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eidM5Qnyj9c\" img_width=\"550\" img_height=\"297\" alt=\"“抗日的鐵流”從這裏奔赴前線 探尋革命老區蝶變背後的故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邊界小村“融”生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看病的人中,大概三分之二都是從江西過來的。\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eidi27bUcvG\" img_width=\"542\" img_height=\"564\" alt=\"“抗日的鐵流”從這裏奔赴前線 探尋革命老區蝶變背後的故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浙西革命鬥爭紀念館前雕像。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eid11UZBzmk\" img_width=\"541\" img_height=\"242\" alt=\"“抗日的鐵流”從這裏奔赴前線 探尋革命老區蝶變背後的故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黨員在浙西革命鬥爭紀念館宣誓牆前重溫入黨誓詞。 開化縣黨史文獻科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乘坐動車到開化後才知道,火車站位於該縣的“南大門”華埠鎮。駐足在出站口前的廣場上,聽着對該鎮“新四軍主力集結組編地”的介紹,我們仿若進入了一個時光隧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0多年前,一道“抗日的鐵流”從這裏奔赴前線,爲中華民族解放事業浴血奮戰。作爲衢州唯一的革命老區縣,開化共有9個老區鄉鎮,108個老區村。在這裏,建立了中共贛東北省委在浙江的第一個黨支部——油溪口支部,並建立了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和中共浙皖特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這個地處浙皖贛三省交匯處的革命老區縣,被整體規劃爲錢江源國家公園,正以紅綠相融的魅力,吸引着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時節如流,奮鬥不止。開化在致力翻天覆地變化的過程中,如何借力優勢緊抓機遇?在面對瓶頸時,又是如何另闢蹊徑?紅色基因的挖掘又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帶着好奇,我們由南往北,走進池淮鎮油川村、楊林鎮下莊村、馬金鎮石川村等革命老區村,探尋美麗嬗變背後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eidM5Qnyj9c\" img_width=\"550\" img_height=\"297\" alt=\"“抗日的鐵流”從這裏奔赴前線 探尋革命老區蝶變背後的故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邊界小村“融”生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看病的人中,大概三分之二都是從江西過來的。”早上7時不到,距開化一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數百米處,下莊村衛生室內,一如往常坐滿了人,唯一的醫生葉德林更是忙得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被“擠”出門外的我們,隱約看到排起長龍的車隊後面,還不斷有“新成員”加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跨省”看病圖的是啥?聊了一圈後我們得知,“相信葉醫生”是一個答案,但更多人的回答是“方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莊村位於浙贛交界處,到江西省德興市和婺源縣都是30分鐘左右的車程,事實上,對於江西那些靠近省界的村子來講,來下莊村,也許比他們去村所在的鎮還便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歷史與現實似乎又重疊在了一起。“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開化爲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運送了大量的食鹽、棉花、布匹等重要物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該縣黨史文獻科科長餘永山認爲,特殊的地理位置是關鍵因素,“其中一條紅色運輸路線,就是經下莊、白沙關,轉運到贛東北蘇區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條運輸線已在時間的長河中轉換成了血脈相融、生活交融。“雖然沒有具體統計過,但我們村子裏江西媳婦還挺多的,而在隔壁的德興市板橋村裏,咱們這邊嫁過去的也不少。”下莊村支部書記程富生介紹,因爲村幼兒園今年下半年才能建好,現在村裏適齡兒童中,大概有20人是到板橋村上幼兒園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活、文化、經濟……先天優勢帶來的變化,如漣漪般擴散。程富生帶着我們來到了該村的“經濟中心”小關自然村。