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絲剝繭“識”蛛網膜下腔出血

從1555年,第一次表述腦膜結構,到1859年第一次診斷顱內動脈瘤;從1929年完成首例動脈瘤肌肉包裹手術,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腦動脈瘤治療過程中跨時代進步……

時至今日,腦外科手術的微創化進程,無不彰顯着數百年來醫者們孜孜不倦的奮鬥和付出。

今天,神十君選擇腦出血中極爲特殊的一種類型——蛛網膜下腔出血爲廣大朋友抽絲剝繭解答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謎團。

什麼是蛛網膜下腔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指腦底部或腦表面的病變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一種臨牀綜合徵,又稱爲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約佔急性腦卒中的10%,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常見疾病。還可見因腦實質內,腦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腦組織流入蛛網膜下腔,稱爲繼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分爲非外傷性和外傷性。

這裏,神十君重點介紹非外傷性類型。

問題一:“什麼情況下可能發生該病了呢?”

答:典型臨牀表現爲突然發生的劇烈頭痛、噁心、嘔吐和腦膜刺激徵,伴或不伴局竈體徵。劇烈活動中或活動後出現爆裂性侷限性或全頭部劇痛,難以忍受,呈持續性或持續進行性加重。人稱“天下第一頭痛”,但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頭痛、腦膜刺激徵等臨牀表現常不典型,而精神症狀較明顯。需要家人特殊留意,積極就醫。

問題二:“該病的主要病因是什麼?”

答:病因主要是動脈瘤,約佔全部病例的85%左右,近年來,血管介入技術、診斷方法與圍手術期處理均有較大進展。但是,SAH患者的預後仍然較差,病死率高達45%,所以及時、規範、系統化的治療是提高治癒率的關鍵。

問題三:“SAH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答:危險因素包括不可調節和可調節兩種。不可調節的因素包括高齡、女性、動脈瘤或SAH家族史和合並有相關疾病的高危人羣。高危人羣包括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IV型Ehlers-Danlos綜合徵、馬凡綜合徵、主動脈狹窄、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肌纖維發育不良、動靜脈畸形等。

研究發現高血壓、吸菸、酗酒均爲SAH的獨立危險因素。擬交感神經藥包括毒品與SAH的發病相關。而這些SAH的危險因素恰巧也是多發性動脈瘤的危險因素(如吸菸、女性、高血壓、腦血管病家族史及絕經期後)。

另外,天氣和時間對於SAH發病也有重要的影響。冬季和春季更易發病,也有研究發現氣壓與血壓變化存在一定的聯繫,且與SAH的每天發病例數相關。

問題四:“該病如何預防呢?”

答:目前尚無隨機、對照試驗提示哪種方法能降低SAH的發病率,但對於年輕人來說,嚴格控制主要危險因素的效果較年老者好。高血壓是出血性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控制血壓可能降低SAH發病率。而一項由117006名女性參加的前瞻性研究提示,戒菸可減少患SAH的風險,且戒菸時間與SAH風險呈負相關。

問題五:“該病遺傳麼?”

答:如果直系親屬中有2例以上動脈瘤性SAH者,建議做CT動脈造影(CTA)或MRA進行動脈瘤篩查。

問題六:“什麼是開刀,什麼是介入呢?”

答:開刀就是夾閉,介入就是栓塞。

問題七:“治療的方法如何選擇?”

答:油田總醫院神經外科自九十年代末期即已開展動脈瘤的手術及介入治療,截止目前爲止,治癒的患者已逾千人。採取何種治療方案與動脈瘤的部位、大小、形態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醫生將在確診後,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文/神經外科十病區 馬光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