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養龜者,問得最多的問題之一:喂龜。喂不喂、幾時喂、喂什麼、喂多少…?建議通過以下五個原則,去發掘自己龜龜的餵食頻率與節奏!

一,適溫原則。

龜和魚都是冷血動物,它們體內消化酶的活性,會隨體溫變化而變強或變弱,低於或高於適溫,酶都會失去活性,不能消化食物,表現爲閉口。

龜的最佳適溫通常理解爲25-30度,不同品種略有不同。我會根據龜的原產地、秋冬的活躍程度、春天的產蛋遲早,推測不同品種的適溫,相應調整餵食。例如草龜比南石早產蛋,我就推測相比南石,草龜的內臟機能可以在相對低的溫度就開始運轉,在春天可以更早開食。

適溫的另一個意思,是指“溫升可喂、溫降慎喂”,尤其春秋氣溫變化大。比如未來幾天預計從20度升至28度,則20度也可以放心喂,因爲20度消化酶活性低、食量偏少,後面溫度高,不愁消化吸收;反過來,未來幾天從30降到22,則要慎重了,30度肯定食得多,後面低溫又影響消化吸收…

二,安全原則。

食品安全問題無孔不入,黃麴黴素超標的飼料、毒魚蝦、激素殘留等都在威脅龜的安全,越來越多的龜友中招。所以龜的食物選擇,我的安全原則是以專業品牌(良心企業)的龜糧爲主食,需要補充魚蝦的話,一定是買“游水”的,不怕貴、只怕“鬼”!

需求量大的養殖戶不妨學習命脈龜糧,跟種養戶簽約,保證天然安全。最後一招,是學皇帝,每次採購食物先找廉價龜試食哈!

民間流傳很多餵食偏方,要權衡利弊、充分論證,纔好使用。中庸之道,不過不失,往往比較安全。

安全的另一方面,越冬過後,龜的腸道會變薄,肝臟變小,酶分泌量少,這時龜的消化能力很低,體質較弱。投餵注意幾個方面:

1.選擇含有多種有益菌的龜糧(命脈龜糧)。

2.自配食物要求蛋白含量低、易消化,適當添加多維及葡萄糖強化肝臟,適當添加食母生或乳酸菌強化腸道。

3.餵食量由少到多,前期避免鮮活料(野生龜、新環境龜同理,買龜要問清楚上家喂法,換飼料要像嬰兒換奶粉-漸變)。

三,健康原則。

餵食的健康原則,重點是肥瘦,經驗標準是頭尾四肢能夠自然縮進龜殼。絕大部分的病龜是過度餵食造成,類似人類的富貴病!若對肥瘦標準拿捏不準,則寧瘦莫肥。

食物營養均衡是另一個原則。我堅持認爲,食物搭配要有科學依據,不能想當然。自配龜糧應該由專家提供配方,昆蟲蛋白、植物黃芩不可少,膨化飼料(浮粒料)最好採用冷噴技術,外噴維生素、有益菌、蝦青素等經過高溫後易折損、失效的必須物質。

我喂命脈龜糧爲主,混搭幾個大品牌龜糧,以素食、魚蝦蚯蚓等爲輔。每年夏天,產蛋結束15天以後,就是調教它喫各類蔬菜、瓜果的好時機。雜食,也是健康的指標。

四,需求原則。

不同的品種、規格、時段、地區有不同的營養需求。

品種:普遍認爲水龜偏葷、陸龜偏素。

規格:稚龜對蛋白需求最高,碌次之,隨着成長而減少。這個以人的角度來理解就差不多了,嬰兒、少年、成年人的營養需求不一樣。

時段:以種龜爲例,產蛋期間幾乎怎麼喂都不會肥,因爲卵巢發育需要大量營養;其他時間如果喂多了,則會受精率低、少蛋、不孕等。人,不也類似嗎?我常以金錢龜爲例,每年只產一窩蛋(極少兩窩),爲啥總要喂得肥肥胖胖呢?

地區:北方養黃緣,產蛋量普遍高南方一截,原因是什麼?我們猜測是冬眠期間營養消耗不同所造成。北方養緣深冬眠,期間消耗少,營養充分供給卵巢發育,故此蛋多;南方養緣淺冬眠,新陳代謝耗掉了不少“營養存款”,故此蛋少。如果這個推論成立的話,南方養緣是否應該改變傳統喂法呢?據說已有南方養殖戶開始嘗試,增加肉食以保證冬眠所需的消耗,產蛋量獲得了提升……

人類要求多素少肉,高寒地區則需要調整,例如藏區人民等需要牛羊食物來抵禦寒冬,似乎同理!

五,經驗原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比龜在地球存在2.5億年,但是咱們養龜的日子實在太淺,未知領域太多,所以經驗好寶貴。每年我都會固定在幾個重要時刻記錄種龜的重量(數量多就抽檢編號),包括8月1日看產後恢復、10月1日看冬前儲備、3月1日看冬眠質量,每年對比,以產量穩而升爲目標,摸索出自己的一套餵食標準!

鑽研養龜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習做人的過程。餵食無度的人,自己也會飲食無度;溺愛龜的人,通常也會溺愛孩子。雖然人、龜相差十萬八千里,很多道理卻是相通的。

圖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