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自古多隐士,进入现代社会后,隐士这个群体却似乎已消亡,隐士文化,仍旧刻在风雅人士的骨子里,中国文化一直推崇隐居生活。以陶渊明隐居生活为典范,山居、村居、野居、郊居,成为一代代文人,孜孜以求的居住方式。

最近徐州被八大山人刷屏,仿佛一座城市都在找八大山人,为什么要寻找八大山人?又是谁在找他?

寻人......

寻找当代社会中的“八大山人”,与其说寻找人,其实我们寻找的是当代隐士,一种具有隐士精神的人,为什么,我们要寻找这样一群人?“八大山人”又是谁?

朱耷,号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

百度词条戏称其为,一个白眼翻出八百万的画家

网络图

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

朱耷选择归隐山居结庐安身

静谧清幽的山林,成为了他的居身之处

松菊为友,书画为伴

忘却世俗烦恼,远离朱门纷争

在恬淡闲适的山居生活中

朱耷将花鸟走兽描绘在宣纸上

留得这名垂画史

中国自古多隐士,进入现代社会后,隐士这个群体却似乎已消亡,隐士文化,仍旧刻在风雅人士的骨子里,中国文化一直推崇隐居生活。入世,兼济天下,出世,退隐山林。放眼千年,没有“归隐”过的文人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网络图

以归隐来标榜“独善”的士子们,奉五柳先生陶渊明为老祖宗。陶老挂靴之后,因不谙农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以陶渊明隐居生活为典范,山居、村居、野居、郊居,成为一代代文人,孜孜以求的居住方式。

网络图

明代画僧陈老莲,取《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观之门”,绘出《隐居十六观》。在文人雅士的观念中,山林乡野,具有多层面的雅的气韵。山静自有日月长,花落花开不知年。山居生活,是身与心的交融,找到心灵的慰藉,回到生命的本初。

隐士过着最为原始的日子,以一种高傲的姿态展现自己对纯粹自我的向往。有人就像曾经的虚云大师一样,结茅蓬闭关修行,蓬中一日,世上十年。只有信仰坚定的人,品质高洁的人,才能体会到隐居带给心灵的那种坦荡与自得。

现代社会的隐士

关于隐居,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大量看到的是这样的故事, “历尽千帆,她在三十五岁过上了隐居生活”(MBA毕业生在江南古镇开民宿)、“金领放弃百万年薪,一身布衣隐居终南山”。出现了一种建筑类型叫做“隐居酒店”,提供短时间隐居的体验。

网络图

现在提到隐士,大概想到的是,实现了财务自由,且没有学龄儿童的拖累;或者职业性隐居(比如开民宿,经营农事);或许从事自由职业而且非常成功,酒香不怕巷子深。

据说,现在的许巍隐居在一片鸟语花香的果园,创作音乐,修身养性,守望着他的诗和远方。回归自然的隐居,在农耕时代,自然而然;在现代社会,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古代隐士的追求

现代社会缺少一种让人平静下来的特质。人们忙忙碌碌走在天地之间,行于浮躁之中,我们希望通过“寻找隐士”这样一种方式,来追本溯源,探索关于“本心”的旅程。

使那些已经忙到忽略了生活本身的人,慢下来。慢下来,感受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寻觅内心的那一份纯真。

网络图

“大隐隐于世”

富春山居,隐于市井之外,山丘之中,却不与社会脱离,将山居生活与现代的便捷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徐州首部归家扶梯,让您的山居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楼宇依山势而建,开窗即可见山,每天享受来自山丘密林的鲜氧生活;以高品质的服务和人性化的设计,满足最挑剔的居住者。

项目实景图

让居住成为一种信仰,让生活成为一场修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