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7a52e23d9134ad2baf318db8c8b0cb3\" img_width=\"490\" img_height=\"653\" alt=\"沒有編制的井岡紅色“娘子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在井岡山斗爭史上,記錄着一批巾幗英雄的名字:賀子珍、康克清、曾志、彭儒、吳仲廉等。她們在紅軍初創時期就成了革命隊伍中光榮的女戰士,又都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血與火的洗禮中成長起來的。而還有一大批普普通通的婦女,雖然她們不是紅軍序列中的一員,但在共產黨人和紅軍的影響及帶動下,她們或與正規紅軍一道上戰場,英勇殺敵,或在後方大搞生產,節衣縮食支持前方。她們用青春和熱血,乃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在那艱苦卓絕的戰爭歲月裏,爲中國革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她們就是沒有編制的井岡紅色“娘子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 \u003Cstrong\u003E“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之前的井岡山區婦女,一直揹負着像大山般壓在身上的“三從四德”等封建禮教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她們毫無自由、毫無平等的人生權利,“在鄉村經濟中,婦女卻有着異乎尋常的困苦狀況和過分的勞動,在家庭習慣及社會風俗上完全沒有權力可言”(1928年黨的六大通過的《婦女運動決議案》中曾這樣表述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27年10月,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進軍井岡山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這段艱苦卓絕的戰爭歲月裏,以毛澤東爲首的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新民主主義婦女解放思想爲指導,以女性的政治解放爲先導,不僅關心婦女的婚姻家庭、柴米油鹽、土地耕作等實際問題,在經濟、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還發動和組織了大批婦女直接參加武裝鬥爭,使成千上萬的婦女得以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周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當時廣大婦女對待紅色革命的態度大致可分爲兩種情形:一種爲苦大仇深,冒險精神強的年輕婦女。由於共產黨人和紅軍對革命的深入宣傳以及當時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點燃了她們心中的復仇烈焰,她們帶着期待和憧憬奮不顧身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另一種雖未直接參加革命戰鬥,但他們十分歡迎和支持革命,願意接受革命政權的指導,她們在後方默默爲革命做出無私的貢獻。據史料爲載,當時從16歲至25歲的青年女子都基本參加了少先隊、赤衛隊,和男同志一起參加武裝鬥爭,站崗放哨,而且還擔負幫助部隊偵察、通訊等任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儘管當時的井岡山,環境相當惡劣,不僅戰爭不斷,而且生活、工作條件也十分艱苦。但這批井岡山巾幗,身上有着中國女性喫苦耐勞的優良品德,無論行軍、打仗、幹活,男同志能幹的,她們同樣乾得很出色。在著名的龍源口戰鬥中以及波瀾壯闊的黃洋界保衛戰裏,均有她們嬌健敏捷的身影。最難得的是,經過組織起來的一大批山區普通婦女也在井岡山斗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如,1928年3月,敵軍趁根據地兵力空虛,派出一個連從寧岡新城向喬林鄉進攻時,被在田裏種豆的兩個婦女發現了,過一個敵人,她倆就往竹筒放一粒黃豆,過一挺機槍,就放一粒烏豆。待敵人一過完,她倆抄近路迅疾地趕回喬林,倒出豆子向蘇維埃政府報告敵人的槍支數目。政府幹部馬上帶領羣衆及時轉移,從而使蘇區又一次避免遭受重大損失。\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 \u003Cstrong\u003E“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27年,井岡山根據地頒佈了《井岡山土地法》,規定了婦女有分得土地的權利,打破了重男輕女的封建傳統,女子和男子一樣分得了土地,女子獲得了財產所有權和繼承權,大大激發了廣大農村婦女的革命積極性。以毛澤東爲首的共產黨人則始終堅持把婦女解放運動和人民革命戰爭結合起來,動員廣大的婦女參軍參戰和支前支紅,使廣大山區農村婦女迅速成長爲紅色“娘子軍”中的骨幹成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當時,“邊界的鬥爭,幾乎是軍事的鬥爭”,爲了保衛根據地,保衛紅色政權,粉碎敵軍的進剿,許多青壯年都參加了紅軍赤衛隊轉戰各地,留下的多是婦女,老人和兒童,紅色“娘子軍”的作用這時便凸顯出來了。在黨和紅軍的組織下,廣大婦女便自覺地站在了農業第一線參加生產勞動,她們用羸弱的身子肩負起蘇區經濟建設的重任。