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革命戰爭年代,軍需工作是最難搞的,古語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行軍打仗中糧草是多麼的重要,沒有良好的羣衆關係,要想徵集到糧草是難上加難,馬錫五憑藉自己平日與老百姓建立的良好關係,總是爲部隊及時湊足糧草,只要他一出現,老百姓便心甘情願的拿出自家的糧食支援部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錫五與隴東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1961年8月,他回西北調查,再一次來到隴東大地,不幸身染重病,咳嗽吐血,於1962年4月10日去世。

"\u003Cp\u003E“巧兒我自幼兒許配趙家,我和柱兒不認識,我怎能嫁他。我的爹在區上已經把親退,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當聽到這句唱詞,我就不由得想起隴東人民稱爲“馬青天”的馬錫五同志,這個樸實得跟大山一樣的人民的好公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錫五,這位與劉志丹同鄉的革命前輩,他本是哥老會大爺,行俠仗義,劫富濟貧,後來受到劉志丹革命思想影響,參加了革命,爲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是軍需、統戰、司法等工作,他爲之付出了心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革命戰爭年代,軍需工作是最難搞的,古語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行軍打仗中糧草是多麼的重要,沒有良好的羣衆關係,要想徵集到糧草是難上加難,馬錫五憑藉自己平日與老百姓建立的良好關係,總是爲部隊及時湊足糧草,只要他一出現,老百姓便心甘情願的拿出自家的糧食支援部隊。就連肅反時,“左派”也考慮到他在羣衆中的威信,沒有加害與他,肅反後,仍然讓他擔任陝甘邊政府糧食部長,搞軍需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陝甘寧邊區哥老會勢力大,人員多,社會各個行業各個階層都有哥老會成員,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做好哥老會工作至關重要。馬錫五以他在廣大人民羣衆和哥老會中的威望和影響,團結了馬海旺、鄭德明、馬俊華、劉生元、張懷真、高得元、高得來等一大批哥老會成員,爲邊區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錫五與隴東人民感情深厚,他在慶環分區、隴東行署當過專員。他平易近人,時常走村串戶,和老百姓談天說地,一起勞動,瞭解人民疾苦,掌握羣衆的思想動態,羣衆很信賴他,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專員,看作是一位毫無官架子、地地道道的平民專員,隴東人民親切的叫他“馬專員”、“炕頭專員”,他和農民一起挖窯、抓糞、割麥,還動員老百姓農閒時拾糞,並且親自帶頭,解決了肥料不足的難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讓華池人民驕傲的是馬錫五同志斷的“巧兒婚案”,這讓邊區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家喻戶曉。1943年農曆4月的一天,馬錫五和愛人正準備喫早飯,見一個面容清秀、身材苗條,扎着一條長辮子的姑娘,神情遲疑的來到門前,兩口子趕快招呼姑娘坐下,讓姑娘喫飯。喫完飯,馬錫五親切溫和的仔細詢問姑娘,原來姑娘是華池縣城壕張邦塬村人,叫封捧兒,自幼與上堡子張灣村張柏相愛,父親封彥貴爲了彩禮,幾次將捧兒出賣,張柏爲了娶到捧兒,組織人搶親,華池縣司法處判處搶親隊伍服刑或勞役,廢除了捧兒和張柏的婚姻。兩廂情願的婚姻被民主政府廢除,捧兒不能接受,當時陝甘寧邊區提倡婚姻自由,於是捧兒大着膽子告到了專員馬錫五跟前。受理此案後,馬錫五親自到悅樂區調查,聽取了知情人的看法,徵求了捧兒和張柏的意見,對案子瞭如指掌後,擇日在悅樂區第三鄉召開羣衆大會,公開審理封捧兒婚姻糾紛案。莊稼漢看馬專員沒有官架子,就毫無顧忌,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審判會場變成了學習和討論新婚姻法的會場,在充分徵求羣衆和捧兒、張柏的意見之後,馬錫五見大家說的差不多了,宣判捧兒、張柏婚姻自主有效,合理的判決贏得了雷鳴般的掌聲。這個搶婚案的審理,被譽爲20世紀八大名案之一,影響了華池縣悅樂區三鄉內婚姻新風的形成,給華池、隴東的司法工作帶來了一個嶄新的局面。陝北說書匠韓起祥編唱《劉巧團圓》、中國評劇院改編評劇《劉巧兒》,後拍成電影搬上熒幕,劉巧兒故事迅速傳遍大江南北。這種就地審判、不拘形式、聯繫羣衆、解決問題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很快形成,到1944年在陝甘寧邊區和解放區推行,爲抗日根據地的司法工作樹立了一面旗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錫五與隴東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1961年8月,他回西北調查,再一次來到隴東大地,不幸身染重病,咳嗽吐血,於1962年4月10日去世。\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37570701470977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