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於”梵高奶奶“常秀峯,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段即傳奇又勵志的故事,一位來自河南農村的老太太,在古稀之年拿起畫筆,她筆下的一幅幅向日葵、山楂樹、鄉村、田野,無不勾起都市人心中的一縷縷鄉愁。然而,對於常秀峯老人來說,廣州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太過孤高冷漠,完全不如老家農村的老房子溫文可親,這個現代化城市屬於每一個爲止奮鬥的年輕人,卻走不進她的心。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8月1日凌晨,83歲的”梵高奶奶“常秀峯因病去世,她留給我們一段勵志的傳奇,和一幅幅充滿”鄉愁“的回憶。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對於”梵高奶奶“常秀峯,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段即傳奇又勵志的故事,一位來自河南農村的老太太,在古稀之年拿起畫筆,她筆下的一幅幅向日葵、山楂樹、鄉村、田野,無不勾起都市人心中的一縷縷鄉愁。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在這樣一個訊息無比開放、無比自由的時代,她理所應當的出名了,也理所應當的火了,她先後兩次被邀請到《魯豫有約》,她被邀請在香港開畫展,作品甚至被馬英九收藏,兒子爲她出書,有人寫推文把她推向了一個藝術家的高度。可即便如此,樸實的老人卻沒有被這些東西誘惑,她從未覺得自己畫得有多好,只是淡淡地說”畫畫,只是因爲喜歡“。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其實常秀峯老人與其他的”某漂“一族的家長一樣,隨着孩子工作與家庭的固定,孝順的孩子勢必要將父母接到身邊享福,成了一名”老漂族“。當今中國,這樣的人羣不勝枚舉,不過每個人的生活軌跡不同,倒了他鄉的選擇也就不同罷了,有些人漸漸的融入了他鄉的生活,整日穿梭於鋼筋水泥之間;有些人則從內心就無法融入他鄉,心中滿滿的都是鄉愁,常秀峯老人就是後者。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就在前往廣州的前兩年,常秀峯老人的孫女曾向她詢問,”奶奶,老家都有什麼?“於是,她興致勃勃的爲孫女講起了老家的山楂樹,可是,無論老人如何聲情並茂的講解,孫女卻始終想象不出山楂樹的模樣,於是老人急中生智,拿起了孫女的蠟筆和水彩筆,爲孫女花起了山楂樹,從這一天開始,一幅幅老家的模樣出現在老人的畫筆之下。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隨着常秀峯老人的畫作日漸增多,他的兒子將母親的畫作發佈在自己的博客中,也正是因爲如此,在網友們看到頗具梵高神韻的向日葵之後,給老人起了一個”梵高奶奶“的雅號,這個雅號,也因爲各大媒體的轉發而紅遍網絡。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然而,對於常秀峯老人來說,廣州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太過孤高冷漠,完全不如老家農村的老房子溫文可親,這個現代化城市屬於每一個爲止奮鬥的年輕人,卻走不進她的心。她無法與這個城市產生共鳴,就更別提畫出這個城市了。相比之下,她更喜歡畫老家的房子,老家的田野,老家的植物,老家的一切。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常秀峯老人只是中國社會大變遷中一道極爲細小的縮影,卻也是不勝枚舉的縮影中的一道。幸運的是,常秀峯老人如願以償的回到了故鄉,也葬在了故鄉,這是對中國人”落葉歸根“思想的又一次闡釋,是對老人對故鄉的召喚的回饋。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梵高奶奶”駕鶴去,卻把“鄉愁”留人間

那個爲我們把“老家的樣子”一幅幅畫出來的“梵高奶奶”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她筆下那一幅幅自然純樸而又飽含濃濃深情的”鄉愁“,永遠的留在了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