未開發的原味古村落。

爲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松陽尤其重視對松陽傳統手工藝的“活態保護”面對傳承無人的問題,松陽縣政府組織未就業的村民集體學習手工藝。一些手工藝品牌,縣政府找到包裝公司爲他們進行設計,並在電商平臺上宣傳銷售。

當遊客深入松陽老街,呈現在面前的不是一條外舊內新、有物無人的“仿古街”,而是一幅貨真價實、活態盡顯的傳統生活場景:小喫、彈棉、蓑衣、桿秤、裁縫、畫像、刻章、打鐵……長達兩公里的松陽老街上“百工”競放,彷彿時光倒轉。

松陽的手工藝人們

松陽縣所打造的“理想之鄉”,也是對鄉村振興理念的一種提升:文化就是鄉村的靈魂。傳統村落是巨大的文化遺產寶庫,滲透着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手工技藝,只有讓這些文化基因重新注入鄉村的母體,鄉村振興纔有希望,古村落才能起死回生,煥發出新的光彩。

編輯│徐語鴻

圖│毛進軍 DnA建築事務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