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几丁虫是在4亿年前后的海洋中广泛存在的,通常形似“花瓶”的一类微小化石,长期以来生物学属性不清,以前大多被认为是某类生物的卵。近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梁艳博士等通过研究提出,几丁虫更可能是独立的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的卵,相关成果31日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几丁虫在早、中古生代海相地层中几乎随处可见。由于其演化速率快,分布广,形态构造简单易识别,其在年代地层及生物地层对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63年,伴随着几枚茧状保存标本的发现,几丁虫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某类后生动物的卵或卵囊,并逐渐作为主流学说被广泛接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梁艳、唐鹏博士等中外学者,对美国俄亥俄州上奥陶统2块化石样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的壳体长度相差3倍有余,且壳表纹饰及体室下部的收缩随着壳体变长愈发显著,其形态差异似乎更接近纵向生长而非种内差异。这一现象与现下主流的卵或卵囊学说相去甚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进一步探索几丁虫形态差异的幅度及其生物学属性,研究人员收集整理了前人发表的57属(目前已知报道的所有属)378种几丁虫的最大最小壳长比以及来自现代水生6门10纲45种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值进行了类比研究。结果显示,当度量标本的数量足够时,几丁虫壳体的大小差异明显大于现代水生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说明其为后生动物的卵的可能性极低,更可能为一类独立的微体生物。这一发现,将为研究地质地层和古生物生存环境带来新的依据。\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7fac7bcd0fd4de3b9522764a8ba9db2\" img_width=\"336\" img_height=\"429\" alt=\"似卵非卵,4亿年前几丁虫身份之谜揭开\"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8061477143516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