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雲嶺深處烽煙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center\"\u003E———上杭縣通賢鎮障雲村\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594a8b295614e76894cd984dd2c323a\" img_width=\"1228\" img_height=\"909\" alt=\"雲嶺深處烽煙起———上杭縣通賢鎮障雲村\"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原兵工廠舊址\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上杭縣通賢鎮障雲村(也叫障雲嶺)位於通賢鎮西北面8.5公里處,東與漈頭、上村相鄰,南與文坑村接壤,西與官莊鄉蕉坑村共飲,北與長汀縣宣城鄉交接。2018年底全村有6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357戶1424人,其中男714人,女710人。有中共黨員45人,離退休幹部21人。全村有山林面積11000畝,其中毛竹林8000餘畝,耕地612.8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33年10月前,障雲屬才溪區管轄。1933年後,通賢從才溪分出另外設立通賢區後,障雲村歸通賢區管轄。才溪區在建立紅色政權、擴大紅軍、擁軍優屬等各個方面成績突出,是福建蘇區的“第一個模範區”,其中就有障雲嶺的一份功勞。障雲村的燕子塔、白石坑、障雲、桂坑、竹子寨等5個自然村,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色堡壘”,曾設立過兵工廠和紅軍醫院,紅軍長征後曾是新汀杭縣委、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和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臨時駐地。從障雲嶺大山深處,走出了2位共和國開國將軍:邱國光和張力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89d4bdb32d64da69618b97a8e4b7f9a\" img_width=\"1281\" img_height=\"992\" alt=\"雲嶺深處烽煙起———上杭縣通賢鎮障雲村\"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紅軍馬欄舊址\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早在1929年3月初,共產黨員張赤男、羅化成、李天富等人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委派,到障雲嶺一帶宣傳革命思想,發動羣衆投身革命事業,並發展障雲嶺張桂雄等7人成爲了障雲最早的共產黨員,障雲鄉黨支部也由此成立,張桂雄擔任障雲鄉黨支部書記。同時成立的還有祕密農會,由邱義庭任農會主席。在黨支部的領導下,農民運動也開始在這偏僻的小村莊悄然興起。朱德、毛澤東率領紅四軍入閩後,爲策應各地農民武裝暴動,幫助各地開展土地革命,紅四軍在閩西實行短距離分兵。紅四軍第一縱隊來到了才溪,幫助當地黨組織舉行才溪農民武裝暴動。1929年6月15日,邱義庭、張立泉、邱南光(開國將軍邱國光之兄)3人聞訊從障雲嶺下山,到才溪與暴動隊接頭,並帶回暴動隊員20多人。7月21日,紅四軍一個縱隊挺進才溪、通賢,策應了才溪各鄉農民武裝暴動,障雲嶺很快公開成立了團支部、農民協會、赤衛隊、少先隊、兒童團等革命組織。不久,上杭縣才溪區第二鄉蘇維埃政府在障雲嶺茅坪成立,管轄5個自然村,110多戶380餘人。邱玉山任鄉蘇主席,張立泉任特派員。障雲鄉蘇維埃政府立即成立了分田委員會,按照中共閩西“一大”《土地問題決議案》等有關土地政策精神,障雲鄉實行了以鄉爲單位,按男女老幼在原耕基礎上和他們在本鄉及鄰里田地總數,進行抽多補少,平均分配,障雲鄉人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後來,障雲嶺還創辦了列寧小學,校址在張全昌家中,教師是通賢文坑的張長興,學生是兒童團的全部成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30年,障雲嶺成立工農互助會,由張榮昌任主任。針對不同時期的工作任務,互助會號召羣衆人人蔘加,每人捐獻一個銅板,支持革命活動,村裏的老輩人把它叫做“一拉子”運動。在歷次擴大紅軍運動中,障雲人民更是奮勇爭先。障雲嶺18歲至45歲的青壯年男性有87人,除一人因殘疾外,全部參加了紅軍或游擊隊。邱義庭一家共有6人蔘加紅軍,邱銀慶、邱銀球、邱銀仁等3家各有3個兒子參加紅軍,黃時榮一家祖孫三代都參加紅軍,張桂雄、李滿玉等5對夫妻雙雙參軍。僅燕子塔一個自然村,參加紅軍的就有張連清、張連旺、張福良、張立泉、張連豪、張福珍、張連炳、張桂雄、張福康、張開琳、張力雄、張連彬、張宜時、賴金祥、賴集祥、賴雲祥、李滿玉、張連進、張福科、張福亮、張連珠等20多人。其中張連清、張連銀、張連傑五個兄弟三個參軍,張連輝(立泉)、張連豪四個兄弟兩個參軍。張洪昌的兩個兒子張連珠、張連球參加紅軍或游擊隊。