看着來來往往的貨運車、小轎車忙碌地行駛在穿村而過的省道上,我們已很難想象,80多年前那段風雨如磐的歲月——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數個挑着重擔的人正在連夜趕着路,他們喘着粗氣卻不敢說話,只爲把擔子裏的重要物資運出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順着程富生手指的方向看過去,只見道路兩旁,農家樂一家連着一家,“很多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車都往這裏過,現在平均每天的車流量能達三四千輛左右。從20多年前搭建加水沖洗點,到後來的農家樂開辦潮,這裏借力地理優勢發展了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過,光喫老本也不行。”話鋒一轉,楊林鎮組織委員程磊談起了“近憂”。原來,在杭新景高速開通的影響下,這兩年過路的車輛銳減,客源受到了較大影響。“現在23家農家樂,都是開在省道兩旁的,再往裏走的都關掉了。”在程磊看來,還是要在“優”字上做文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優”字落到實處,就是提升生態環境。新建自然村公園、做靚省道沿線庭院綠化、修復銀嶺關古道、新建王塢和高塢林道……在鎮政府的支持下,下莊村努力在提升自己上下功夫,改變也在悄然發生:精心策劃的體驗邊關情活動、便宜的住宿費、乾淨整潔的村莊環境等,漸漸把一些遊客留了下來,從喫一頓飯變成住一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也是開化發展的大潮流。”程磊介紹,從2013年開始,衢州就對開化取消了GDP考覈,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全國“多規合一”試點、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等國家級試點先後落地,各鎮各村就像“大花園”裏的“小園丁”,齊心合力探索着經濟生態化、全域景區化、景觀公園化的轉型之路。而隨着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全縣鄉村旅遊也呈現火爆增長的態勢。據統計,去年共接待國內遊客1291萬人次,同比增長24.69%;旅遊收入82.95億元,同比增長25.49%。民宿農家樂牀位突破萬張,直接營業收入增長30%以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花蜜園中“致富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池維鎮中畈村,跨過1米餘寬的溝渠,沿着山坡再走10分鐘,看到一片種滿了手指粗細樹苗的花蜜園時,我們長長地舒了口氣:總算找到了油川村支部書記葉文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時,葉文豐正在向中畈村村委會委員丁建平請教如何建造蜜園。頭頂烈日,汗流浹背,兩人卻毫不在意。直到回程的路上,葉文豐纔有空和我們談及此行的緣由。沒想到,一次追尋革命舊址的採訪,卻讓我們發現了開化爲增加革命老區羣衆收入,全力推進的一個甜蜜產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起開化革命鬥爭史,就不得不提中共贛東北省委在浙江建立的第一個黨支部——油溪口支部。當年, 5名優秀青年在村後山腳莊嚴宣誓,宣告黨支部成立,點燃了方誌敏創建的贛東北(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向浙西開闢的星星之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然這兩年,葉文豐也想在紅色旅遊上發力,但因起步較晚,再加上景點也單一,一直不溫不火。“不過,舊址的改建擴建計劃,已經獲得了鎮裏的肯定。我們打算重現當年承擔了運輸‘重任’的碼頭,以及當年油溪口支部黨員的宣誓地。”與此同時,葉文豐還在拓寬農業產業渠道上動起了腦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蜜園就是他跨出的第一步。“其他產業不能發展嗎?”我們問。“試過,但沒成功。”葉文豐嘆了口氣告訴我們,村裏也曾試過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清水魚,但折騰了好幾個月卻無奈發現,精挑細選的試驗田,水質偏油性,不適合養殖。後來看到村裏有人在養中華蜂,又從鎮上得知,去年8月縣裏就加快中峯產業發展專門發了文件,並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於是,村兩委商量後決定,建蜜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期間,他還聽說了一個發生在7年前的故事:縣老促會會長陳興龍從原崗位退休後,便回到老家華埠鎮旭日村,偶然發現家門口飛來一羣羣土蜂,試養後發現,中蜂養殖投資少,見效快,技術門檻不高,是農民增收的一條“捷徑”。於是,在他的帶領下,縣老促會從2016年開始,實施了“戶養十桶蜂,種植百株蜜源林,年產百斤蜜,增收萬元錢”的項目活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也和村裏的養蜂戶聊過,如果一年四季都有蜜源植物,一桶土蜂,平均每年可產10公斤的土蜂蜜,淨利潤在千元以上,這可是他們‘隨意養’利潤的三四倍。”葉文豐的思路是,村裏先給大家“打個樣”,建個蜜園無償提供給養蜂戶,“這是一個可複製的項目,只要大家嚐到甜頭,不愁發展不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組數據也給了他信心:據2019年上半年畜牧業生產統計:開化全縣中蜂養殖場戶3000餘個,養殖量達3.8萬羣,同比增長35.7%,預計全年可產土蜂蜜120餘噸,以每斤售價120元以上計算,年產值可達4000萬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何讓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這些革命時期的“優勢”,不成爲如今阻滯老區發展的劣勢,這是一道必答題。