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d6eda9a840a41e8930f8b24675f3e7c\" img_width=\"1920\" img_height=\"1200\" alt=\"麗江古城的八百年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招降雲南梁王、大理段氏未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bf8c2a265314406bee71f99885b671d\" img_width=\"750\" img_height=\"500\" alt=\"麗江古城的八百年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率清軍入滇,一舉統一雲南。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麗江因依傍於金沙江灣而得名,金沙江古稱麗水。麗江作爲弱小民族雲南納西族的重要聚居地,北面和東面有剽悍好戰的吐蕃,南端有富裕強大的大理。然而,強權夾擊下的麗江古城幾乎從未遭受戰火侵襲。幾百年來,古城麗江融合多元文化的生存之道,頗值得一說。 \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09d825083b94002bc6ecbbda3740796\"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麗江古城的八百年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位於雲南省西北部的麗江古城,坐落在麗江壩中部,海拔2416米,面積3.8平方公里,現有居民2.5萬人,是我國保存最爲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古代城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麗江因依傍於金沙江灣而得名,金沙江古稱麗水,雲南納西族最有代表性的東巴經書《創世紀》記載了納西族祖先從什羅山遷徙到英古地(即今天的麗江)的路線。當時,這塊神祕的英古地全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有幾條河流經過,沿河兩岸分佈着一些村寨,人們過着半農半牧的生活,露天集市漸漸出現。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宋末年,這裏的城鎮初具規模,木氏土司的先祖將其統治中心移到這裏的獅子山腳下,那時的麗江談不上城,只能說是比較成規模的集市。作爲麗江在宋代的最後一任首領,阿琮阿良帶領族人安然躲過了麗江歷史上的首次強敵入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兵臨麗江城下。阿琮阿良經過冷靜分析,認爲元軍並不想攻佔地盤,而是要借道進攻大理,最終滅亡宋朝,遂毅然開城投降。蒙古軍進駐麗江古城大石橋一帶,阿琮阿良還把忽必烈迎進麗江城內居住數日,這期間,阿琮阿良與忽必烈交往甚密,今天的納西古樂中有《北時細裏》樂譜,相傳就是忽必烈留贈給阿琮阿良的元代遺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忽必烈大軍在麗江壩休整了近半個月,阿琮阿良即隨元軍向大理進軍,同年12月一舉攻下大理城。大軍班師回朝時途經麗江,忽必烈賜名“麗江郡”,任命阿琮阿良爲茶罕章宣慰司,由此,麗江納西族的土司制度開始實施,阿琮阿良成爲麗江第一任土司老爺。\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d6eda9a840a41e8930f8b24675f3e7c\" img_width=\"1920\" img_height=\"1200\" alt=\"麗江古城的八百年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招降雲南梁王、大理段氏未果。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出30萬大軍征討雲南,遠在滇西北的麗江納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審時度勢,又一次上演“率從歸順”,滇西大理段氏地方政權被明軍一舉擊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古代納西族人沒有姓氏,而是使用父子連名制,即以父親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或兩個字作爲子女名字的第一個字或兩個字。朱元璋爲了犒賞阿甲阿得,欽賜其“木”姓,朱元璋說:“木字是從朱字分出來的,表明你是朱家的骨幹,木字加上人字就是朱字,說明你是朱家的人。”從此,納西傳統的父子連名制改從漢姓,據說麗江古城從不修圍牆就是因爲這個“木”字,因爲“木”加了框就被“困”住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木氏土司父子相傳,代代世襲,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有的甚至延續到解放以後,一共因襲相傳二十二代共計470年。土司老爺有了漢姓,也希望惠及百姓,便開始推廣“官姓木,民姓和”的制度。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木氏土司思想比較開明,在西南諸土司中以“知詩書好禮守義”而著稱。歷代麗江木氏土司中,有的武功蓋世,有的善詩詞歌賦,他們大都勤政愛民,深受世人愛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制衡雲南各股勢力,朱元璋採取扶植納西土司以震懾大理和吐蕃的政策。