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6SjrFFbCk0OV\" img_width=\"690\" img_height=\"445\" alt=\"宋偉光:架上雕塑是一種文化表達\"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朱銘 太極系列作品\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6SjrVGYOw9r0\" img_width=\"588\" img_height=\"800\" alt=\"宋偉光:架上雕塑是一種文化表達\"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李象羣 接力者\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6SjrhAX0SG6S\" img_width=\"690\" img_height=\"1411\" alt=\"宋偉光:架上雕塑是一種文化表達\"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吳爲山 孔子\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6Sjrw1rICljB\" img_width=\"690\" img_height=\"460\" alt=\"宋偉光:架上雕塑是一種文化表達\"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簡介 宋偉光 美術史學者,《中國雕塑》執行主編\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雕塑作爲城市空間的藝術點綴,它總跟建築,跟市民公共空間有密切聯繫,而它作爲藝術門類,個性與觀念的追求又使得其與公共要求存在博弈關係,如何做到二者兼得,是不少雕塑家致力探索的課題,圍繞這些內容,美術史學者、《中國雕塑》執行主編宋偉光接受收藏週刊記者專訪時表示,架上雕塑解決的不是造型問題,而是修養問題,支撐修養的是它的造型水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架上雕塑解決修養問題 當代藝術探討未知空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週刊:以前說架上雕塑解決的可能是一個造型問題,您覺得當代雕塑應該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6SjrFFbCk0OV\" img_width=\"690\" img_height=\"445\" alt=\"宋偉光:架上雕塑是一種文化表達\"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朱銘 太極系列作品\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6SjrVGYOw9r0\" img_width=\"588\" img_height=\"800\" alt=\"宋偉光:架上雕塑是一種文化表達\"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李象羣 接力者\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6SjrhAX0SG6S\" img_width=\"690\" img_height=\"1411\" alt=\"宋偉光:架上雕塑是一種文化表達\"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吳爲山 孔子\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6Sjrw1rICljB\" img_width=\"690\" img_height=\"460\" alt=\"宋偉光:架上雕塑是一種文化表達\"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簡介 宋偉光 美術史學者,《中國雕塑》執行主編\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雕塑作爲城市空間的藝術點綴,它總跟建築,跟市民公共空間有密切聯繫,而它作爲藝術門類,個性與觀念的追求又使得其與公共要求存在博弈關係,如何做到二者兼得,是不少雕塑家致力探索的課題,圍繞這些內容,美術史學者、《中國雕塑》執行主編宋偉光接受收藏週刊記者專訪時表示,架上雕塑解決的不是造型問題,而是修養問題,支撐修養的是它的造型水準。當代藝術則是探討未知空間領域的進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週刊記者 梁志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建築因雕塑而輝煌 雕塑以建築爲依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週刊:雕塑常常與建築放在一起討論,您認爲它們是怎樣的關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偉光:建築因雕塑而輝煌,而雕塑則以建築作爲依託,它們互爲一體。傳統雕塑本身帶有紀念碑意義。紀念碑是一種對已經失去的價值的緬懷以及某種權力觀念彰顯的象徵,承載這種象徵意義的最合適的藝術手段就是雕塑。隨着時間的推移,進入當代社會之後,雕塑與民生、與生活產生了互動,這時候的雕塑就不像過去的紀念碑形式那樣讓人仰望,而是變爲親民的,變爲一個與地域文化息息相關的作品。許鴻飛作品的最大特點在於它打破了不同圈子的邊界,他把學院派跟民衆之間的邊界打破了,所以他的東西帶有親民性,帶有歡樂性,這是人的共同性,也是他作品的特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週刊:雕塑跟繪畫對空間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偉光:對,繪畫是二維構成,它是一個平面的展示,並沒有真正的對空間產生佔領性的張力,雕塑則不一樣,它是三維實體存在。第二,雕塑還具有可觸摸性。還有視覺強迫性,例如一個雕塑擺在空間裏,人們都會不自覺地投以目光,因爲它進入了空間,跟空間融在了一起,而繪畫是脫離空間單獨存在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週刊:爲什麼有些雕塑很容易引起人們合照留念的慾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偉光:這樣的雕塑是因爲它找到了一個人類共同性——釋放(的慾望)。大多數雕塑家創作的作品一般分四類題材。