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首個果蔬垃圾分類處置設備運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五一路農貿市場的一個出入口,筆者看見有一個“淨菜入戶”分揀處,旁邊正好有剛買完菜的市民在剝着毛豆,把垃圾扔進了專門的垃圾桶內,邊上還放置了一個砧板,方便市民處理肉類和蔬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於婺城農村生產生活垃圾分類積累的豐富經驗,區市場監管局通過農貿市場攤主初步分揀、保潔員二次分揀、有機垃圾處理站精細分揀,再將有機垃圾最終變成有機肥。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xqzyiIDNQerG\"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婺城多措並舉爲垃圾分類“減負”\"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爛菜葉、玉米殼、魚肚腸、飲料瓶、塑料袋……印象中,農貿市場大多垃圾遍地,環境糟糕。但市區五一路農貿市場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這裏的垃圾被分成有機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並分別放置於不同垃圾桶內。其中,有機垃圾通過回收利用,能變廢爲寶成爲有機肥,不僅減少了市場內的垃圾清運量,而且環境更加整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婺城區在全域推行垃圾分類“兩定四分”模式的基礎上,率先在全市實行源頭化管控,抓住家庭廚餘垃圾減量這一核心,婺城區市場監管局率先打造五一路農貿市場源頭減量的標杆,爲婺城“雙城”戰略擦亮底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首批共享竹籃上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大早,家住華締嘉園的劉阿姨來到家門口的五一路農貿市場買菜,手拎着菜場新出的“共享竹籃”,十分高興。“以前買菜多,要帶小拖車;買得少呢,肯定要個塑料袋。”現在多年前熟悉的菜籃子重回身邊,劉阿姨麻利地挎在胳膊上,“有菜籃子就解決了塑料袋不環保、布袋子容易髒的問題。”鄰里笑稱,“以後只要帶上錢,空手出門,進菜場直接拎起菜籃,買買買就行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前,老百姓上市場買菜喜歡拎籃子,用竹編編制的竹籃輕巧玲瓏又實用,蔬菜、葷菜往裏一放,拎在手裏穩穩當當。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塑料袋替代了從前的菜籃子,成爲每一個農貿市場的必需品。在農貿市場買菜一圈轉悠下來,你提在手裏的大包小包,總有不少塑料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也是沒辦法,顧客買菜不用塑料袋,客人會嫌不方便,我們這生意也沒法做啊!”提起“共享菜籃”,菜場的攤主就樂呵起來:“不過這下好了,竹籃裝菜不僅居民樂意,我們也能省下一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來,爲倡導文明低碳生活,鼓勵市民用菜籃子、布袋子代替塑料袋,日前五一路農貿市場與莘畈鄉“莘e家紅盟”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由該鄉向五一路農貿市場提供手工竹籃,五一路農貿市場設置專門攤位進行菜籃子、布袋子推廣。“我們只收取和籃子價格相當的押金,購物完可以用‘共享菜籃’把菜拎回家,下次再來的時候歸還即可,押金當場就可返還。”五一路農貿市場負責人李存躍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莘畈鄉相關負責人介紹,“莘e家”紅盟通過與商家合作,將竹籃子擺上貨架,讓用菜籃子買菜成爲市場的主流。五一路農貿市場成爲婺城區首家菜籃子進菜場的先行示範單位,通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培養“莘e家”紅盟品牌的同時,積極參與垃圾源頭減量行動,少使用一次性消費品,響應“限塑令”,倡導使用菜籃子、布袋子,儘量選購“淨菜”,就餐提倡光盤,用實際行動打贏垃圾分類“攻堅戰”。\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xqzz28VP2srX\"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婺城多措並舉爲垃圾分類“減負”\"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淨菜上市從源頭消化垃圾\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熟練地剝完一個個茭白,陳春香習慣性地將茭白殼扔到身旁的綠色塑料框內,而捆紮茭白的塑料繩,則丟進了一旁的灰色框。