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5. 水至柔而至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1.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老子

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

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老子《道德經》

4. 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強與父,留之何用。——老子《老子》

5. 水至柔而至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爲百穀之王,善處其下也。上善若水。——老子《道德經》

6.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衆眇之門。——老子《老子》

7. 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老子《老子》

8.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老子《道德經》

9.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老子

10.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道德經》

1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

12.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老子《道德經》

13.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道德經》

14.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經》

15.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經》

16. 無爲,無我,無慾,居下,清虛,自然——老子《道德經》

17.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老子《道德經》

18.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老子《道德經》

19.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經》

20. 無爲則無心,無心則無慾,無慾則無求。——老子《道德經》

21.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道德經》

22.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老子《道德經》

23.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道德經》

24.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

25.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老子《道德經》

26.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經》

27.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道德經》

28.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道德經》

29.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道德經》

30.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老子《道德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