第一類是政治題材;第二類是社會現實的反映,這一類大多數是所謂高深的,表達訴求的,容易讓人看不懂;第三類是由雕塑演變的裝置藝術;第四種就是完全脫離社會需求,以自我表達爲中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許鴻飛似乎這四類都不是,他只抓住人類的共通性——釋放歡樂幽默。所以,他的作品具有世界通行證的意義,他的作品到過那麼多國家,雖然語言不通,文化有巨大差異,但一點不影響當地民衆跟作品產生互動。似乎大家都知道他要表現什麼,用現在時髦的詞叫接地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當代藝術誤以爲搞出一個樣式就是符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週刊:近年來在藝術創作中討論符號學的現象越來越多,您認爲,怎樣的藝術品纔算達到形成符號的高度?您覺得許鴻飛的藝術達到這一高度了嗎?如果是,它的符號是快樂?還是肥胖形態的女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偉光:都不是。首先要梳理一下符號學的概念。符號學是20世紀初開始,首先在西方社會產生的一種美學理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週刊:那可以怎麼理解符號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偉光:大約就是在表達個人的意志過程當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個人的手法和概念,這叫符號。但很多當代藝術恰恰把這個東西誤讀了,以爲搞出一個樣式來,就是符號。真正屬於某個藝術家的符號是藝術家發自內心的一種表現的能力,在表現的過程久而久之形成的自己具有獨特態度的手法和概念,這個獨特態度其實就是平常所說的藝術的符號的核心。很多當代藝術家往往是不知道符號的來源,在社會潮流,在商品經濟大潮之下,他急於找到自己的(可識別)的圖式,所以就自己製造符號。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週刊:對,確實有不少刻意“製造符號”的現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偉光:這就是符號化了,是貼標籤了。貼上去的標籤體現不出藝術家的態度以及體現不出態度的手法和觀點。不具備這二者含義的所謂符號,自然就缺乏生命力,那是空洞的。但話說回來,真正的藝術家是不管什麼符號的,什麼時候聽過莎士比亞說爲自己的(文學作品)創造一個符號?畢加索也沒說要自己搞一個符號。真正的藝術家關心什麼?是心靈的造化。包括對社會的認知,對藝術規律的認識和再創造,這纔是核心,而不是追求什麼符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週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廣東出現了一批叫做城市雕塑,雕塑從室內走向室外,到了九十年代之後,雕塑開始從走向室外到走向互動轉變,不知道您是否認可?另外,您如何評價廣東雕塑的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偉光:大致是這樣。我可以說,廣東的戶外雕塑的發展,就是中國社會的折射,這一點是肯定的。但我們梳理新中國之後的雕塑,應該是這麼個歷程,五六十年代,出現了具有紀念碑意義的雕塑,這是一種宏大敘事的,也是一定歷史時期裏具有歷史價值的作品。之後我們歌頌體育運動,開始在公園廣場出現了一些體育競技相關的造型的雕塑或者少年兒童題材的作品,到了改革開放之後,廣東出現了類似《開荒牛》《五羊》 雕塑等等有別於之前跟政治密切相連的作品,但這類作品仍然沒有產生巨大的互動,也並沒有真正介入公共空間。到了九十年代之後,大衆消費文化盛行,個人與社會關係開始被關注,因此,誕生了類似許鴻飛這樣的一類雕塑家。大衆消費影響下的藝術已經變得不再崇高,古典主義追求的藝術崇高逐漸被解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架上雕塑解決修養問題 當代藝術探討未知空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週刊:以前說架上雕塑解決的可能是一個造型問題,您覺得當代雕塑應該解決的是什麼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偉光:雕塑是有兩個方面的概念,一個是體量,一個是空間。體量是19世紀之前特別強求的。20世紀之後重視的是空間。比如說米開朗基羅,他的作品講究的是在空間當中的體量佔有和他文學性的表達。所謂文學性有兩點,第一是宗教性的依託,第二是文學情感的表達。這是古典藝術的特點,所以架上雕塑解決的不是造型問題,而是修養問題,支撐修養的是它的造型水準。當代藝術則是探討未知空間領域的進發,也就是強迫視覺,包括負形空間的探索。搶奪空間是當代雕塑的核心,這是傳統與當代雕塑本質的區別。德國藝術特別講究這方面,他們的抽象藝術叫空間構造,空間穿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說架上雕塑是一種文化的表達。公共藝術放在戶外,則不能光有文化了,還得適合於空間的延伸需求以及民衆對作品的認識,公共藝術不是個人行爲,它由三點構成,第一點是政府認可,這幾年,政府的引導對公共藝術也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雕塑還要接受環境以及民衆對他的評價,要儘量避免讓羣衆編出段子,羣衆很聰明,智慧無窮。真正的好藝術,是編不出段子來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週刊:目前全國的雕塑格局是怎樣的狀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偉光:從學院教育的角度來看,當代藝術、裝置藝術等在各個大學都已經深入開展了,結果就是同質化傾向。使得最後呈現出的作品都看不出地域區別,都差不多。其中,四川和湖北的雕塑,地域特點要濃一些,有點神祕感甚至詭異。中央美院的則偏向寫實,有傳統的體系,當然也重視試驗性。魯迅美術學院則注重塑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週刊:如果要從團體的力量來看,有沒有一個高低對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偉光:差別不大,尤其在學生身上。如果整體實力來講,最強在北京,其次在四川,其他的則差不多。廣東的雕塑則仍然是跟海外交流的特點特別明顯,在深厚紮實的塑造能力上,無論是題材,還是構成造型的形式,不古板,非常富有活力。\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98123282332109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