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太守治水患,潤恩都江堰,澤被千年

清明時節雨紛紛,與雨水相關的還有都江堰人民一年一度的“天府盛事”——放水節。據史料載,這項祭祀活動源自公元978年,而說到祭祀則萬萬離不開這麼一個人——李冰。

李冰太守治水患,潤恩都江堰,澤被千年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都江堰市檔案館及相關史料)

彼時秦國正坐擁七國之首,岷江水害侵擾民生、良田已有多年,一遇旱災又赤地千里,幾近顆粒無收,致民不聊生。“治蜀必先治水”,爲有效統治蜀地必先解決這一重大難題,秦孝文王遂以通曉天文地理的李冰爲蜀守,使其順應民心,在都江堰渠守的江邊修建了三所用於祭祀的廟宇,以天子之名進行莊嚴的祭祀活動:一以牛、羊、豬三牲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禮以祭祀江神,二響應川蜀百姓對大禹“岷山導江”和杜宇宰相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等治水的傳說以祭治水英雄大禹,三祭縱目蜀人祖先蠶叢。自此開創了祭祀江神的先河,這便是都江堰祭祀活動的前身。

李冰太守治水患,潤恩都江堰,澤被千年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都江堰市檔案館及相關史料)

至公元前256年,李冰帶川蜀百姓修築了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從此使得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都江堰延續至今,歷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嚴格的歲修制度,人們爲了紀念李冰,於是將“祀水”改爲“祀李冰”。

每到冬天枯水季節,在渠首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築成臨時圍堰,修外江時攔水入內江,修內江時攔水入外江,清明節內江灌區需水春灌,便在渠道舉行既隆重又熱鬧的儀式,拆除攔河榪槎,放水入灌渠,這個儀式就叫“開水”,俗稱“開水節”。

李冰太守治水患,潤恩都江堰,澤被千年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都江堰市檔案館及相關史料)

漢朝時,高祖劉邦敕封李冰爲昭應公,後漢又加封爲大安王,三國時蜀漢劉備改封爲應聖靈顯王。

唐代開始,祭祀李冰的活動從民間活動升格爲國家行爲。唐皇帝專門敕封李冰爲“神勇大將軍”、“司空相國”、“赤城王”、“濟順王”,並納入官方的正式祭祀範圍,每年春秋兩季採用“少牢”之禮隆重祭祀李冰,由地方官員主持祭祀。而在民間,人們則以設鬥牛戲等方式祭祀李冰。人們把李冰比喻成神牛,因爲牛的力氣很大,神牛自然有神力。從此,李冰離開人格的位置,進入神格,人們從崇拜人轉而崇拜神,所以杜甫在看到都江堰年久失修後有“此事或恐爲神羞”之詩句。

李冰太守治水患,潤恩都江堰,澤被千年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都江堰市檔案館及相關史料)

宋代李冰受到了空前的禮遇,追加了“靈應公”、“廣濟王”、“英惠王”等封號,同時在“崇德廟”(今二王廟)設置監廟官,並規定祭祀李冰排在與五嶽同一級別。太平興國三年(978)正式由官方將清明節定爲放水節,初定每年祭祀一次,後改爲每年春秋祭祀兩次。早期的刲羊祭祀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遺風。

李冰太守治水患,潤恩都江堰,澤被千年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都江堰市檔案館及相關史料)

元代則追封李冰爲“聖德廣裕英惠王“,祭祀活動也日漸趨於理性,重新把李冰從神歸位到人間治水英雄的位置上來,首先把眼光重新瞄向與人們生產與生命財產休咎與共的都江堰水利設施上來,其次才說到每歲的祭祀。《蜀堰碑記》中記載:地方從老百姓那裏收來的錢財,不能亂花,存在錢莊裏,每年取其利息以備祭祀。

李冰太守治水患,潤恩都江堰,澤被千年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都江堰市檔案館及相關史料)

