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市雙修,山西給“城市病”開出良藥

  近日,省住建廳印發《山西省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實施意見》(簡稱《意見》),我省將通過以治理“城市病”爲主要目標,編制“城市雙修”規劃,開展重點區域“城市雙修”。旨在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爲重點,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實現城市有機更新,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城市病”將得到有效治理
  “城市雙修”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有效手段。通過有序實施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有計劃的修復被破壞的山體、水體、綠地和棕地等,修補城市在功能設施、空間環境、特色風貌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老舊城區存在的突出問題,找出重點“問題”、“短板”和“欠賬”,實現全省城市發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轉型升級。
  我省“城市雙修”工作要以治理“城市病”爲主要目標,加快修復城市的山體、水體和廢棄地,加快修補城市功能、城市空間(含地下空間)和城市風貌,着力補齊城市短板、改善環境品質、塑造城市特色,努力打造充滿活力、富有魅力、極具吸引力的現代綠色城市。2020年,全省“城市雙修”工作要基本實現重點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的目標。
  5分鐘到達一處綠地公園
  城市,是人類長期工作生活的地方。如何讓人們生活的更加宜居?《意見》提出,在城市生態修復中,小遊園和街頭綠地要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佈局建設,爲居民提供均衡、便捷的公共活動空間,力爭實現居民步行5分鐘可到達一處綠地遊園。完善各類公園綠地系統建設,打造大型綠帶通風廊道、濱河(湖)空間,形成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城市綠地系統。
  提倡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開展城市溝渠和地下水在內的城市水體生態修復。加強水源保護,保證維持河流、湖泊和溼地等水體的基本生態用水需求,保障枯水期生態基流。對黑臭水體進行綜合整治,達到長制久清的效果。對地下水嚴重超採區劃定禁採區和限採區,保護地下水源。
  同時,針對開山採石、破山修路、劈山造城、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各城市要採取相應措施消除安全隱患,恢復自然生態。列出各類被污染的用地和污染比例,評價受損程度,綜合運用多種適宜技術改良土壤,消除場地安全隱患。
  老城改造補齊城市短板
  《意見》在城市修補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老城更新改造。完善老舊小區、舊商業區公共服務設施,整治亂擺攤、亂佔道、亂設架空線等影響市容市貌和秩序的行爲,完善各項基礎配套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恢復老城區功能和活力。對老舊廠區建、構築物進行歷史文化價值評估,分析老舊廠區環境改造、功能置換的路徑和方式。對能繼續使用進行修繕,以逐步改造的方式進行更新。
  健全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對文化、教育、醫療、體育、養老,以及商業網點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佈局不合理,配比不均衡,尤其是基層社區公共服務能力薄弱問題進行統籌規劃。填補市政公用設施不足。進一步完善城市給水、排水、燃氣、供熱、通信、電力等市政公用設施,加快老舊管網改造,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公共廁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提高市政公用設施承載能力。對城市內架空線進行調查摸底,對現有線路能入地的入地,不能入地的按照多杆合一、多箱合一的方式進行規範。
  優化道路交通。加快城市道路網體系建設,提高道路建設實施率,改善交通微循環系統;優化交通出行結構,提高綠色出行比例;整治交通堵點,加強停車場建設和交通秩序管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發展“智慧交通”,提高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
  同時,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尊重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和傳統肌理,嚴控建設強度,開展建築立面綜合整治,建設城市特色片區。結合發展特色旅遊、文化創意、文化體驗、文化研究等產業需求,推進成片區歷史風貌區、優秀歷史建築和工業遺產的修繕和合理利用、活態利用。(張劍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