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遂寧市射洪縣德盛下街,60歲的任祖國經營竹編生意已經超過30年,眼看着生意“越來越沒有搞頭”。2019年7月,從成都回來的兒媳張豔註冊了一家淘寶店,三個月後,訂單接踵而來。

成德盛下街是一條老街,任祖國在這裏經營着竹編銷售。平日裏,任祖國負責打理門市生意,兒子任東和兒媳張燕除了照看門市,主要負責網店生意。2017年,他們的淘寶店,銷售額達到200萬元。

網店專銷傳統竹編

一年賣了200萬

每到下午,任東和張燕就開始忙起來,打單、包裝、發貨??任東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冬天是銷售竹編的淡季,但平均每天也有30多單。

成都商報記者看到,在成德盛下街的門市裏,張燕打出來的單子,主要發往上海、北京、重慶等大城市。而賣的東西,有蒸籠、籮筐、提籃、筲箕、背篼,無一例外,都是一些傳統的生活用品。據任東瞭解,這些東西,除了一些餐館需要,更多的是走進了城市家庭的生活。

任祖國介紹,射洪的蒸籠做得特別好,都是用一整根竹子燒熟後箍制而成,籮筐和提籃也做得很有特色,而根據網上銷售情況來看,恰恰是這三樣賣得最好。

在任祖國的門市裏,“至少有1000多種竹編”,任祖國說,緊蒸籠就有好幾十種,從小到直徑10公分,大到直徑1米以上,根據客戶需要,生產了各種型號的蒸籠。因爲竹編堆放很佔地方,任祖國在成德盛下街的一共租了7個門市。但2017年,任祖國經營的門市,比起網店差遠了。張燕說,網店銷售大概要佔整個銷售額的70%,2017年,網店銷售大概有200萬元。關於具體銷售了多少,張燕沒有仔細算,但一年下來,快遞費就是30多萬元,負責發貨的任東說,在銷售爲旺季的6、7、8月,快遞費都是10多萬,平時每個月2萬元以上。

賣了30年竹編

“這是生意最好的時候”

任祖國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賣了30年竹編了,還沒結婚的時候,就在德盛下街開門市賣竹編,那時候很多村民把編好的竹編賣給他,他再零售、批發出去,生意好的時候,附近的三臺、蓬溪等縣都要到他這裏來批發。

“以前都是以農具、生活用具爲主”,任祖國說,近些年來,生意漸漸地就不好做了,“很多東西被工業品替代了”,任祖國發現,篾編的農具逐漸沒有了市場,“生意越來越沒有搞頭”。

直到2015年開始,在成都工作的兒子兒媳回來後,開始幫忙在網上銷售,生意又出現了轉機。隨着訂單的增加,自己的竹編一下子供不應求。任祖國說,以前跟自己合作的篾匠本來是越來越少,現在好賣了,他又不得不聯繫更多的篾匠給自己供貨,因此,很多篾匠又開始了“重操舊業”。

射洪縣金華鎮文峯村村民張世文今年已經66歲了,他1972年就開始做篾匠,幫人做曬席、籮筐、蒸籠等,中途他到上海的工廠又呆了10年。兩年前,任祖國聯繫上他,他又開始做起了蒸籠。張世文介紹,兒女本來不讓他做了,他每天零零散散做一點,一個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張世文說,在他們村子裏,原先有一幫人在做蔑活,但現在有些改行了,有些沒做了,只有他一個人還在做。

任祖國介紹,現在長期跟他合作的篾匠有20多人,“現在供不應求,以前20元一個的東西,現在直接給他們30元。”任祖國說,賣了30年的竹編,現在是生意最好的時候。

想成立竹編合作社

讓老手藝傳給新人

讀完大學後,任東和張燕都在成都教育行業裏工作,那時候兩人收入不高,有了孩子後,便覺得回到家裏做點生意。 2012年回家後,任東新開了兩個門市,還是賣竹編,但生意並不好,“有時候一天張都不開”。2015年,孩子上了幼兒園,張燕也決定找點事做,他在門市來守了一個月,但一個月下來,銷售的利潤只有1900多元,還不除去房租的成本。

家裏開網店,任東一開始並不看好。直到3個月後,他才發現,網店已經超過了實體店日常的銷售。

“其實一開始什麼都不會,都是邊幹邊學”,張燕介紹,到2017年,家裏的網店已經比較成熟,訂單來自北京、上海,甚至馬來西亞、新加坡都有。

生意正在蒸蒸日上,但任東已經有了擔憂,“現在網上銷售競爭也很大”,任東說,一方面利潤並不高,另一方面是現在找一個篾匠越來越難了,會篾活的大都是一些老人,“一直這樣下去,五年以後又要轉型”。任東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正在考慮搭建一個竹編合作社,一方面是保證自己的貨源充足,另一方面是讓射洪的竹編產業得到發展,讓這門老手藝能夠繼續傳給新人。任東說,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還要不斷改進工藝,讓傳統的竹編,具有時尚氣息,走進更多城市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