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研究宇宙天體,本身就是深奧的。我們說過,關於宇宙的發端以及天地的形成,經整理大致是經過了“先天五太”的時期。關於“先天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這是在先秦《鶡冠子》提出“元氣論”後,結合道家學說而形成的。認爲這宇宙就說由氣組成的,並由氣到形到質的過度,而後清濁元氣達到一定程度分離,形成了天地,而有了人類生活的這個世界。天得氣之精,地得氣之形。但是人們看到浩瀚的太空,有日月星辰的運動,於是就有了繼續探索宇宙天體的行動,並加以解說。\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a4860a451014e9c81149f6856aaf260\" img_width=\"1366\" img_height=\"768\" alt=\"古人的天體學說“宣夜說”,一個可能很接近宇宙天體本質的學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元氣配圖·來自網絡\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在東漢時期蔡邕的《天文志》中說“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脾(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這三種天體學說中,直接繼承“先天五太元氣論”的是“宣夜說”。但是蔡邕是東漢末年人,在這書中已經明確說明“\u003Cstrong\u003E宣夜之學,絕無師法\u003C\u002Fstrong\u003E”,就是說這個天體論在東漢時期就已經無從傳承了。南北朝時期的《天文錄》一書也說“宣夜之說未嘗聞也”。而只有在晉朝葛洪的《抱朴子》一書中有這樣記載“宣夜之書亡,而《郄萌記》先師所傳”。這就算給宣夜說消失時間給了界定,郄萌是東漢時人,說是先師所傳。而真正對於“宣夜說”的理論有所提及的是唐代的天文學家李淳風所作的《晉書·天文志》。這是可窺見此學說的唯一的資料。鑑於此一段資料的寶貴,轉錄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mào)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幽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衆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與衆星同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繫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e455c4217e14379864765bbffb59fd3\" img_width=\"696\" img_height=\"424\" alt=\"古人的天體學說“宣夜說”,一個可能很接近宇宙天體本質的學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星體·網絡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這段理論,大體主要闡述兩點,一是說“天無形體”,這就否定了蓋天說認爲的“天圓形或穹形”的說法,它認爲天是無限空間的,說我們之所以看到天是蒼茫一色,並不是它真實的樣子。舉例說這就如人們遠遠看山顯昏黃色,看深深的峽谷是黑色都不是真實的色彩和形體。二是認爲這日月衆星,是浮在這宇宙虛空之中,它們的運行全靠“氣”的作用;也正是這個原因,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等隱現行止纔會各不相同。從這兩點可以看出,宣夜說是直接繼承了“元氣論”。這一理論的源頭可以在《列子·天瑞》一書中找到,就是“杞人憂天”那則寓言,裏面也有說到“\u003Cstrong\u003E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u003C\u002Fstrong\u003E”(星體也是有質的氣形成的,只不過它們是有光耀者)。\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73db35d061d4a4d9e29885c8155d5a8\" img_width=\"550\" img_height=\"367\" alt=\"古人的天體學說“宣夜說”,一個可能很接近宇宙天體本質的學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宇宙·網絡配圖\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我們再來說說“宣夜”一詞,這和蓋天說、渾天說的名稱不同,這兩個名稱具有形象性。但“宣夜”一詞歷來很多人都試圖去解釋。晉朝的天文學家虞喜說“\u003Cstrong\u003E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數,其術兼之,故曰宣夜\u003C\u002Fstrong\u003E”。清朝末期鄒伯奇解釋說:“宣勞午夜,斯爲談天家之宣夜乎?”直譯過來就是“天文學家喧囂達旦的整夜進行天文觀測和討論”。他的這個解釋雖說有點望文生義,但似乎和古代有“宣夜”二字的典籍記載有些接近。如宋《南部新書》“楊盈川始補校書郎,尤最深於宣夜之學”,這就借宣夜代指天文之學。南朝詩人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說“挈壺宣夜,辯氣朔於靈臺”,這把“宣夜”代指了司天官夜間宣報時辰星相。\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aada29652e74eed84700e68f1ca4121\"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古人的天體學說“宣夜說”,一個可能很接近宇宙天體本質的學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元氣·網絡配圖\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以上種種對宣夜的解釋,都可以看作是望文生義的,完全都是從“人事”上去解釋。我們不妨試試通過“宣夜說”記錄下來的這段理論,再去發散思維來闡述這個名稱,該天體論既然認爲天(宇宙)是無限空間的,日月星辰都飄浮在氣中,而日月五星等星體是有光耀的有質有精的元氣。這樣看來,宇宙其實就是黑暗的,永遠是如黑夜一般;之所以人類在地球上有晝夜白暗之分,就是因爲這些有光耀的星體在氣中浮動的位置變化,照耀映出的光亮。因此我認爲,所謂宣夜說,其實就是如蓋天說、渾天說一樣,以宇宙形態現象來命名的。(\u003Cstrong\u003E你認爲呢?可以在評論區討論\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1802edd1130480bb314c905dbf07886\"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7\" alt=\"古人的天體學說“宣夜說”,一個可能很接近宇宙天體本質的學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宇宙配圖·來自網絡\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最後我們說說“宣夜說”的意義和它之所以會失傳可能存在的原因。首先作爲一種“天體論”,即解釋宇宙結構體系,從宣夜說存留下來的理論文字來看,其更多的是“思維活躍方式的認知”。可以簡單的看成是從“元氣創世論”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古人對天體的認知;但它與蓋天說和渾天說最大但區別是“沒有提出自己獨立但對於天體座標和運動觀測方法”。也就是說宣夜說但提出就是一個思考理論和思辨的假說,並沒有測算數據和方法作爲支撐。這可能是導致其過早失傳的原因。當然或許宣夜說本身也有完備的觀測方法,但這無從考證了。通後世通過對宇宙天體的探索,隨着近代科學的進步研究,已經認識到宇宙是無極限的,星體在茫茫太空中漂浮運動。同時萬有引力定律和天體力學的證明,在一定程度上也肯定來宣夜說的觀點基本正確。\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39176164858317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