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第4集

解說詞(非本視頻)

第四集 亡命凌山

公元628年剛剛到來,玄奘走出高昌,來到西域的第三個國家焉耆。自離開長安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年。焉耆位於今天新疆的庫爾勒市境內,是古代西域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但是玄奘在這裏受到了冷遇,焉耆和高昌相鄰,兩國爲爭奪對過往商隊的收稅權經常爭鬥。由於焉耆和高昌之間的仇恨,玄奘在這裏不受歡迎,只停留了一個晚上。焉耆和高昌有仇,因此不肯給我們換乘的馬匹。西行的隊伍馬不停蹄,迅速穿過了這片強盜出沒的地方。

在焉耆以西,玄奘抵達了了著名的龜茲國,龜茲位於今天新疆的庫車縣。在古代西域,龜茲的名望最爲顯赫,絲綢之路開通以來,漢帝國在龜茲設置西域都護,統轄天山南北。漢帝國滅亡以後,中原王朝一直處於動盪之中,龜茲也不斷地更換主人。玄奘西行的時候,一個姓白的國王統治着龜茲,但真正控制龜茲的是強大的西突厥汗國。根據史料記載,大約公元前後,佛教開始傳往龜茲,數百年來,龜茲一直是西域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寺院林立,佛法興盛。玄奘抵達的時候,浩浩蕩蕩的西行隊伍,受到了龜茲人熱烈的歡迎。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還記錄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龜茲人以扁平爲美:龜茲有一個奇怪的風俗,小孩子出生之後用木板夾裹腦袋,皇室也不例外。史料也證實,從國王到普通人龜茲人頭部多呈扁平的形狀。在古代龜茲,音樂和舞蹈的地位舉足輕重,當年的舞蹈和樂譜已經銷聲匿跡,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新疆庫車縣,是龜茲境內最大的佛教洞窟羣。洞窟中的壁畫生動的描繪了龜茲人心目中的天國,華麗秀美的服裝,豐滿圓潤的身段,嫵媚生動的舞姿,天國是一個醉人心魄的樂舞世界,和諧優美,風情萬種。在一個篤信佛法的國度,如此浪漫的藝術想象令人費解。佛教認爲人的慾望是苦難的根源,要實現天國的理想,就必須禁止一切慾望,但是在龜茲的寺院,玄奘似乎感覺到了完全不同的信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一座光彩奪目的大型寺院,它就是今天的蘇巴什故城,新疆最大的佛寺遺址。在一個荒廢的城池北邊,隔着一條河有兩座寺院,這個寺院的佛像妝飾非常精美,巧奪天工。1903年這裏曾經出土了一個木質的彩盒,令人驚歎的是,盒身周圍繪有一幅形象極爲生動的樂舞圖,專家考證這是一個舍利盒,其中存放着一個高僧火化後的骨灰。佛教的骨灰盒通體繪製着世俗的樂舞,龜茲的樂舞已經和佛教融爲一體。佛教告訴信徒要脫離凡塵,但是在龜茲人眼裏,既要追求天國的極樂世界,也不能捨棄凡塵的魅力,宗教情感和世俗生活獲得了美妙的平衡。每年秋分前後,各個寺院都要給佛像披上錦繡綾羅,點綴以奇珍異寶,安放在彩車上,彩車在都城西門外匯集,數以千計,非常壯觀。在龜茲期間,玄奘參加了盛大的佛事聚會,在龜茲國王的陪伴下,玄奘親眼目睹了龜茲人獨一無二的宗教狂歡。

《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在龜茲停留了兩個月,在公元四世紀,龜茲曾經養育了佛學大師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出生在龜茲,但少年時期一直在印度學習佛法,可以想像當玄奘在龜茲的時候,鳩摩羅什的身影一直在他的心中揮之不去。雪路未開,不得進發,我只能在龜茲等待。玄奘一邊講經說法,一邊等待着春天的到來。從龜茲往西是古代的蔥嶺,高大的崑崙山和天山在那裏會合,玄奘準備在一個叫凌山的地方穿越蔥嶺。《大唐西域記》記載,凌山在蔥嶺的北端,險峻陡峭,直插雲霄,冰雪終年不化,積而爲凌。春天終於來臨,大地復甦,冰雪開始消融,玄奘離開龜茲的都城向凌山進發,安寧的日子很快就消失了,隊伍上路剛剛兩天,就碰到了突厥強盜。在寒冷的冬天,草原上經常發生雪災,飢餓的突厥人只能南下,在絲綢之路上打劫商旅。面對兇悍的突厥強盜,玄奘的隊伍根本無法反抗,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

《三藏法師傳》記載,強盜之間由於分髒不均,最終竟然一鬨而散。大約一週以後,他們終於看見了凌山,玄奘和他的四個徒弟,高昌的官員歡信以及二十多個隨從,這支三十人的隊伍全副武裝,向着遠處的雪峯挺進。沒有人擁有翻越雪山的經驗,也沒有人真正明白,他們即將面臨的困難。《三藏法師傳》這樣描述:雪峯與天空相連,抬頭仰視望不到邊際,散落兩邊的冰塊,或高百尺或廣數丈,蹊徑崎嶇,登涉艱阻。風雪雜飛,雖然穿着厚重的衣服也免不了寒冷,沒有一處乾燥的地方可以休息,只能躺在冰上。在這樣的雪山行走,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有人因體力不支而倒下,有人不慎跌落深谷,更多的人面臨着寒冷的威脅。

