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4f71251e9e6446d9140beaf74a2cf3f\" img_width=\"680\" img_height=\"481\" alt=\"十堰85歲退伍老兵王洪倫 見證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今年85歲的王洪倫每天都看報關注新聞。\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 今年八一到來之際,在車城街辦張灣社區舉辦的退伍老兵座談會上,85歲的退伍老兵王洪倫講述了自己在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保障供電的往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9年,王洪倫所在部隊作爲核試驗基地建設先頭兵來到羅布泊,這一待就是11年。他見證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的建設、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11年,王洪倫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留在了戈壁灘,獻給了我國的核試驗事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保障供電,晚上睡覺都不敢關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距離我走進戈壁灘整整60年了,我一直爲我能爲國家的國防事業奉獻青春感到驕傲。”近日,記者走進王洪倫老人家裏,聽他講述當年的往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王洪倫老家在江蘇。1956年,王洪倫參軍入伍,他成爲了一名工程兵,到遼東半島修築國防工事。1959年,王洪倫所在的部隊選調了一部分士兵開赴新疆。“我們當時有2000多人,坐火車到新疆去。也不知道執行什麼任務,火車走走停停,好幾天纔到新疆。”王洪倫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了羅布泊,王洪倫才知道,自己所在的部隊是核試驗基地建設的先頭兵。1962年,中央批准實現覈實驗“兩年規劃”,併成立了由周恩來爲主任的15人專門委員會。次年3月,從全國抽調的一些著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都憋着一股勁,投入到原子彈研製的大軍中。當年,羅布泊荒無人煙,“我們首先體會到的是水的可貴。”王洪倫說,作爲先頭部隊,水源主要是靠補給隊供應。當時隊伍等待了3天,補給隊終於找到了他們。“水剛送到,每個班都迫不及待提了一桶涼水,先喝一口再說。喝完了,大夥兒纔想起來應該讓炊事班去燒水。”時隔多年,王洪倫依然記憶猶新,“那水真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達羅布泊後,王洪倫和戰友們開始修路,修建實驗場。“當時條件很艱苦,一切生活所需都是靠供給。”1960年元月份,王洪倫和一部分戰士被抽調到電廠,負責基地的電力供應。“核試驗基地離不開電,我們到羅布泊的時候,都是點的煤油燈。”王洪倫說。經過他和戰友們的努力,1962年,戈壁灘亮起了電燈。“當時通電後,我們都很高興,終於不用點煤油燈了。”王洪倫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電初期,電力供應不是很穩,王洪倫作爲車間主任,得時刻盯着燈泡。“我當年晚上睡覺都不敢關燈,只要燈泡滅了,就趕緊穿衣服起來去查找問題。”王洪倫說。他和戰友們都知道,電力供應對於核試驗的重要性,必須盡全力保障電力供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王洪倫說,經過努力,後來電力供應穩定了下來,在1964年左右,整個試驗場都通上了電,人們生活方便了,各種實驗也加快了步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無比自豪,見證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e57e640eb9c4e97a9654ad1eeddbb33\" img_width=\"545\" img_height=\"550\" alt=\"十堰85歲退伍老兵王洪倫 見證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青年時期的王洪倫。\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看着天空中騰起的蘑菇雲,王洪倫和所有的戰士們一起歡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爆炸的前一天,我和我們電廠的廠長一直待在生產車間裏,生怕出一點問題。”王洪倫說,當年他也不知道原子彈爆炸的準確時間,只是預感到有重要事情要發生,爲了保障電力供應,他和廠長堅守在車間裏,“直到聽到基地裏到處都是歡呼聲,我們緊張的心才放下來。”王洪倫清楚地記得,原子彈成功爆炸後,他和戰士們慶祝了3天。“中國人成功了!我們的脊樑硬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羅布泊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舉世震驚。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爆炸,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一速度遠快於當時其他4個有核國家。“我們每個人都感到無比自豪,我們在羅布泊見證了原子彈、氫彈的成功爆炸,能爲祖國的國防事業做貢獻,我們都感到驕傲。”王洪倫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樣,王洪倫的妻子吳彩華也十分激動和自豪。1959年,她和王洪倫結婚後才過了2個月,就和丈夫從江蘇去了新疆,她作爲隨軍家屬,安置在了馬蘭。“當年我們離家到那麼遠的地方工作,家裏人都捨不得,我們也不能和家裏人說我們的工作,工作都要嚴格保密,給家裏寫信只能寫生活情況。”她說,當年,她和老伴在羅布泊,但收信地址卻是寫的烏魯木齊,每封信都是敞口的。吳彩華說,即使是回家探親,也不能說和工作相關的事情,因此家裏人一直都不知道她和丈夫從事什麼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吳彩華說,原子彈爆炸的時候,爆炸地點距離馬蘭基地很遠,但爆炸發出的聲音特別大。聽到原子彈爆炸的聲音後,所有的人開始歡呼,大家都在等待這一天的到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後,王洪倫繼續留在羅布泊工作,直到1970年退伍。“我在羅布泊一共待了11年,獲得過3次個人三等功,見證了核試驗基地的建設和原子彈、氫彈的成功爆炸。”王洪倫說,他和老伴都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戈壁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時刻關注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退伍後,王洪倫轉業到了二汽。“當年我們有100多人陸陸續續轉業到了二汽,如今,很多人都已經不在了。”王洪倫感嘆。他到二汽的時候,十堰也是一片荒涼,二汽建設剛剛起步。“可以說,我們是從一個荒涼的地方,轉到了另一個荒涼的地方。”儘管條件艱苦,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一座汽車城開始崛起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二汽,王洪倫經歷了多個部門,1995年,王洪倫退休。第二年,我國政府鄭重地發表聲明:從1996年7月30日起,中國暫停核試驗。之後,生活和工作在馬蘭基地的人們陸陸續續地回到內地。“當年聽到這個消息,勾起了我心中的回憶,我雖然很早就來到了十堰,但核彈情懷跟隨了我一生。”王洪倫說,離開羅布泊後,他再也沒有回去看過。但是,他時刻關注着我國國防事業的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已經85歲高齡的王洪倫老人說起我國的核事業,依然能準確說起原子彈和氫彈爆炸的準確時間,對當年的一些情節也記憶尤新。“他現在每天都看電視讀報紙,喜歡看新聞和國際大事,特別是對國防有關的新聞。”吳彩華說,老伴記憶力很好。(十堰晚報秦楚網 文\u002F記者 羅毅 圖\u002F記者 呂世銀 實習生 鍾雨翮)\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7907759253099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