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第4集

解说词(非本视频)

第四集 亡命凌山

公元628年刚刚到来,玄奘走出高昌,来到西域的第三个国家焉耆。自离开长安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焉耆位于今天新疆的库尔勒市境内,是古代西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但是玄奘在这里受到了冷遇,焉耆和高昌相邻,两国为争夺对过往商队的收税权经常争斗。由于焉耆和高昌之间的仇恨,玄奘在这里不受欢迎,只停留了一个晚上。焉耆和高昌有仇,因此不肯给我们换乘的马匹。西行的队伍马不停蹄,迅速穿过了这片强盗出没的地方。

在焉耆以西,玄奘抵达了了著名的龟兹国,龟兹位于今天新疆的库车县。在古代西域,龟兹的名望最为显赫,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汉帝国在龟兹设置西域都护,统辖天山南北。汉帝国灭亡以后,中原王朝一直处于动荡之中,龟兹也不断地更换主人。玄奘西行的时候,一个姓白的国王统治着龟兹,但真正控制龟兹的是强大的西突厥汗国。根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往龟兹,数百年来,龟兹一直是西域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寺院林立,佛法兴盛。玄奘抵达的时候,浩浩荡荡的西行队伍,受到了龟兹人热烈的欢迎。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还记录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龟兹人以扁平为美:龟兹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小孩子出生之后用木板夹裹脑袋,皇室也不例外。史料也证实,从国王到普通人龟兹人头部多呈扁平的形状。在古代龟兹,音乐和舞蹈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年的舞蹈和乐谱已经销声匿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库车县,是龟兹境内最大的佛教洞窟群。洞窟中的壁画生动的描绘了龟兹人心目中的天国,华丽秀美的服装,丰满圆润的身段,妩媚生动的舞姿,天国是一个醉人心魄的乐舞世界,和谐优美,风情万种。在一个笃信佛法的国度,如此浪漫的艺术想象令人费解。佛教认为人的欲望是苦难的根源,要实现天国的理想,就必须禁止一切欲望,但是在龟兹的寺院,玄奘似乎感觉到了完全不同的信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一座光彩夺目的大型寺院,它就是今天的苏巴什故城,新疆最大的佛寺遗址。在一个荒废的城池北边,隔着一条河有两座寺院,这个寺院的佛像妆饰非常精美,巧夺天工。1903年这里曾经出土了一个木质的彩盒,令人惊叹的是,盒身周围绘有一幅形象极为生动的乐舞图,专家考证这是一个舍利盒,其中存放着一个高僧火化后的骨灰。佛教的骨灰盒通体绘制着世俗的乐舞,龟兹的乐舞已经和佛教融为一体。佛教告诉信徒要脱离凡尘,但是在龟兹人眼里,既要追求天国的极乐世界,也不能舍弃凡尘的魅力,宗教情感和世俗生活获得了美妙的平衡。每年秋分前后,各个寺院都要给佛像披上锦绣绫罗,点缀以奇珍异宝,安放在彩车上,彩车在都城西门外汇集,数以千计,非常壮观。在龟兹期间,玄奘参加了盛大的佛事聚会,在龟兹国王的陪伴下,玄奘亲眼目睹了龟兹人独一无二的宗教狂欢。

《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在龟兹停留了两个月,在公元四世纪,龟兹曾经养育了佛学大师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出生在龟兹,但少年时期一直在印度学习佛法,可以想像当玄奘在龟兹的时候,鸠摩罗什的身影一直在他的心中挥之不去。雪路未开,不得进发,我只能在龟兹等待。玄奘一边讲经说法,一边等待着春天的到来。从龟兹往西是古代的葱岭,高大的昆仑山和天山在那里会合,玄奘准备在一个叫凌山的地方穿越葱岭。《大唐西域记》记载,凌山在葱岭的北端,险峻陡峭,直插云霄,冰雪终年不化,积而为凌。春天终于来临,大地复苏,冰雪开始消融,玄奘离开龟兹的都城向凌山进发,安宁的日子很快就消失了,队伍上路刚刚两天,就碰到了突厥强盗。在寒冷的冬天,草原上经常发生雪灾,饥饿的突厥人只能南下,在丝绸之路上打劫商旅。面对凶悍的突厥强盗,玄奘的队伍根本无法反抗,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三藏法师传》记载,强盗之间由于分脏不均,最终竟然一哄而散。大约一周以后,他们终于看见了凌山,玄奘和他的四个徒弟,高昌的官员欢信以及二十多个随从,这支三十人的队伍全副武装,向着远处的雪峰挺进。没有人拥有翻越雪山的经验,也没有人真正明白,他们即将面临的困难。《三藏法师传》这样描述:雪峰与天空相连,抬头仰视望不到边际,散落两边的冰块,或高百尺或广数丈,蹊径崎岖,登涉艰阻。风雪杂飞,虽然穿着厚重的衣服也免不了寒冷,没有一处干燥的地方可以休息,只能躺在冰上。在这样的雪山行走,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有人因体力不支而倒下,有人不慎跌落深谷,更多的人面临着寒冷的威胁。

