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svH1j5qacgso\" img_width=\"690\" img_height=\"1442\" alt=\"《乾隆皇帝洗象圖》中的民俗\"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清代丁觀鵬《乾隆皇帝洗象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明人劉侗、於奕正編撰的《帝京景物略》說:“三伏日洗象,錦衣衛官以旗鼓迎象出順承門,浴響閘。"\u003Cp\u003E清代畫家丁觀鵬的《乾隆皇帝洗象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設色豔麗,氣氛和諧,圖中的碧水彎彎曲曲,綠樹、怪石、蕙草其中,一頭大象溫順地站立在樹陰之下,玉女、金童、天王、僧侶等一干人等正在爲大象洗浴。

"\u003Cp\u003E清代畫家丁觀鵬的《乾隆皇帝洗象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設色豔麗,氣氛和諧,圖中的碧水彎彎曲曲,綠樹、怪石、蕙草其中,一頭大象溫順地站立在樹陰之下,玉女、金童、天王、僧侶等一干人等正在爲大象洗浴。端坐者就是扮作普賢菩薩模樣的乾隆皇帝,目不轉睛地瞧着自己的坐騎大象,大象也非常愜意地與乾隆帝對視,似在與主人交流情感。據記載,乾隆帝受佛學大師三世章嘉活佛的影響,數十年傾心於佛學研習。他爲了表示對佛教的信仰,不僅大建佛寺,譯佛經,造法器及寫經自修,而且還將自己比喻成佛教中菩薩的化身。此圖反映了一個節令民俗——伏日洗像。\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svH1j5qacgso\" img_width=\"690\" img_height=\"1442\" alt=\"《乾隆皇帝洗象圖》中的民俗\"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清代丁觀鵬《乾隆皇帝洗象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明人劉侗、於奕正編撰的《帝京景物略》說:“三伏日洗象,錦衣衛官以旗鼓迎象出順承門,浴響閘。象次第入於河也,則蒼山之頹也,額耳昂回,鼻舒糾吸噓出水面,矯矯有蛟龍之勢。象奴挽索據脊。時時出沒其髻。觀時兩岸各萬衆。”清代文學家李綠園有詩云:“三庚伏初屆,大地熾如爐。雲是洗象日,觀者充南郛。奔走狹委巷,車馬隘通衢。”夏至後三個庚日爲頭伏的第一天,即入伏,進入三伏(初伏、中伏、末伏)天氣,每伏爲10天(有的年份中伏爲20天),這是一年中最爲炎熱的時期。三伏天洗象在元代就已有之,但是尚未形成習俗。元朝建立後,東南亞的泰國、緬甸、越南等附屬國的使臣每年都來到大都進貢大象。元朝在京城設立馴象所,建有象房,從雲南和緬甸召來馴象師,每到酷暑炎夏,就在大都城附近的積水潭中洗象,引來百姓圍觀。元朝大臣宋褧有一首《過海子觀浴象》詩云:“四蹄如柱鼻垂雲,踏碎春泥亂水紋。”至明代萬曆年間,洗象已逐漸演變爲歲時民俗。明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記載:“京師象只皆用其日洗於郭外之水濱,一年未此一度。”清承明制,仍將洗象作爲民俗傳承下來。清初大臣、詩人田雯有《洗象行》詩曰:“張旗伐鼓傳洗象,一時觀者如堵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順治二年(1645),將明朝臭名昭著的錦衣衛改爲鑾儀衛,專管鑾輿儀仗。鑾儀衛下設有馴象所,專管馴象之事。清朝康乾盛世,四方來朝,八方進貢,東南亞各國以及雲南少數民族部落的土司向大清王朝呈進大象。康熙朝刑部尚書、清朝著名詩人王士禎在《洗象行》一詩中說:“今年丞相收夜郎,扶南盤況求王章。遠隨方物貢天闕,屹然立仗金階旁。”描寫了扶南(即柬埔寨)進貢大象的情景。乾隆時期,大象最多達三十多頭,馴象師多達百人,在宣武門內西側城牆根一帶建有象房,至今這一帶還有“象來街”“象房衚衕”等街巷名稱。當時的大象就像現在的大熊貓一樣珍貴,每一頭大象都起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並且授予不同的官職,從武弁至大將軍不等,按級別享受俸祿,配備象房,由戶部供給大米,工部提供棉被、氈條等禦寒之物。每年的初伏之日,鑾儀衛馴象所設置儀仗、鼓吹樂隊,以旗鼓迎象出宣武門,浴於響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鑾儀衛則馴象所,於三伏日,儀官具履服,設儀仗鼓吹,導象出宣武門西閘水濱浴之。城下結綵棚,設儀官公廨監浴,都人於兩岸觀望,環聚如堵。”王士禎的《洗象行》也有“日中傳呼洗象來,玉河波射珊瑚赤。須臾鉦鼓幹雲霄,萬夫聲寂如秋宵”的詩句。可見儀仗隊之壯觀,觀者之衆多。觀者中既有官宦士族、仕女宮監,也有平民百姓,亦不乏市井無賴、地痞流氓之徒,趁人多擁擠之機,猥瑣調戲婦女、偷盜財物,打架鬥毆者也大有人在。當時,觀看洗象成爲京城一大時尚。現在的宣武門西北上斜街一帶是觀洗象的最佳場所,每到洗象日,這裏的飯店酒肆賓朋滿座,商場店鋪人頭攢動,生意異常紅火。住在這裏的大戶人家在自家的樓閣之上搭設觀景臺,足不出戶,憑欄而觀洗象盛況。清代詞人朱彝尊在《曹贊善移居》詩之二寫道:“後園虛閣壓城濠,濺瀑跳珠閘口牢。正欲憑闌看洗象,玉河新水一時高。”有的富豪出大錢提前租賃附近的樓房,憑窗而坐。有詩云:“千錢更賃樓窗坐,都爲河邊洗象來。”伏日洗象,繼承了民間伏日洗浴的習俗,展示了大清天朝強大的國力,威震四方。正如王士禎詩句所云“聖朝自不貴異物,致此亦足威遐方”。然而自咸豐朝之後,國運衰弱,滇南地區時常發生動亂,社會不穩定,加之泰國、緬甸、柬埔寨等東南亞各國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淪爲殖民地,清朝的朝貢體系被瓦解,沒有了大象來源。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象奴等剋扣太甚,相繼到斃。故咸豐以後十餘年象房無象。”光緒十年(1884),還出現了大象突然發瘋,毀物傷人事件。於是清末洗象民俗逐步消失,成爲歷史記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乾隆皇帝洗象圖》畫幅左下款署:“乾隆十五年(1750)六月,臣丁觀鵬恭繪。”下鈐“臣丁觀鵬”白文方印、“恭畫”朱文方印。畫幅右上鈐乾隆皇帝朱文橢圓印“乾隆御覽之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丁觀鵬,北京人,藝術活動於清代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工道釋、人物,尤擅仙佛、神像,也善畫山水。清雍正四年(1726)進入宮廷爲畫院處行走,是雍正、乾隆朝畫院高手,與唐岱、郎世寧、張宗蒼、金廷標齊名。造詣深湛,得乾隆帝賞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圖片來源於收藏快報)\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12198993723444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