今天已經沒有人知道,玄奘翻越天山的確位置,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學者們推斷,凌山應該在新疆西部的溫宿縣一帶。巍峨的天山深處,聳立着許多終年積雪的冰峯,海拔大都在五六千米以上,那裏空氣稀薄,根本沒有道路可言。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和他的隊伍就跋涉在其中的某個山口。寒風凜冽,多有暴龍,飛沙走石,遇着喪命。玄奘所說的“暴龍”其實就是雪崩,爲了翻越凌山,玄奘的隊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七日之後方始出山,徒侶之中,凍死者十有三四,牛馬逾甚。三十多人的隊伍,將近一半葬身在凌山,其中包括玄奘的兩個徒弟,爲了幫助這個大唐的僧人西行,他們永遠地留在了雪山,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只知道他們是玄奘的隨從。

公元628年的春天,玄奘翻過雪山走出了西域,從此進入中亞。這是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的一條古道,古道一側的這塊大石上,雕刻着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一千三百多年過去了,絲綢之路已成爲歷史,當年的咽喉要道早已荒廢,今天已經沒有人確切地知道玄奘究竟是從哪裏走下雪山。作爲一個僧人,玄奘始終非常剋制自己,對這次悲壯的雪山之旅,他的記錄非常有限,也沒有表露過一絲感情。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想像,走下雪山的玄奘心情是何等的複雜,沒有那些已經死去的隨從幫助,他或許永遠也走不出雪山。

走出雪山之後不遠,玄奘看到了一個大湖,大清池方圓一千五百多里,四面環山,水呈青黑色,味道又苦又鹹。這個大清池就是今天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中國古代稱之爲“熱海”。玄奘對伊塞克湖的記載非常詳細:廣闊的湖面上會驟然颳起大風,波濤洶湧,水中龍魚混雜,產物雖然很多,但沒有人敢捕撈。一直到現在,生活在這裏的人也很少喫魚。公元628年,在春夏之交的時候,玄奘走上了中亞的大草原,這裏是突厥人的領地,西突厥的王庭就在距離伊塞克湖不遠的地方,亞歐大陸的北部,自古以來就是遊牧民族的天下。公元前後,匈奴人建立了第一個草原帝國,第二個統一草原的是鮮卑人。公元六世紀,突厥人又疾風暴雨一般席捲整個草原。七世紀初,當玄奘西行的時候,突厥帝國已經一分爲二,東突厥佔據着蒙古高原,而西突厥則控制着中亞的大草原。這些石頭製作的雕像是突厥人的作品,在伊塞克湖一帶它們隨處可見,根據只書記載,突厥首領或勇士去世之後都要在墓地豎立一尊石人以示紀念。石人或氣宇軒昂,或沉着老練,有的低頭沉思,有的目視星空,模糊的面容掩蓋不住突厥人曾經的輝煌。公元七世紀,他們是中亞大草原的主人,在玄奘的年代,突厥人信奉的並不是佛教,而是拜火教,拜火教以火爲聖物,是古代波斯的國教,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國家博物館,可以看到拜火教徒獨特的埋葬方式,屍骨裝在陶罐裏,然後存放於地面之上的墓室。在公元七世紀的絲綢之路上,拜火教同佛教互不相容。

從大清池向西北行走五百多里,到達碎葉城,城池方圓六七里,各國商人雜居,樹木稀少,氣候寒冷,人們穿皮衣粗麻禦寒。碎葉是絲綢之路上的名城,與中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很長的一段時間,都無法確定它的具體位置,經過幾代考古學者的努力,終於在上世紀找到了它的遺址,1982年這裏出土了一塊漢文石碑,碑文明確顯示這就是當年的碎葉城。碎葉城遺址,距離吉爾吉斯斯坦共和爲的首都比什凱克六十公里,在一個叫托克瑪克的小城市境內,在中亞歷史上碎葉的地位非同一般。七世紀初期,西突厥在這裏崛起,汗國的軍事和政治中心就設在碎葉。太陽即將落山,玄奘的隊伍抵達碎葉城,在城外的一座佛寺,他們安頓下來等待可汗的召見。這處長滿了荒草的遺址位於碎葉城外,考古學者證實,它當年是一座佛教寺院,像絲綢之路上的其它城市一樣,碎葉也是多民族雜居,各種宗教並存的地方。這裏不僅有拜火教徒,也有佛教徒,玄奘和他的隊伍很有可能就下榻在這裏。

公元628年的一個晚上,在碎葉的一間僧房,來自大唐的玄奘還沒有休息,明天就要面見西突厥的可汗,他必須反覆考慮,充分準備。長路漫漫,任何一次疏忽都會導致可怕的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