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後,如何解決好“三農”問題成爲了民衆關注的焦點。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潘魯生對此指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

他認爲,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是盤活農村文化資源、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有效手段。“當前,我國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結合實地調研,建議從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人才引領,帶動發展;文創電商,提質增量;學研合作,文化賦能;扶貧減貧,區域平衡等方面予以推進和提升。”潘魯生還給出了詳細具體的建議:

一、因地制宜,制定“區域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突出優勢,特色發展。歷史上,我國鄉村具有多樣化、差異化的顯著特點。當前以文化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要依託鄉村文化資源和物產資源,立足當地區位和傳統優勢,保護自然生態特色,尊重歷史記憶和風土個性,講求自主創新,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差異化、多樣化的發展道路。制定相關規劃,深入開展區域性整體規劃和文化論證,有助於明確保護與發展並舉的指導原則,明確各地、各村資源稟賦,進一步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韻”的特色文化鄉村,打造一戶一處景、 一村一幅畫、一鎮一天地、一縣一風光的鄉村文化產業大美格局。從而避免簡單套用城市相關產業的發展模式、同質化景觀開發與複製、以及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破壞鄉村文化資源,形成有根基、有特色、有後勁的鄉村文化產業格局和機制。

萊州市初家村“村碑”營造

二、人才引領,實施“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帶頭人計劃”,健全引才用才機制,破除發展瓶頸。根據相關調研,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得好的地區往往有專業人才引領,發展相對不足的地區往往不是缺少文化資源而是缺乏人才活力,從人才工程着手是關鍵。要吸引與鄉村文化資源及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專業帶頭人,進一步建設有文化、有鄉情、懂生產、懂經營的專業人才隊伍,使人才成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障和動力。具體從引才用才機制、人才培養開發模式、創新創業載體、人才生態環境、組織領導等方面着手,吸引人才迴流,鼓勵人才創業,破除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瓶頸。

2018年 高密撲灰畫調研

三、創新機制,發展“鄉村文創電商平臺”,提質增量,拓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空間。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要把握後發優勢,積極吸收借鑑文創產業發展的新經驗、新趨勢,包括文化電商帶動的傳統產業升級的新趨勢,如故宮、國家博物館等發展文創電商適應未來主流商業形態和消費能量,鄉村特色文化產業要積極建設電商平臺,健全相關發展機制。鼓勵和引導立足鄉村生產和生活,挖掘農耕文化、工藝文化、鄉村旅遊文化等,建立健全設計合理、品控良好、價格適中、售後完善的發展機制,突出文化價值,全面激發中國鄉村文創市場活力。

2018年 曲阜篆刻產業調研

四、學研合作,在高校、專業機構設立“鄉村文化產業對口支援站”,文化賦能,加大創新力度。針對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創意和設計能力不足、沒有充分挖掘文化資源、文化產業鏈不健全等問題,要加強專業幫扶力度,在相關高校、設計機構等設立學研合作、對口支援站,吸納更多優秀的設計師、專業師生參與到鄉村振興的事業中來,開展相關設計服務、設計管理服務,突出專業優勢,不斷豐富鄉村文化產業的產品線、加強產品運營,並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現代農業、城市工商業等互聯互通、跨界融合,實現產業升級。

貴州朱昌鎮八畝村扶貧調研

五、扶貧減貧,實施“手工藝扶貧計劃”,促進區域平衡,服務鄉村全面振興。根據調研,部分貧困地區尤其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有豐富的手工藝文化,有待激發活力,發揮民生補給作用。實施“手工藝扶貧計劃”,在傳統工藝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組建“農村手工藝合作社”,發展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戶合作經濟組織,鼓勵村民從事傳統工藝勞作,以家庭作坊爲主體,前店後坊,發展手工藝生產。並鼓勵引導其貧困地區註冊手工藝商標,加強“原產地保護”、“地理標誌”認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等工作,推動貧困地區手工藝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向區域文化品牌轉移。發揮手工藝生產優勢,使“手藝扶貧脫貧”成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乃至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