然而,井岡山區的廣大婦女雖然都有勞動的習慣,但是要擔負犁、耙技術較高的重活未免有很多困難,俗話說:“作田沒巧,犁耙重要”,這時,紅色“娘子軍”中的骨幹便先學會犁耙技術,然後再教會其他婦女。青壯年婦女參加田間生產,春種秋收,到冬天還要開荒改土,修塘築壩,植樹造林,承擔起農業生產的重要責任;老年婦女和小腳不便下田的婦女在家帶小孩、做家務,從事副業生產,婦女一度成爲發展經濟的主力軍。由於婦女的辛勤勞動,根據地農作物產量逐年提高。她們還發動羣衆開展獻首飾運動。將獻出的首飾用於造幣廠製造銀元,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黨、政、軍工作人員的供給,活躍了根據地經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井岡山區的婦女平時是名勤勞的農民,戰時是名合格的戰士,她們一方面積極參加生產勞動,不僅使勞動力嚴重缺乏的矛盾得到了緩和,促進了根據地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提高了她們自己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爲自身經濟獨立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爲適應戰爭需要,在黨和紅軍的發動下她們組織起宣傳隊、擔架隊、洗衣隊、運輸隊、救護隊,還積極爲紅軍送茶送飯、做軍鞋、洗衣服、削竹釘,運輸、看護傷病員、探聽敵情、慰勞紅軍等工作,還送夫送子甚至親身投入到紅軍隊伍中,有力地支持了前方的革命鬥爭。而這時的“娘子軍”那忙忙碌碌的倩影,又成了湘贛邊界一道亮麗的風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 \u003Cstrong\u003E“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井岡山斗爭時期,敵進剿軍少時在一、二個團,多時達到十八個團。敵人提出的口號是“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井岡山人要換種”,每到一處就要燒殺搶掠,無惡不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如火如荼的井岡山斗爭中,多少井岡山區婦女,爲了革命工作,保護人民羣衆利益,支持紅軍,不畏艱難困苦,不惜犧牲個人利益,乃至寶貴生命,給我們留下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28年3月,敵湘軍從湖南酃縣方向前來井岡山一帶進剿,包圍了井岡山腳下一個叫上寨的小村子。其時,第六鄉的部分幹部羣衆就隱蔽在村子的後山上。一個婦女爲不暴露目標,把乳頭抵住嬰兒的嘴,怕他哭,結果把嬰兒憋死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29年1月底,紅軍第三次反“會剿”失利,大小五井、茨坪等地皆被敵人佔據,紅四軍三十二團和赤衛隊掩護200多名傷員散落在牛路坑、金獅面一帶,與敵兜圈子。敵人四處封鎖,企圖把紅軍困死在冰雪封凍的深山老林裏。當時紅軍最困難的是缺食鹽,因爲食鹽斷絕後,紅軍指戰員一度全身浮腫,虛弱不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爲了解決根據地食鹽困難,羣衆曾千方百計地想把食鹽送進去,有的把鹽藏在竹筒內、貨郎擔裏、籃子底下、雙層底的水桶底內等,但都一一被敵識破,敵人越查越嚴,不少羣衆爲紅軍祕密送鹽而慘遭殺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井岡山區婦女,21歲的聶槐妝,不顧個人安危,想出了一個更爲巧妙的辦法,她把食鹽溶化在鍋裏,把棉衣浸泡其中,待棉衣把鹽水全部吸入,然後烘乾,穿在身上,外面罩上一件面衫,趁天黑後爬山過坳,直到半夜,她才找到紅軍駐地,把藏鹽的祕密告訴指戰員,從而解決了紅軍一時的急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聶槐妝用這種方法爲紅軍送鹽多次,她的行跡終於引起敵人懷疑。被抓後,慘無人道的敵人用扁擔打、火鏟烙,她仍堅貞不屈,直至被敵人活活折磨而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吳月娥,1911年生於湖南省酃縣十都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後來到井岡山不遠的遂川縣荊竹山當童養媳。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後,年僅16歲的她積極響應,組織少先隊放哨站崗、查路條、偵察敵情、看護傷病員,宣傳和發動羣衆。1929年1月底,她在掩護同志及傷員轉移時被捕。敵人用刺刀威脅她帶路,她機智地把敵人引向懸崖峭壁,乘敵人不備,抱住一個敵軍官縱身跳下山崖,壯烈犧牲,年僅18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據不完全統計,在井岡山的鬥爭時期,爲革命犧牲的有名有姓的婦女就有兩千多人,還有許多女英烈甚至連名字都沒能留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巍巍井岡山,永遠銘刻着這批中國優秀紅色”娘子軍”的名字.她們對理想,信仰的執著追求,她們那種英勇頑強的鬥爭精神,永遠是後人學習的楷模。\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39743880681933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