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鄉村文化需求調查”,潘魯生委員就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建議

內容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領,開展“鄉風文明創建活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內容統領,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針對鄉村文化實際,開展“鄉風文明創建活動”。一是發掘本地鄉風民俗、村規民約、家訓家規,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實現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推進家風、鄉風、民風建設。二是針對鄉村文化具體存在的問題,如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酗酒賭博、封建迷信、好逸惡勞、家庭不睦等,通過通俗易懂、鍼砭有力、詼諧生動的村頭講座、漫畫海報、小品演出等,把道理化爲口頭語,使教育有內容,引導有目標,文化活動見成效。三是宣傳當地有關環境美、風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創業美的典型,圖文並茂、豐富載體,崇真向善,建設文明家園,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爲自覺追求。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內容統領,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針對鄉村文化實際,開展“鄉風文明創建活動”。

2019年 陝北榆林傳統年俗調研

精準化,以鄉村生產、生活需要爲出發點,開展“鄉村文化需求調查”,使文化服務更接地氣。

鄉村文化是一套生產和生活經驗體系,由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所決定,鄉村公共文化建設要與農民的生產生活相融合。不僅要避免“以工業的方式發展鄉村,以城市的文明統合鄉村”,也要避免“一刀切”造成的資源浪費。調研發現,一些地方的送書、送電影、建電腦室活動,由於內容、形式與農村羣衆的需求不相適應,加之後續利用管理不夠,作用不夠理想。文化服務要講求精準化,對不同鄉村的人員、產業結構、文化需求等項目進行精準調查研究,根據不同地方的農民對不同公共文化產品的實際需求,做精、做細,“訂製”重內涵、重品質、重效果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切實提高各類文化基礎設施及公共文化產品的使用效益。

2010年 曹縣江米人手藝調研

特色化,以鄉村文化資源爲載體,舉辦“鄉村戲臺”“鄉村學堂”等品牌文化活動,使文化服務有根基有傳統有影響。

廣大農村歷史文化底蘊往往比較深厚,有寶貴的文化遺產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文化,要把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結合起來,一方面,運用羣衆喜聞樂見的文藝樣式,使文化服務更對胃口、更有共鳴,滿足文化娛樂、交流、建設的需求;另一方面,推動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促進契合鄉民的內生型文化成長和發展。具體可以舉辦“鄉村戲臺”活動,組織當地羣衆喜愛的小品小戲演出,融入有關民間曲藝、文藝樣式,提供真正適合農民口味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可以舉辦“鄉村學堂”,邀請生產能手、致富帶頭人、能工巧匠、文化傳承人、道德模範以及有關專家學者、管理者做主講人,講講身邊的文化,提高文化的自覺度和傳承發展水平。

2018年 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演出現場考察

多元化,以提高地方的公共利益爲目的,培育多元文化服務隊伍,充實文化服務力量。

我國鄉村地域廣闊,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文化資源基礎存在差異,鄉村基層羣衆的文化認知、文化需求也日趨多元化、複雜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要以提高地方的公共利益爲目的,培育多元文化服務隊伍,充實文化服務力量,以適應多元需求。一是要以基層文化站、文化中心爲骨幹,配齊建好專業人才隊伍、訓練活動場所和教練輔導力量,發揮好帶動影響作用,吸引更多的農村基層羣衆參與到文化活動中,豐富文化生活,全面提高農村基層羣衆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養。二是引導組建鄉村各類文化協會,擴大農民文化活動參與面,推動農民自演自賞、自娛自樂的文化骨幹隊伍,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三是開展民辦公助,吸納社會力量。制訂相關辦法和方案,實施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扶持民間文藝社團,注重培育多元文化服務主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發揮高校、民間文化機構等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我國鄉村地域廣闊,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文化資源基礎存在差異,鄉村基層羣衆的文化認知、文化需求也日趨多元化、複雜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要以提高地方的公共利益爲目的,培育多元文化服務隊伍,充實文化服務力量,以適應多元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