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0年代以前,雖然紅山文化已被正式命名,但考古發掘並未出土玉器。出土紅山文化玉器的墓葬主要是以石材爲主築墓的積石冢形制,多分佈於山樑或土丘的頂部,形狀有方有圓,有的則冢壇並排分佈,氣勢宏偉,體現出濃重的宗教祭祀氛圍。

1954年定名為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較重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距今約5000至6000年前,持續時間約2000年。因1935年首次發現於熱河省(今屬內蒙古)的紅山而得名。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玉器的使用和喪葬的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從考古發掘來看,一般紅山人的墓地多爲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於中心的大墓唯玉爲葬,而墓地越向邊緣規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數量和規格明顯較中心大墓低,但同時還葬有數量不等的豬、狗等,再低等級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個別的墓葬沒有陪葬品。這說明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嚴格,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國家。

遠古時期的文化中都充滿着神話與傳說,紅山文化也不例外。傳說中的內蒙赤峯紅山,原名叫“九女山”。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灑在了英金河畔上,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峯。再美麗的傳說也不會使赤峯有如此大的名聲,只有當紅山古玉出現的時候,才使它真正走向輝煌,聞名於世。出土紅山文化玉器的墓葬主要是以石材爲主築墓的積石冢形制,多分佈於山樑或土丘的頂部,形狀有方有圓,有的則冢壇並排分佈,氣勢宏偉,體現出濃重的宗教祭祀氛圍。

紅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是原始薩滿教,主要信仰是相信萬物有靈、靈魂不滅和崇拜多神。認爲宇宙有上、中、下三界之分,上界爲神靈所居,中界爲人類所居,下界爲鬼魔和祖先靈魂所居。而薩滿則爲人們與鬼神交往的中間人,充當神媒,施行巫術,爲人們消災求福。

紅山文化玉器傳世品發現很早,在20世紀初國內外的一些書刊中就有著錄,但其年代均被定在商周或更晚時期。60年代以前,雖然紅山文化已被正式命名,但考古發掘並未出土玉器。內蒙古赤峯和遼寧朝陽等地方博物館收藏有少量傳世紅山文化玉器,不過對其文化性質和年代均未作出界定,也未引起學術界注意。70~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和遼寧的紅山文化遺址和墓葬中發掘、採集了一批玉器,資料逐漸豐富。

90年代,紅山文化玉器研究開始進入縱深階段,綜合性或專題性論述甚豐,研究方法趨於多元化。將紅山文化玉器作爲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的研究,以及對紅山文化玉器材質的地質學研究和玉礦的探尋等等,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國內外博物館的紅山文化玉器傳世品也依據考古資料而得到較爲準確的鑑定,並以圖錄形式公開發表。

積石冢的最突出特點就是隻葬玉器,不葬或基本不葬陶、石器。例如牛河梁遺址共發掘墓葬61座,有隨葬品的墓葬31座,其中只隨葬玉器墓26座,佔有隨葬品墓葬的83.9%;隨葬玉器同時隨葬石器或陶器的墓各1座,各佔3.2%;只隨葬陶器墓3座,佔9.7%。這種現象爲“惟玉爲葬”,是當時宗教信仰的直接反映。

下面讓我們來見識一下那些聞名於世的紅山古玉在積石墓冢中的位置,可能會有助於人們去了解和研討紅山玉和紅山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兩手邊的玉龜也很有趣

三張圖片揭示了此佩在墓穴中的位置

另一個墓穴,注意以下玉件在遺骨上的位置。

放在腹部的玉環、玉冠、玉人,什麼是古人的意圖?是否是有時人們過於“專業”,把事情搞得太複雜,反而找不出答案。

被紅山祖先枕眠了數千年的古玉。

出土前後色澤的巨大變化。如實物所見,玉質通過數千年的長期擱置,可能不需要土質掩埋的靜壓力,也會有云母般的綹裂產生,當然也不排除有積水的作用。積水溶解的各類物質也已對玉件產生了沁色。

不管是束髮還是裝飾,稱作爲發冠比較合適。

它處於頭骨左邊的重要位置

人們俗稱“玉豬龍”的器物,也有一種觀點說它像是動物的胚胎,如果細看它們在墓穴遺骨盆腔中的位置,還真有這種觀點產生的道理。

在上圖中可見它們散落的位置。

上圖爲此器出土時的位置

又一個曠世的考古發現,人們將她愛稱爲:女神

女神”有着非常著名的玉眼,使她的面孔顯得十分的獰利與威嚴

“女神”有着發育成熟的面孔和精細的惟妙惟肖的五官,除了那雙深邃的玉眼,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神”那醒目突起的聰慧的額頭,看來紅山時代似乎已經有了雕塑學的雛形,也同時發展出了面相學,這可能是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

玉眼的背面加工痕跡,紅山人此時應當是使用了一種硬而尖銳的工具,從而顯露出來密集的長而直的並且具有一定深度的刻畫痕,非一般的石器所爲。

在中國史前玉器發展進程中,紅山文化玉器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紅山文化分佈於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地區。紅山文化遺物中,最引人注目和富有特色的是玉器。其造型特徵、雕琢工藝及用玉製度自成體系,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色。

下面所列是出土的十分典型的紅山文化玉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