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書畫入扇,始於魏晉,興於宋代,盛於明清。隋唐時,團扇盛行,至於宋代,扇上書畫已爲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當今電氣化時代發展的情境下,扇子不再作爲人們在炎炎夏日中納涼的必需品,這使得我們對這位涼友的認識愈來愈簡單與生疏。這個曾經作爲人們日常生活中遮塵蔽日、引風納涼的生活用品漸漸發展爲一種傳統文化的符號,或成爲我們對過去習俗的一種標記。明代朱瞻基在一首《詠撒扇》中詩云:“掃卻人間炎暑,招回天上清涼。”古人常作詩詠扇,各類文獻中對扇子亦有諸多記載,現也傳有各類的扇子作品。我們對扇子文化的瞭解,不應該僅僅將其作爲一種日常生活用具的“器”,它更蘊含着傳統文化中的“禮”,以及作爲一種繪畫載體而不斷發展的“扇畫藝術”。扇子於歷史中在功能、禮儀制度、審美等方面都得到了發展,而扇子與繪畫的關係,也包含了其作爲繪畫元素與載體即“畫扇”與“扇畫”兩者之間的變遷。\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a03691103024ebf81a2f73a1f6aa21e\" img_width=\"502\" img_height=\"451\" alt=\"李洋:從“畫扇”與“扇畫”觀中國扇子文化的發展\"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扇形器 春秋戰國間 信陽楚墓出土漆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今我們瞭解的扇子從材質上可分爲羽扇、竹扇、絹扇、紙扇、雉扇、蒲扇、麥扇、檳榔扇、象牙扇、檀香扇等,從形式上有團扇、摺扇等,更有古代禮儀之用的翣、鹵簿儀仗扇等。而這隻涉及扇子發展的冰山一角,扇子的文化甚至貫穿了整個人類的文明發展。中國現今發現最早的扇子爲距今約2500年的江西靖安縣出土的東周李洲坳墓的短柄竹扇,又被稱作“便面”。形似菜刀,爲單面的偏扇。根據記載,中國最早的扇子爲五明扇,相傳爲舜所作,是古代掌扇的最早雛形,晉代崔豹在《古今注·輿服》中記載:“五明扇,舜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以此來判定扇子的發明還過於武斷,在沒有文字記載的上古時期,善用工具的先民應該也已在炎夏用某種扇形物進行納涼避暑,或在引火時增加空氣流動。東周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萐,萐莆,瑞草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先民運用萐莆的草葉扇風納涼,也不能說與我們現今的蒲扇等成品扇子有多大區別。\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aeceb28e92a46f79b55319fdf21f210\"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327\" alt=\"李洋:從“畫扇”與“扇畫”觀中國扇子文化的發展\"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漢畫像石 吳白莊漢墓出土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關於扇子的圖像,早在古埃及的浮雕及壁畫中即已出現,在中亞,公元前1750年的埃蘭王國出土的紅陶殘片上也有了偏扇的形象。在中國,扇子的形象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一尊“嵌錯宴樂攻佔紋銅壺”上的手持長柄大扇的侍者形象,而在古畫中,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也已出現古扇與大型羽扇(古代稱之爲“翣”)的形象,唐代孫位《高逸圖》、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中也皆有扇的形象。可見,在中國最早的人物畫像中,扇子已經成爲不可或缺的人物點綴,甚至是身份的象徵,特別是頻頻出現的“翣”的圖像,是古代鹵簿制度中必不可少的禮器。《小爾雅·廣服》中載有:“大扇謂之翣。”翣是古代儀仗中使用的長柄大型扇,又被稱作扇翣、障扇或掌扇。長柄大扇與短柄小扇的形制區別就已決定了扇子的使用者,短柄小扇方便於爲自己屈臂扇風,輕便靈巧,而長柄大扇則是由侍者爲貴族遮日納涼服侍時所用。翣作爲古代的禮器,甚至用於喪葬儀式當中。翣的形象還頻頻出現在古代墓室壁畫中,如陝西西安出土的北周康業墓的石棺屏風及河南洛陽出土的北魏孝子棺石棺線刻中都繪有多種翣的圖像,在畫面中皆爲侍從隨於王公之後,成爲皇室與貴族身份的象徵之物,這與孔子的美學思想“禮樂相親,善美相成”相契合。\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df337fc7b2948ddba2405b9707e1930\" img_width=\"1006\" img_height=\"1096\" alt=\"李洋:從“畫扇”與“扇畫”觀中國扇子文化的發展\"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唐 閻立本 《步輦圖》(局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絹本設色 縱38.5釐米 橫129.6釐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較於畫扇,我們對扇畫的瞭解更爲普遍。