明代沿襲了元代祭祀李冰的舊典,同樣在春秋兩季由時任職四川的官員和當時在四川巡視的中央大員親自到都江堰所在地灌縣對李冰進行隆重祭祀。爲了迎接省級大員到灌縣祭祀李冰,灌縣還專門建有供官員休息的驛館,久而久之,因驛館主要接待朝廷大官,這條街道就被稱爲“大官(觀)街”了。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由四川省府出資重修崇德廟,使崇德廟的規模擴大到有正殿五間,三間寢殿,十二間祀堂,二十八間廊房的規模。而這一時期,也掀起了修川主廟的高潮,夾江、簡陽、犍爲、長壽、江津、樂山、名山、什邡、內江、大邑、新都,甚至少數民族地區都紛紛修建了川主廟紀念李冰。

清代祭祀李冰的儀式漸爲隆重,也是後人延續祭祀儀式的重要參考。大體由總督、巡撫等省級官員擔任主祭官,主持大典。放水前一日,主祭官從成都啓程,途中要先到郫縣“望叢祠”祭拜古蜀國治水有功的望帝和叢帝。當晚,夜宿灌縣行臺衙門。次日清晨,開水活動正式拉開序幕,大型鼓樂隊和儀仗隊在前面引路,主祭官坐轎,隨從抬着豐盛的祭品先到伏龍觀,再沿着玉壘山古驛道,出宣威門和玉壘關,來到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主祭官身着公服,行二跪六拜禮,禮畢宣讀祭文。二王廟的祭拜之後,官員們來到堰功祠,瞻仰歷代修堰有功者的塑像。最後來到楊四廟前江邊的綵棚內正式開水。開水後,主祭官必須立即坐轎、騎馬或乘車,飛奔成都,趕在“水頭”前到達,若落在水頭之後,當年便有水不夠用之危險。同時,各地掀起了更大規模的修建川主廟活動,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修建。

李冰太守治水患,潤恩都江堰,澤被千年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都江堰市檔案館及相關史料)

1940年,時任民國政府主席林森曾主持開水典禮,在都江堰渠守舉行了近代首次改革了的祭祀活動。當日,都江堰渠首各主要工程豎立高八尺,寬一丈的工程解說牌,讓前來觀看放水的人能瞭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況。改革後的開水典禮議程爲:全體人員向李冰神像三鞠躬;集體朗誦《迎神詞》;工作人員向主祭官送上鮮花,主祭官手捧鮮花,與參祭人員齊唱《紀念歌》;歌畢,獻花、獻帛、獻爵;獻禮畢,鳴炮、奏樂、放水。

1950年清明節,都江堰舉行了新中國首次放水典禮,場面恢宏、萬人空巷。當時的記錄資料顯示,典禮由川西軍區司令員張祖諒主持,放水慶典宣佈開始後,奏樂鳴炮,清流千里。英國《泰晤士報》也曾作爲重要新聞加以報道。

李冰太守治水患,潤恩都江堰,澤被千年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都江堰市檔案館及相關史料)

都江堰放水活動延續至今,從“開水節”演變爲 “放水節”,離不開原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他於1989年視察都江堰時建議恢復都江堰古老的開水典禮。在起草文件確定儀式名稱時,爲了避免有喝“開水”之誤解,就將“開水節”改爲“放水節”了,從此都江堰放水節成爲享譽海內外的文化盛典。

李冰太守治水患,潤恩都江堰,澤被千年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都江堰市檔案館及相關史料)

2006年,都江堰放水節被列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創了新的紀元。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通過現場直播向全球130多個國家與地區再現了傳承兩千多年的放水盛典。奔騰的江水通過傳播進了關注自然與和諧的世界人民心田,至今仍在他們的心間遙響,奔湧與跌宕。

歲月如歌,時光荏苒,都江堰放水節年年相沿、世代傳承。2019年,都江堰放水節將又一次驚豔世界,讓我們共同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