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向來以高儲蓄率聞名於世,但近10年來,這種情況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有統計顯示,中國居民槓桿率在過去10年由18%增長到了50%以上。從“愛存錢”到“愛借錢”,中國人的負債觀念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個人理財,負債也是一門學問

一、信用與負債

個人負債的歷史其實並不長。1949年,一位美國商人在紐約一家餐廳喫午餐,結賬時卻發現忘了帶錢包,恰好值班店長和他熟識,破例同意客人簽名記賬,才化解了他的這次尷尬。但這位美國商人卻從中發現了商機,並創造出一種空頭支付卡,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信用卡的前身。

不難理解,支撐個人負債的是個人信用。對金融機構來說,客戶的信用水平決定了他的負債金額和負債風險;對個人來說,信用拓展了個人的財富上限,可以追求更高的個人價值。

負債也並不是富人的專利。有“窮人的銀行家”之稱的尤努斯教授就認爲,“造成窮困的根源並非懶惰或者缺乏智慧,而是一個結構性問題:缺少資本。”在1976至1979年間,尤努斯在孟加拉國的喬布拉村進行試驗,以自己爲擔保人向窮人們提供小額貸款,這個試驗成功地改變了大約500位借款人的生活。這也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普惠金融”的由來。

二、非理性負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金融活動都要面對人性“非理性”的考驗,負債也是如此。理性、適度的負債對個人有幫助,而非理性負債則容易使人陷入財務危機。個人負債是否理性,我們通常用居民槓桿率來分析。一般來說,我們通常用(居民負債/GDP)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槓桿率水平。

根據國內券商研究機構的研究,截至2018年底,我國居民的槓桿率水平爲50%左右,這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基本一致。IMF還認爲,未來5年中國居民槓桿率水平將持續上升,預計到2023年達到61.3%,年均增速爲2個百分點。即便中國居民槓桿率在5年後達到61.3%,其相對於美國(79%)、英國(88%)和日本(70%)依然有一定的差距。

但問題在於,中國居民槓桿率增長速度過快。根據歷史統計顯示,美國居民槓桿率由20%達到50%用了40年的時間,而中國居民槓桿率達到50%的水平只用了10年。個人負債過快的增長既體現了居民財富水平的提高,也蘊藏了一定的債務風險,因爲中國人負債總額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爲“房屋貸款”。

個人理財,負債也是一門學問

過去20年,伴隨着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國內房價出現了連續多年的上漲。特別是早年間貸款購房者享受到了按揭購房帶來的高溢價,賺錢效應使得更多人加入貸款購房的大軍。這就像“劇場理論”所描述的,前排觀衆站起來看戲,迫使後排觀衆也必須站起來,否則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觀察當前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剛性需求購房者有之,但也有加槓桿購房的投機者,還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在“再不買就買不起”心態下,大幅提前購房時間。不難理解,少數投機行爲加上大量年輕家庭因購房焦慮提前入市,導致了中國居民部門債務規模迅速膨脹。

三、負債要適度

中國居民槓桿率水平也有自己的國情。比如年輕家庭的貸款購房行爲,背後常常有來自父母的資金支持,也許是提供購房首付款,也許是共同承擔月供。也就是說,房屋貸款的槓桿常常由2-3個家庭來共同承擔。

但無論如何,中國家庭部門槓桿水平的增速過快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上海財經大學田國強教授的研究團隊認爲,當前不宜再宣傳家庭部門槓桿率不高,而應提示家庭在加槓桿的時候量力而爲,充分考慮流動性收緊對生活的負面影響。

個人理財,負債也是一門學問

前文已經提到,衡量家庭的槓桿率水平,我們經常使用(居民負債/GDP)這一數據來衡量。但國內的實際槓桿率水平地區差異明顯。因此,對家庭和個人來說,衡量槓桿水平需要用另外的方法來衡量。

首先,我們可以用(家庭負債/家庭可支配收入)這一個公式來衡量家庭債務水平。

所謂家庭可支配收入,簡單理解就是家庭拿到手的收入,即需要在工資收入中扣除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公積金、個人所得稅等剩下的那部分。一般來說,(家庭負債/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不應超過100%,因爲一旦突破100%將意味着家庭沒有儲蓄,長期寅喫卯糧極易陷入家庭財務困境。

其次,我們也可以使用(家庭負債/家庭流動性資產)這一公式來考察家庭債務水平。

簡單理解,家庭流動性資產就是居民儲蓄存款。根據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張明的測算,截至2017年末,國內居民貸款和居民儲蓄存款的比例已經超過60%。因此對單個家庭而言,如果(家庭負債/家庭流動性資產)比例超過60%,則意味着你的家庭槓桿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需要引起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隨着“電子貨幣”時代的來臨,面對各種互聯網借貸產品,貸款者超前消費的“痛感”越來越低。很多人都是不經意間才發現自己竟然成了“負翁”。

因此,你準備好管理自己的負債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