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良知常寂,隨感赴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釋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陽明先生所說的這個“定”,不是有出有入的有爲之定,而是無出無入的良知心體的本然之定,所以陽明先生說:“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也就是說,這個定,不是人爲修成的一個定,而是每個人的自心的本然之定。即使是世間凡夫,他的那個本然之心,也是本然不亂的,也是本然安定的,只是凡夫沒有見到這個本然之心,只是凡夫沒有融入這個本然之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凡夫的這個本然之心,與聖人的本然之心,那是沒有什麼兩樣的。聖人的此心,不會比凡夫多一點點。凡夫的此心,不會比聖人少一點點。此心本體,凡聖不二。聖人只是明悟了此心、融入了此心的人,而凡夫卻是未明此心、背卻此心的人。凡夫若是悟了,則與聖人無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心之本體,亦名天理。天理,不是上天的裏,不是上帝的理,而是本分天然的理,而是本分天然的心。陽明先生的這個“天理”,導致了世人的很大誤解,以爲有一個什麼心外的天理,以爲有一個什麼對象化的事實。豈不知,這個“天理”,不是一個對象化的事實,而是諸人“本真的自己”,而是諸人的“妙明真心”,我們的能見、能聞的覺性靈知,就是這個蓋天蓋地的天理。陽明先生不肯用佛家、道家的概念來詮釋這個“天理”,所以使有“天”“上帝”信仰的人產生了誤解,以爲有個與人相對的“天理”,需要人們去認識他。語言不分家,只要可以用來準確地表義即可。何必迴避道家的佛家的表述方式呢?迴避道家,迴避佛家,甚至是貶低道家,貶低佛家,唯獨抬高儒家,反倒限制了聖意的更加靈活的表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真正的“定”,不是死板地不動,而是如如不動,而是本然不亂。譬如一面鏡子,不會因爲鏡子裏面有一團亂麻的影子,而這面鏡子就亂了,就不定了。鏡子裏即使萬相紛然,這面光明照耀的鏡子,那也是不亂的,那也是定的。我們的這個猶如明鏡一樣的妙明真心,他不因人的妄念紛飛而亂,他不因人的胡思亂想而不定,他是一個本然的定,他是一個本然的不亂。我們的修行,只是發現這面鏡子,把這面鏡子當作自己,應天下萬事而妙用無窮,應天下萬事而如如不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理即是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天理即是凡聖不二的良知心體。良知心體的如如不動,妙明真心的如如不動,就是陽明先生所說的天理之定,就是陽明先生所說的本體之定。這個定,無有入定,無有出定。若是有出有入的,那就不是聖人的大定,那就不是如來的大定。或動或靜,此是心相,此是心用,此是良知心體的當機之用。遇聲成響,觸形成相,猶如一鼓,遇錘則鳴,槌息則寂,皆隨緣應感之用也。\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a5ddd45941745c7871788604474079b\" img_width=\"640\" img_height=\"1137\" alt=\"良知常寂,隨感赴應\"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74381842710579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