在農貿市場賣了20年菜,她也是從這兩年開始,分類處理自家攤位上的垃圾。綠框內,不僅有茭白殼,還有毛豆殼、玉米殼、爛菜葉等。而捆紮、裝袋用的尼龍繩、泡沫箱、塑料袋等不可回收垃圾,歸屬地則在灰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兩個垃圾框是免費發放的,還配套了垃圾分類宣傳手冊,並詳細介紹了使用方法。”陳春香明白,通過垃圾分類,自家攤位的垃圾清運量大幅減少,環境也更整潔。更重要的是,綠框內的垃圾還能“變”成有機肥,一舉多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五一路農貿市場目前已經實現了“淨菜上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所謂‘淨菜’,是指無殘留農藥、莖葉類菜無菜根、無枯黃葉、無泥沙、無雜物的‘五無’蔬菜,市民購買後,只需簡單清洗切配就能下鍋,基本不用挑揀。通過源頭化管控,把殘留農藥、菜根、枯黃葉、泥沙、雜物等留在市場內,爲市民戶均減少20%左右的廚餘垃圾。換句話說,‘淨菜’不僅能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也爲市民家的垃圾桶‘減減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垃圾分類,對於市場保潔員來說,也是一大“利好”。現在,他們無需再像以前一樣,拿着大掃把逐個清掃攤位。他們只需將攤主初步分揀垃圾,分別投放於垃圾房的灰桶和綠桶中,等待專用收集車將有機垃圾送到垃圾處理站,就算完成任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瞭解,自7月4日起,婺城區19個農貿市場和交易點全面實行淨菜上市,通過在全區農貿市場全面啓動果蔬菜皮就地處理、淨菜上市工作,助力解決廚餘垃圾分類處置這一難點,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保障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又一有力抓手。同時,區市場監管局將把“淨菜上市”納入放心市場、星級市場創建等工作考評體系,以後市民在市場裏看到“誠信經營流動紅旗”,就知道這家經營戶的淨菜上市、垃圾分類值得信賴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首個果蔬垃圾分類處置設備運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五一路農貿市場的一個出入口,筆者看見有一個“淨菜入戶”分揀處,旁邊正好有剛買完菜的市民在剝着毛豆,把垃圾扔進了專門的垃圾桶內,邊上還放置了一個砧板,方便市民處理肉類和蔬菜。“這個分揀處也是最近纔有的,方便我們把菜擇好了再帶回家,這樣家裏廚餘垃圾也少了。”剛買完菜的許阿姨對着分揀處連連誇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分揀處的牆面上,不僅宣傳了婺城區抓住家庭廚餘垃圾減量這一核心提出“家庭廚餘垃圾七部曲”,還引導具體做好唱響提籃買菜→淨菜入戶→餐桌控量→光盤行動→精準分揀→精準投放→踐行綠色低碳新生活,助推垃圾分類源頭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菜葉、果皮、肉皮、動物內臟……農貿市場一直是垃圾“高產戶”。在這些地方,越來越多的有機垃圾正通過“捷徑”,走向最該去的地方——就近的垃圾處理設備。扔掉的果蔬在城市是垃圾,在農村則是很好的肥料。以前市民買到的菜,不少菜葉要變成垃圾,不僅加重城市垃圾處理負擔,而且容易腐爛,產生異味,污染環境,如今絕大部分蔬菜垃圾留在市場可以得到資源化處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麼,市場的果蔬垃圾將去往何處?日前,五一路農貿市場內,首個果蔬垃圾分類處理設備開始運行。“這臺設備從日本進口,一次性可以處理數百斤的果蔬垃圾,處理後得到的不是廢物,而是可以再利用的肥料。自從有了這臺機器,每天市場裏產生的果蔬垃圾就不用愁去處了,按照這臺機器的處理速度,一天可以處理好幾噸果蔬垃圾呢。”相關負責人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於婺城農村生產生活垃圾分類積累的豐富經驗,區市場監管局通過農貿市場攤主初步分揀、保潔員二次分揀、有機垃圾處理站精細分揀,再將有機垃圾最終變成有機肥。“有機垃圾在源頭就地處理,減少了運輸、處理垃圾工作量,減少有機垃圾腐爛產生的臭味,有效避免有機垃圾運輸過程中產生的二次污染。”相關負責人表示。\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4348886479017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