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原標題)“忠誠爲民把好事辦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記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瀘溪縣武溪鎮黨委書記鄧建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湖南日報記者 彭業忠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訊員 向曉玲 張建輝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30日,武陵山上的瀘溪縣武溪鎮紅巖村,“魚稻雙千”工程稻田裏,武溪鎮黨委書記鄧建軍在與技術人員瞭解禾苗和魚的長勢情況。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0年出生的鄧建軍,19歲時從湖南省機電工程學校畢業,先後輾轉5個鄉鎮,在基層一干20年,幹一行愛一行,無怨無悔。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月25日,鄧建軍被評爲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在北京受到表彰。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看到鄉親們眼中信任的目光,搞工作格外有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6年,在扶貧攻堅戰中,作爲武溪鎮黨委“一班”之長,鄧建軍主動聯繫全鎮矛盾最集中、貧困程度深的大溪村。這個村全村181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佔80%;不到3個月,他踏遍全村山山水水,走訪了所有貧困戶。聯村期間,大溪村天星寨實施整寨易地搬遷扶貧,70多歲的周安清夫婦因“故土難離”,拒絕搬遷。鄧建軍三天兩頭上門,不厭其煩地給兩位老人做解釋工作。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深受感動的周安清,終於道出不願搬遷的原因:老人有個失聯17年的兒子,擔憂搬遷後,兒子一旦回來,找不到家。得知此情況,鄧建軍立即在全鎮開展尋親行動。公安幹警網上查,村幹部與百姓協力找。2年苦苦尋親,去年6月,終於覓得周安清兒子在外打工的消息,鄧建軍幫他們建立了聯繫;當年9月,失聯17年的兒子回到家。後來,周安清一家搬進了新家。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到鄉親們眼中信任的目光,搞工作格外有勁。”如今,在鄧建軍幫助下,老人的兒子在安置區附近的“扶貧車間”上班,月薪3500多元,一家人順利脫貧摘帽,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上堡村種植的500餘畝早蜜豐收,雖然口感和質量俱佳,但因缺乏平臺和銷售渠道,滯銷嚴重。鄧建軍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多次尋找銷路,並與農業專家和農戶商議,在早蜜豐收的12月,舉辦上堡村早蜜節,拓寬銷售渠道。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早蜜節當天,有1000餘客商參會,早蜜銷售一空。老百姓錢袋子鼓了,嚐到了甜頭,便擴大種植,目前全村種了1000餘畝。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只有大家安全,我心裏才安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看到鄧書記了,他站在第二排。”6月25日晚,武溪鎮上堡村陳水香和家人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新聞聯播,看到中央領導人與鄧建軍等“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合影時,陳水香高興地喊了出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是鄧書記救了我一家,這樣的好書記,理應受表彰。” 回想起2017年那場特大暴雨,陳水香仍心有餘悸。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6月24日,武溪鎮暴雨如注。凌晨4時,沅江、峒河水位漫過319國道。“一組出現大面積山體開裂,請求立即支援。”清晨6時,上堡村黨支部書記楊官雙撥通了鄧建軍電話。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組織羣衆,立即轉移,我馬上趕到!”剛從一線巡河回來的鄧建軍,帶領民兵應急分隊登上衝鋒舟,冒着滂沱大雨火速趕去。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轉移中,60多歲的陳水香帶着40多歲的殘疾女兒李雲行動緩慢。鄧建軍衝上前,揹着李雲一路飛奔,不到10分鐘,山洪暴發,房屋坍塌。轉移到安全地帶,陳水香滿含眼淚緊握着鄧建軍的手說:“如果沒有你,我母女倆命都沒了,太謝謝了!”“只要鄉親們沒事,一切就好。房子毀了,政府會幫你們重建。”鄧建軍清點人數,56人安全轉移。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緊急調來帳篷、食油、大米等救災物資,安置好受災村民已是下午4時,鄧建軍再三叮囑村支書後,又立馬奔向另一個受災區……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連續一個星期強降雨,鄧建軍沒睡上一個安穩覺,他帶領全鎮黨員幹部與武警、民兵搶險隊伍,始終奮戰在抗洪救災一線,轉移羣衆3300多人,無一人傷亡。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有大家安全,我心裏才安啊!”鄧建軍說。這年,武溪鎮黨委、鎮政府被評爲全省抗洪救災先進集體。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要把荒地荒山變成金山銀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鄧書記幫我們村引進葡萄脫貧產業,去年村裏葡萄收入近300萬元。”武溪鎮黑塘村村民楊新勇說。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土地貧瘠的黑塘村,人均耕地不足2畝,2016年貧困村民有190戶702人。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把荒地荒山變成金山銀山。只要你們因村制宜發展產業,脫貧致富肯定沒有問題。”鄧建軍對村幹部說。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過調研,黑塘村多岡丘,適合種植葡萄。當年,鄧建軍請來專家制訂規劃,與村裏種植大戶楊新勇、楊輝等人商議,建立“黨支部+合作社+黨員能人+貧困戶+扶貧”的幫扶機制,發動村民種植葡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去年,黑塘村種植葡萄5000多畝,並建成集採摘、餐飲、觀光、精品民宿於一體的生態旅遊休閒觀光精品園,帶動全村156戶656名貧困村民脫貧。如今,村裏獅子山葡萄溝成了全省五星級鄉村旅遊區。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當年沒種葡萄,現在我們還是守着山丘過苦日子。”看着沉甸甸的葡萄串和絡繹不絕的遊客,楊新勇笑得合不攏嘴。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牢記宗旨守住初心,忠誠爲民把好事辦好。目前,全鎮還有403戶1333人要脫貧,我們要下足‘繡花’功夫,爭取早日摘掉脫貧帽。”7月11日,鄧建軍傳達省委書記杜家毫在會見全省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時,對鎮黨委班子成員說。 \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3804327575557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