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度的控制,是孩子獨立的絆腳石,讓他沒有機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難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連社交戀愛,都不敢去嘗試,離開父母后,極易活成一座孤島。控制慾強的父母,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會讓孩子沒有主見,缺少自主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

偷看日記、手機,破譯密碼。

爲隨時進出兒子房間拆掉他的鎖。

在兒子洗澡時推門就進……

這是節目《不好說特想聽》中,27歲男孩口中描述的媽媽,讓人聽着觸目驚心。

男孩說,媽媽打小對他控制慾極強,連同學都笑說「你媽是特高科的(特務)」。

長大後,他不止一次告訴媽媽這些行爲給他帶來的傷害,媽媽卻根本不覺得有問題,永遠都只是說:媽媽是爲你好。

這樣的愛,讓人窒息。

就像李雪所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

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

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爲你好」是一劑傷人的毒藥

「我喫過的鹽比你喫過的飯都多!」

「我這是爲你好!不聽我的你一定會後悔!」

「爲什麼你就不能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

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

說這些話的人總是高高在上,只需一句「爲你好」,孩子的想法就再沒有立足之地。

想起了同學小芳。

從小到大,她和什麼人交朋友,必須媽媽說了算;

晚上幾點回家,也是媽媽規定好的;

甚至她每天喫什麼飯,都是媽媽按營養搭配好,不想喫也不行。

小學畢業時,小芳考上了縣重點初中,爲了擺脫媽媽的控制提出想要住校。

媽媽幾乎是連打帶罵地把這個想法強制壓下去,在媽媽的安排下,全家去學校附近租房子住。

每當小芳考試成績下滑,媽媽就朝她吼:「咱們費勁跑到這裏來租房子,還不都是爲了你好?你考這點分數對得起我嗎?」

彷彿所有的錯,都是因爲小芳。

知乎上有個問題:父母控制慾太強怎麼辦?

有個答案讓我印象深刻:我出生到現在,所有人生中的重大決定幾乎都是父母做的,中考怎麼填志願,上哪一所大學,讀哪一個專業。父母說服我的永遠是那句「我們是爲你好,我們都是過來人了」。如果跟他們溝通有用的話,我真的想說:「我的人生只有一次,我的命只有一條,我從未依照自己的意願活着,拜你們所賜,我從未真正快樂過。」

影片《天空之城》中,因爲想要出人頭地,裏面的孩子從小學開始被逼着學習到深夜。

父母提供如何能贏對手的策略,孩子自己的想法是怎麼樣的,根本不重要。

他們即便最後都考上了父母期望的高等學府、頂尖專業,但輕則選擇遠離家庭,重則輕生崩潰。

劇中媽媽看到自己孩子崩潰的時候,說了一句:「你以爲媽媽願意這樣嗎?那都是爲你好。」

《奇葩說》裏,有一期辯題叫「我爲你好是不是扯?」

辯手阮經天說:「我爲你好」,代表我曾經走過或者我曾經見過,但是你不是我啊。

有些人永遠不明白,「爲你好」其實是一個以愛爲餌的陷阱,甚至會成爲傷害孩子的「毒藥」。

父母的控制慾是對孩子的「綁架」

《變形計》中的女孩鄭瑩佳,正準備和閨蜜喫飯,結果爸爸一個電話打過來,被勒令必須在20分鐘回家。她匆忙把已經點好的單推掉,打車回家。

因爲爸爸不允許化妝,鄭瑩佳在出租車上急忙卸妝。

對於父親,鄭瑩佳給的評價是:封建、控制慾強、瘋狂說教派。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鄭瑩佳的無奈。

一位母親早年喪夫,她人生的全部焦點都放在女兒身上。

女兒何時起牀,喫飯端不端碗,走路的姿勢,男朋友的選擇……母親都要插手干預,一一指正。

在她看來,因爲我是你的母親,我付出了太多,所以你必須無條件服從我。

女兒絕望的反抗從來都是以失敗告終,因爲在媽媽的眼中,自己千辛萬苦把你養大,這份付出和愛容不得質疑,一切照做就行。

生活就在母女倆相愛相殺的模式中循環往復,絕望到看不見出口。

在嚴格的控制下長大的孩子,真的會如父母所願,健康、快樂嗎?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父母的控制行爲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慾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與痛失至親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控制慾太強會讓孩子變「巨嬰」

控制慾強的父母,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會讓孩子沒有主見,缺少自主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

這樣的孩子往往很焦慮,沒有安全感。

節目《新生日記》中,姜潮曾經透露,因爲從小沒有跟朋友單獨出去玩過,和妻子外出旅行,媽媽不在身邊他會感到害怕沒有安全感。

他坦言,「我從小就被保護得很好,爸媽細心呵護卻讓我感覺有很多缺陷,我上高中的時候,媽媽依然在接送。

我的自理能力很差,也不夠獨立,膽子就更小了,到現在還不敢熄燈睡覺。」

有一位杭州女孩吐槽與男友的同城戀愛就像「異地戀」。

31歲的男友與父母同住,並且被設十點半門禁,經常打電話或微信詢問他的行蹤,開車不能出市區……

網友的評論一針見血:你以爲對方的父母是你們感情的第三者,沒想到,你纔是他一家人的「第三者」。

過度的控制,是孩子獨立的絆腳石,讓他沒有機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難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連社交戀愛,都不敢去嘗試,離開父母后,極易活成一座孤島。

放手,纔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真正的愛,從來不是佔有,不是事無鉅細的萬事包辦,而應當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智慧的父母,既不會讓孩子的童年感到缺愛,也不會讓他們在成年後覺得窒息。

保持界限感

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出:界限,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多少中國家庭在以愛之名,模糊了父母和孩子原本應該有的界限,越俎代庖。

親密也留有縫隙,纔是健康家庭該有的樣子。

父母要懂得與孩子保持一定的界限感,不要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給他獨立的人生。

只有父母有了這種清晰的界限感意識,孩子長大後才能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兒,才能保護好自己的界限,並尊重別人的界限。

在彼此的世界裏平衡。

接納孩子的獨立性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汪小菲在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曾說:大人不要說「這孩子真像誰」類似的話,也許長相可能會像,但孩子是獨立生命的個體。我們可以幫助、引導他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但不能左右、控制他,讓他去完成我們自己的夢想。

父母要接納孩子的獨立性,捨得放手,才能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生。

尊重孩子的想法

張亮的兒子天天有一段時間成績下滑,不允許他玩電腦,但天天卻說自己有一個電競夢。

張亮並沒有馬上就反駁他,而是給他五次機會,有三局進前十,就培養他。

結果天天連輸三局之後,自己主動回去寫作業了。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不能一味否決和打壓,而是要尊重他們,理解傾聽孩子,換一種孩子更能接受的方式,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

希望父母都能時常反思自己,尊重孩子,適度放手,讓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做自己,絢爛地綻放!

育兒也是育己,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莫過於一起成長,彼此成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