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玄奘翻越天山的确位置,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学者们推断,凌山应该在新疆西部的温宿县一带。巍峨的天山深处,耸立着许多终年积雪的冰峰,海拔大都在五六千米以上,那里空气稀薄,根本没有道路可言。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和他的队伍就跋涉在其中的某个山口。寒风凛冽,多有暴龙,飞沙走石,遇着丧命。玄奘所说的“暴龙”其实就是雪崩,为了翻越凌山,玄奘的队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三十多人的队伍,将近一半葬身在凌山,其中包括玄奘的两个徒弟,为了帮助这个大唐的僧人西行,他们永远地留在了雪山,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是玄奘的随从。

公元628年的春天,玄奘翻过雪山走出了西域,从此进入中亚。这是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的一条古道,古道一侧的这块大石上,雕刻着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丝绸之路已成为历史,当年的咽喉要道早已荒废,今天已经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玄奘究竟是从哪里走下雪山。作为一个僧人,玄奘始终非常克制自己,对这次悲壮的雪山之旅,他的记录非常有限,也没有表露过一丝感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想像,走下雪山的玄奘心情是何等的复杂,没有那些已经死去的随从帮助,他或许永远也走不出雪山。

走出雪山之后不远,玄奘看到了一个大湖,大清池方圆一千五百多里,四面环山,水呈青黑色,味道又苦又咸。这个大清池就是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中国古代称之为“热海”。玄奘对伊塞克湖的记载非常详细:广阔的湖面上会骤然刮起大风,波涛汹涌,水中龙鱼混杂,产物虽然很多,但没有人敢捕捞。一直到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很少吃鱼。公元628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玄奘走上了中亚的大草原,这里是突厥人的领地,西突厥的王庭就在距离伊塞克湖不远的地方,亚欧大陆的北部,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公元前后,匈奴人建立了第一个草原帝国,第二个统一草原的是鲜卑人。公元六世纪,突厥人又疾风暴雨一般席卷整个草原。七世纪初,当玄奘西行的时候,突厥帝国已经一分为二,东突厥占据着蒙古高原,而西突厥则控制着中亚的大草原。这些石头制作的雕像是突厥人的作品,在伊塞克湖一带它们随处可见,根据只书记载,突厥首领或勇士去世之后都要在墓地竖立一尊石人以示纪念。石人或气宇轩昂,或沉着老练,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目视星空,模糊的面容掩盖不住突厥人曾经的辉煌。公元七世纪,他们是中亚大草原的主人,在玄奘的年代,突厥人信奉的并不是佛教,而是拜火教,拜火教以火为圣物,是古代波斯的国教,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博物馆,可以看到拜火教徒独特的埋葬方式,尸骨装在陶罐里,然后存放于地面之上的墓室。在公元七世纪的丝绸之路上,拜火教同佛教互不相容。

从大清池向西北行走五百多里,到达碎叶城,城池方圆六七里,各国商人杂居,树木稀少,气候寒冷,人们穿皮衣粗麻御寒。碎叶是丝绸之路上的名城,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法确定它的具体位置,经过几代考古学者的努力,终于在上世纪找到了它的遗址,1982年这里出土了一块汉文石碑,碑文明确显示这就是当年的碎叶城。碎叶城遗址,距离吉尔吉斯斯坦共和为的首都比什凯克六十公里,在一个叫托克玛克的小城市境内,在中亚历史上碎叶的地位非同一般。七世纪初期,西突厥在这里崛起,汗国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就设在碎叶。太阳即将落山,玄奘的队伍抵达碎叶城,在城外的一座佛寺,他们安顿下来等待可汗的召见。这处长满了荒草的遗址位于碎叶城外,考古学者证实,它当年是一座佛教寺院,像丝绸之路上的其它城市一样,碎叶也是多民族杂居,各种宗教并存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拜火教徒,也有佛教徒,玄奘和他的队伍很有可能就下榻在这里。

公元628年的一个晚上,在碎叶的一间僧房,来自大唐的玄奘还没有休息,明天就要面见西突厥的可汗,他必须反复考虑,充分准备。长路漫漫,任何一次疏忽都会导致可怕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