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成,真正强

华丰泰,裕泰祥

宝成银楼老凤祥”

民国初年间,徐州民间流传的民谣,讲述了当时大同街繁荣。

【大同街】位于徐州市区中部,东西走向,东头向北弯至淮海东路,西接彭城路,长500米,曾经是徐州最繁华的街道。

清朝年间名为【察院街】,因负责科举考试的都察院驻在此处(中山堂影院),当时铜山县一些重要机关也设在这个地方。

1911年,因街东端紧靠古城东门,因此,老百姓叫它【东门大街】。

1928年北伐战争后,徐州的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全都被拆除,东门大街无所依存,于是更名为【大同街】。

大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

大同街开始承担商业使命的时期可以追溯到清咸丰年间,不过一直到民初,大同街上不过只有十几家简陋小店。

1920年,天成百货在大同街开业。

1934年,这座面积300平方米的三层营业楼成了徐州商号的标杆。

那时徐州人能想到的,天成都有,天成公司的“上海货”,彭城热销。

天成百货店的影响像是一粒石子,激起了大同街的波澜,一时间,大同街上百货业百家争鸣。

在天成百货的对面,还有蚌埠会馆,西派建筑,精致华美。

随着商业的兴起,金融业相伴而生。1920年以后,大同街上相继开设了吴汉三的笃生昌、房文宝的万隆永、陈姓的成蚨祥等私人钱庄;公营的有中国、交通、河南农工等银行,一条街上同时汇集了如此多的金融机构,大同街可谓盛极一时。

大同街的天福百货商店、宝成银楼、天成贸易公司的广告页。

在街的东头有徐州第一家放电影的戏院—益智电影院(今中山堂电影院)。

在街的最东段是当年徐州设备最完善、建筑最新颖的高级饭店——花园饭店。

花园饭店,是大同街上的另一个传奇,始建于一九一六年。曾接待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等一批历史名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成为徐州的一座“政治大舞台”。

1930年大同街铺设成简易的柏油路面,这是徐州城出现的第一条柏油路面。

1931年冬,为当时铜山县县长余念慈下令建造钟鼓楼。钟鼓楼是混合结构的五层方塔形建筑,楼高约20米,是当时徐州的最高建筑。钟鼓楼上原有两座钟,一个机械钟,一个铸铁钟,机械钟是德国造。

可惜好景不长,日本人来了。1938年5月的那场狂轰滥炸,使大同街上苦心经营多年的店铺变成了一片瓦砾,徐州城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徐州沦陷,史上最屈辱的7年开始了。

1948年,徐州地区相继解放。大同街,这条繁荣了几十年的老街道,渐渐苏醒。

至 20世纪 60年代,钟面更换为白色油漆玻璃盘面,数字改为阿拉伯数字,用镂空钢板挫成数字和指针。

1978徐州市人民图书馆,在大同街建成开放。

徐州市图书馆丰富了徐州人的文化涵养。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在图书馆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买茶叶去老同昌,照相去美芳,是上世纪70和80年代徐州人的首选。

这些老字号,在大同街上。

现在,在大同街上我们已经看不到当时的广货店和银行,仅存“三珍斋”“广济堂”等个别的老字号商铺。

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一个新的传奇开始上演。

大同街正进行着新一轮建设,古街将重新换发新的商业生机。

那一年的霓虹魅影

那一年的山河破碎

如今的昌盛安稳

一砖一瓦

见证着大同街的沧桑变化

记录着徐州的兴衰沉浮

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