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就記有“楊修與太祖(曹操)畫扇誤點成蠅”的典故,相傳三國時期楊修爲曹操畫扇,卻不小心將一滴墨誤點到扇面上,隨即楊修將墨點改畫成一隻蒼蠅,曹操持扇時發現有隻蒼蠅,揮手逐之卻驅之不去,這才發現蒼蠅是畫上去的。可見在1800年前,古代的文人就已在扇面上進行創作。《太平御覽》記:“顧虎頭(顧愷之)爲人畫扇,作嵇、阮,面不點睛,曰:‘點眼睛便欲能語’。”\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8a57ab27ff4420b85e4bca7daa01cf1\"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594\" alt=\"李洋:從“畫扇”與“扇畫”觀中國扇子文化的發展\"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唐寅 《秋葵圖》扇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金箋 墨筆 縱18.1cm 橫51.3cm\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扇畫在魏晉就已盛行,早期的扇畫大多是在團扇上創作,唐代雖無扇畫傳於今世,但卻可在其他畫扇的名作中看到扇畫。如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圖》中仕女所持扇子的扇面即有精緻的牡丹花卉,同樣表現仕女風俗的張萱《搗練圖》中也繪有一個持扇女子,她的扇面繪有一幅山水,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仕女所持大型團扇也繪有精緻山水。早期的扇畫大都爲畫工在絹面的團扇創作,而我們最爲熟悉的扇畫是興於兩宋時期的諸多小品創作,將扇面脫離扇子的實用載體,僅取其形式進行小幅創作,由此開啓了“扇面之於書畫”的格局。如北宋趙佶所作草書《掠水燕翎紈扇》即是一幅難得的扇面書法精品,扇面書有“掠水燕翎寒自轉,隨泥花片溼相重”的詩句。南宋時期著名的“馬夏”,馬遠謂之“馬一角”,夏圭人稱“夏半邊”,因其山水畫多爲精緻的邊角取景,且尺幅較小,常創作於扇面而得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f68ff07883a48c7bb9b33353bd101cd\"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1068\" alt=\"李洋:從“畫扇”與“扇畫”觀中國扇子文化的發展\"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北宋 趙佶 《掠水燕翎紈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草書 絹本 直徑28.4釐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摺扇在中國的興起較晚,現大多認爲是北宋時期由當時倭國(今日本)經高麗(今朝鮮)以貢品形式傳入中國,當時倭國是高麗的附屬國,而高麗附屬於北宋。高麗使臣將摺扇以私人禮物贈與北宋官員,逐漸在宮廷以小衆形式興起。摺扇在當時叫褶疊扇,又名撒扇。雖然宋朝就有以扇頁形式運於書畫創作,但團扇的形式一直處於主流地位,至明朝時期,摺扇的扇頁創作興起,成爲文人墨客之間經常揮毫創作的載體,明四家皆有摺扇扇面作品流傳至今,如唐寅所作《秋葵圖》就是一幅文人詩書畫印的集合精品。清朝和民國的書畫家也一直更偏好於摺扇的扇面創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88be3d3d6ca4f2085bde33415a50247\"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1143\" alt=\"李洋:從“畫扇”與“扇畫”觀中國扇子文化的發展\"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唐 孫位 高逸圖(局部) 絹本設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縱45.2釐米 橫168.7釐米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直至今日,無論是團扇、摺扇,還是脫離扇骨的扇畫,扇子作爲一種藝術作品的表現載體,其收藏及藝術價值更多於其實用價值而受到大衆的喜愛,中國扇子文化的發展也隨着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而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246fc6e24c340718eb331a31ed5183d\" img_width=\"692\" img_height=\"953\" alt=\"李洋:從“畫扇”與“扇畫”觀中國扇子文化的發展\"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本文刊於2019年7月31日《大河美術》05版\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94261586260839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