張桂雄、李滿玉夫婦參加紅軍後犧牲。還有,障雲鄉白石坑村青年邱生洪,是家中獨子,1929年參加才溪武裝革命暴動,隨即參加障雲嶺鄉蘇維埃政府,任赤衛隊隊長,工作十分積極。因爲他是獨子,幾次報名應徵都被才溪區蘇維埃政府留任。1932年第三次反“圍剿”勝利,才溪區繼續擴大紅軍,支援前線打勝仗。這次邱生洪又報了名,要求參軍。區蘇幹部左右爲難,推脫說:“你父親同意,我們也准許。”邱生洪回到家裏給父親做思想工作,但父親提出條件必須跟未婚妻完婚後才能去參加紅軍。於是,在深明大義的岳父母和妻子的支持下,邱生洪新婚之夜上前線,參加紅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8b8ec4768704d3a8bd6ecf5b6654fb1\" img_width=\"1029\" img_height=\"758\" alt=\"雲嶺深處烽煙起———上杭縣通賢鎮障雲村\"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新屋裏紅軍醫院舊址\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土地革命鬥爭中,障雲嶺也湧現出一批優秀骨幹。張立泉參加紅軍後擔任紅四軍政治部宣傳隊長、紅二十一軍政治部宣傳科長、杭武遊擊大隊政委等職。張國英曾經擔任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教育部科長,張連海曾任障雲鄉蘇主席,張福朋曾任障雲鄉合作社主任,張連珠曾任紅軍游擊隊政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爲了粉碎敵人的反革命“圍剿”,保衛蘇區,鞏固蘇維埃政權,障雲人民在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努力生產,積極發展經濟,組織土紙出口,換回布匹、食鹽、藥材等生活必須品,支援革命戰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後,敵人重兵壓境,上杭縣委、縣蘇機關從舊縣撤到才溪再撤到通賢。通賢被敵佔領後又被迫上山轉移到障雲嶺,同時新泉縣委、縣蘇機關也轉移到了障雲嶺。爲統一指揮,提高抗擊敵人“清剿”的戰鬥力,上杭與新泉兩縣合併成立新杭縣,鍾奕輝任縣委書記,張華興任縣蘇主席,統一組織了新杭縣游擊隊,把500多人整編成5個連,其中2個連駐在障雲嶺擔負縣委、縣蘇機關的安全保衛任務。游擊隊發動羣衆在障雲嶺山區所有山隘路口設哨口、建柵欄、挖陷阱、埋竹枯釘、裝石滾炮等,利用各種方法與敵人開展鬥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從1934年農曆十一月至1935年農曆二月初四,福建省蘇的兵工廠遷至燕子塔的上塔自然村。設在上排,共有8間房,其中兩家爲樓房,樓下設兵工廠。全廠共有21人(婦女7人),主要任務是修槍、翻造子彈,樓上7個婦女負責製做布筋草鞋和子彈袋。福建省蘇的通信社設在燕子塔的張全昌家,物資由張全昌保管,存放的物資主要有布匹、藥品、彈藥、煤油(燈)等,護送物資的保衛隊有70多人槍。他們日宿夜行,來往於舊縣巖下山、才溪草子崬等地。位於白石坑的“新屋裏”,是一座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的客家古建築,當年是紅軍的正規醫院,有十來個醫生、護士,障雲嶺幾次保衛戰都是在白石坑周邊的高山陣地上進行,紅軍游擊隊的傷員就在這裏進行包紮、救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35年1月,張鼎丞從江西回杭永邊開闢遊擊基地,途經障雲嶺,會見了上杭、長汀、新泉3縣部分黨政軍領導人和游擊隊員,併到設立在障雲嶺的紅軍醫院和兵工廠慰問,鼓勵大家與敵人鬥爭到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根據張鼎丞的建議,1935年1月,留在閩西堅持游擊戰爭的黨政軍領導把新泉、上杭、長汀3縣合併,在障雲嶺成立新汀杭縣,把武裝人員組織起來,堅持游擊戰爭。地方機關工作人員400餘人,兵工修械廠及糧食調劑局等省蘇機關人員都編入獨立團,投入游擊戰爭。當時在障雲鄉的紅軍、黨政軍機關人員有1000多人,障雲人民除提供柴米油鹽等全部物資外,還要日夜站崗放哨,防止敵人進犯。障雲鄉人民克服一切因難,省喫儉用,千方百計支持地方機關和紅軍游擊隊糧食、食鹽,使紅軍游擊隊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然與敵血戰1個多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當年在障雲負責紅軍後勤工作的事務長邱騰琳回憶說:“那時(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爲了節省糧食,機關和紅軍游擊隊也跟當地羣衆一樣每天只喫2餐,但用去大米也要好幾百斤。爲此,羣衆還要下山幫助籌運糧食等。當地青壯年婦女編成了慰勞隊、洗衣隊,爲機關和紅軍游擊隊做布草鞋、補衣服等。12歲至15歲的少年兒童也都組織起來,由50歲以上的老人帶班站崗放哨,3人一班,一發現敵情立即用炮連銃鳴發信號。同時,在障雲鄉的4條總路口都各設下重重障礙。比如用大樹做柵欄,安上鐵鎖,周圍佈下陷阱;埋上牛尿浸過的竹枯釘;在山岩路旁裝上石炮;在山腰和山頂裝上用山藤壘起的一堆堆大石。