在革命老區村庫坑村,村兩委依託豐富的箬葉資源,採取村集體與個體入股的方式成立了箬葉加工公司。據估算,這個總投資200萬元的公司,可產生年利潤20萬元。而且,從事箬葉採摘的80名村民,如果以每天收入200元、採摘期3個月來計算,每人年收入能增加1萬元左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老區羣衆增收致富,開化正努力尋求不同解法。據悉,2018年,全縣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4617元和17283元,同比增長8.9%和9.8%,同時實現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5.9%。“爲了推動農業產業在培優扶強中提質增效,縣裏還專門修訂了農業產業專項扶持政策,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紅色火炬代代傳\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聽說我們要去石川村,不少人都很疑惑。確實,在108個老區村中,石川並不顯眼,甚至可以說,無論是從紅色基因挖掘,還是經濟發展速度,該村已落後了不止一步兩步,“起碼十年。”《馬金鎮志》主編張義宏這麼評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落後不代表自怨自艾。在石川,說起革命英烈張春娜,彷彿人人都有說不完的話:當年,未被子彈擊中要害部位的他,躲入村後大堂山的石洞裏療傷,傷愈後又重返游擊隊,繼續戰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打不死的張春娜”一樣,這些年,石川村的所有人也都憋着一股勁,“一定要發展。”該村支部書記張家槐的這句話,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不服輸的勁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村口挺立着的火炬雕塑,刻有“紅色文化特色村”的臥石,村裏隨處可見的紅色文化牆繪……“紅色,改變的不僅是村容村貌,更多的還是村民的精氣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底,一個決定給村裏帶來了變化。當時,張家槐剛上任沒多久,急於尋求發展突破口的他,找到對老家一直停滯不前“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的張義宏,兩人合力起草了發展“紅色文化特色村”的一系列策劃,“當時最發愁的是村口沿街那排違建房的整治,但沒想到比想象中的要順利。”張義宏告訴我們,他至今記得帶頭拆違的村民說的一句話:“憑啥說起石川就是髒亂差,一定要作出變化給大家看看。”就這樣,2430平方米的違建房,不到3個月就全部拆掉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色景點建起來了,衛生環境也好了,村裏還根據張春娜的故事編了一出情景劇。“去年,有人來我們村旅遊了,100多個學生到村後山摘觀音菜,做觀音豆腐,還有一些遊客專門來參觀村裏的紅色景點。”村民範林華說,每一點變化,都會讓村裏人欣喜不已,也更加堅定發展的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開化全縣革命活動面積達80%以上,革命遺址、舊址有116處。這些紅色歲月遺留下來的印記,鐫刻着永不消逝的歷史記憶,也傳承着永不磨滅的紅色精神。在何田鄉福嶺山自然村,沿着山間石板路走往衢州市第一個市級紅色政權——中共浙皖特委舊址的途中,不少村民跟我們講起了同一個故事——前段時間因連續暴雨造成山路坍塌,該鄉田昄村83歲老黨員姚那年帶頭衝在防汛一線。“當時,坍塌的泥石,阻礙了過往車輛的通行,家住不遠的姚那年知道後,披了塊塑料薄膜,拿了把柴刀,就趕到了現場,從中午十二點一直清理到下午四點。”村民江孝義告訴我們,不少年輕黨員得知後,也自發趕了過去,和老黨員一起齊心協力疏通道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忠誠、擔當、開拓、奉獻”,今年4月初開館的浙西革命鬥爭紀念館中,開化革命精神被總結爲這8個字。錢江之源,鐵軍之源,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紅色基因在不斷傳承中散發出新的時代光芒,譜寫出了一個個讓人感動萬分、讓人熱血沸騰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eidi27bUcvG\" img_width=\"542\" img_height=\"564\" alt=\"“抗日的鐵流”從這裏奔赴前線 探尋革命老區蝶變背後的故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浙西革命鬥爭紀念館前雕像。\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eidxFVPUf82\" img_width=\"550\" img_height=\"2403\" alt=\"“抗日的鐵流”從這裏奔赴前線 探尋革命老區蝶變背後的故事\" inline=\"0\"\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35885615467777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