仰仗朝廷的扶植,麗江土司勢力最大時,轄地曾包括麗江地區、怒江、迪慶州範圍,約佔雲南全省的六分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bf8c2a265314406bee71f99885b671d\" img_width=\"750\" img_height=\"500\" alt=\"麗江古城的八百年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率清軍入滇,一舉統一雲南。麗江土司又一次率衆投降,歸清朝,土司首領地位得以世襲,麗江古城更名大研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吳三桂割據雲南一方,對清廷政權虎視眈眈,幾次想拉攏麗江土司木懿,但木懿一心歸順清廷,吳三桂軟硬兼施,威逼利誘,均不奏效,收服不成,他即誣告其密謀私通吐蕃,將其囚禁7年。後來,吳三桂被康熙皇帝一舉殲滅,他本人率部逃竄到麗江一帶,木懿調集人馬親自圍剿,一雪前恥。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藩平定後,清廷爲了加強中央集權,開始向麗江直接派遣官員。起初,外來的官員很難介入麗江的當地事務,土司依然獨霸一方,但多年來,土司在文教經濟等方面的專權早已引發民衆不滿,一部分居民甚至遷居昆明等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723年,清廷抓住機會,利用社會輿論整治木氏土司家族,將木氏土知府降級爲土通判,協助朝廷派遣的流官知府管理地方事務,即所謂的“改土歸流”政策。改土歸流政策實施後,木氏土司的風光已不能與往昔同日而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廷派遣到此地的官員多出身科舉,他們在麗江大興漢學,改建文廟,廣辦義學。漢文化開始在麗江民衆中普及,清代科舉制度又爲這些納西族學子廣開了一扇“學而優則仕”的大門。雍正三年(1725年),首任流官知府楊馝創建了著名的雪山書院。據說這位知府大人,每天深夜都在街巷中暗訪,看看誰家的學子還在秉燭夜讀,銘記在心,第二天就會給這家人送去柴米等生活物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雍正年間,麗江就考取了四名舉人。據統計,從改土歸流到清末廢除科舉,麗江一共出了進士7名,舉人60多名。行走在現代的麗江,你還可以看到“科貢坊”、“太史巷”等地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朝改土歸流政策以後,麗江成爲一個納西文化和漢族文化的綜合體,比起金沙江西岸的納西人和瀘沽湖地區的摩梭人,麗江壩區的納西社區更多地受到了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和同化。\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1a3a8a95984414791388f7b70ac4789\" img_width=\"1200\" img_height=\"804\" alt=\"麗江古城的八百年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廢除清朝的麗江府,設立麗江縣,1930年將古城的名稱從大研裏改爲大研鎮。抗日戰爭時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爲支援中國抗日救亡物資,開闢了駝峯航線,境外的物資補給源源不斷地通過空中航線進入中國,麗江古城是駝峯航線的重要物資中轉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的麗江修建了簡易機場,古城內商號多達1200多家,中央銀行等八家銀行在城中設有金融機構,大批淪陷區的高校教授學者都來到這裏開堂授課,麗江古城在戰爭時期迎來了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一個高潮。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9年,麗江和平解放,漢文化又一次全面深入地影響到這裏。1986年2月,麗江被國務院公佈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2月3日,麗江發生7級地震,古城房屋毀壞嚴重,20%房屋倒塌。麗江當地政府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和援助下,經過三年努力,使這座古城涅槃重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7年12月,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成功,填補了我國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無歷史文化名城的空白。如今的古城依然保持了它最原始的風貌,獨立於都市,如同鑲嵌在麗江市中的一顆寶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都市白領來到麗江,愛上這裏後就乾脆定居下來,開個客棧,每天接待像他們一樣的揹包客,形成了這裏獨特的客棧文化。在麗江,一年中的任何季節,都可以看到來自全世界的遊客,各種膚色,各種語言交織在一起,每到晚上,酒吧街上的喧鬧可以持續到午夜。只有在天矇矇亮的時候,獨自遊走在石頭鋪就的小巷中,看着門戶緊閉的老舊木門,你纔可以靜下心來,靜靜體會這座古老村寨最純樸的一面。 \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11542660228761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