這些防禦工事都是障雲人民和部隊共同築成的,很管用,給來犯之敵造成重大傷亡,在阻止敵軍進攻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當年曾在障雲嶺堅持游擊戰爭的開國將軍王勝回憶說:“當時才溪區委、區蘇機關同新杭縣蘇機關、紅軍獨立營、游擊隊一同轉移到障雲山區堅持鬥爭,障雲鄉的廣大青少年和勞苦工農羣衆在黨的領導下,大力地支持了游擊隊,擔負籌糧、籌款、送菜、送情報等任務,同時還配合赤衛隊站崗放哨,利用崇山峻嶺等有利地形,阻擊敵人多次進攻,與敵人展開了英勇的鬥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面對障雲人民的堅強執着,1935年農曆二月初四深夜,國民黨軍八十三師夥同3縣國民黨地方部隊共5600多人摸黑分4路同時進攻障雲。障雲軍民奮力抗擊,與數倍於我的敵人展開血戰。他們運用土炮土槍等武器從清早打到下午4點多,共打退敵軍17次進攻。終因敵衆我寡,彈藥奇缺,被迫分路突圍轉移。一部分轉移到巖下山、雙髻山與代英縣游擊隊匯合,一部分突出重圍到武北山區堅持鬥爭,另一部分突圍後轉移到連城,與在那裏活動的紅九團匯合。這些紅軍游擊隊在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領導下,堅持游擊戰爭,後來在障雲鄉重新建立了新的遊擊據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紅軍游擊隊突圍轉移後,敵人闖進障雲,見屋就燒,見物就搶,見本地人就抓,見外地人就殺,窮兇極惡。那時闕橋書(闕金魁)帶領300多人躲在一座獨頭山的樹林裏,妻子和一個嬰兒也在身邊,小孩因受敵人的槍聲驚嚇而哭。爲了掩護羣衆轉移,不暴露目標以確保羣衆安全,他將孩子嘴巴捂住,緊緊抱在懷裏不讓哭聲傳出,結果孩子被活活窒息而死。敵人走後,大家才知道,他是爲了300多人的安全,獻出自己的親生骨肉,在場的羣衆都難過得掉下了眼淚。障雲人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支援革命,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迎來了1949年全中國的解放。解放後,被評爲革命烈士的障雲兒女有38人。\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05c29cc9ac34fdd862ed82d89a5d928\" img_width=\"1134\" img_height=\"823\" alt=\"雲嶺深處烽煙起———上杭縣通賢鎮障雲村\"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蘇坪裏蘇維埃舊址\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新中國成立後,障雲人民積極醫治戰爭創傷,發揚“鬧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游”的革命傳統,大力開展生產自救和重建家園。但是,由於障雲地處大山之中,遠離集鎮,交通不便,羣衆生活較貧困。改革開放後,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也有明顯提高,特別是2006年之後,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鄉村建設和人民生活有了可喜變化,硬化了9.2公里的鎮村道路,全面升級改造了高低壓輸變電路,新建了6個人飲工程飲水點,電信移動等網絡通訊實現全覆蓋,同時還解決了村道路燈照明,新建了村部辦公場所和老年人活動中心等,人民的生活水平從2006年的人均2863元,提高到8630元。居住條件也得到極大改善,三分之二的農戶蓋起了磚混結構的新樓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障雲人民正乘着鄉村振興戰略這股強勁的東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一是充分利用豐富的竹木資源,既保護綠水青山,也變成金山銀山;二是積極整治拋荒耕地,通過土地流轉,以出租、承包、入股等方式,大力種植藥材、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三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充分利用山青水秀和天然氧吧這一特色,發展農家樂和避暑莊園等;四是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優勢,爭取各方支持,極力做好紅軍醫院、兵工廠、蘇維埃政府舊址及開國將軍故居的維修,使障雲成爲紅色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共上杭縣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李榮生、賴蘭芳整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摘自《紅色文化週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99744299542170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