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9年高考還有 81天

“3·15晚會”被稱爲“打假風向標”,從明星代言到垃圾短信,從流氓軟件到食品安全。

今年是第29屆“3·15晚會”,主題是“共治共享,放心消費”。

從這場“打假晚會”,我們可以找尋哪些熱點與考點

一起來關注~

你需要了解的今年“榜上有名”的產品,可能成爲熱考素材:

危險的辣條

[話題關鍵詞: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向來是所有人都關心的話題,孩子們的食品安全問題更是一個焦點話題。晚會爆出:學校附近售賣的辣條備受學生歡迎。

但這些受歡迎的辣條生產環境卻非常惡劣:沒有任何消毒措施的生產車間充滿油污,地板粉塵堆積,水管早已生鏽。

高科技灰色產業鏈

商場探針盒子獲取顧客隱私

[話題關鍵詞:信息安全]

在國家加大整治騷擾電話的形勢下,爲什麼我們還會接到各種各樣的騷擾電話呢?這些電話又是誰撥打的?原來祕密就藏在這個小小的“探針盒子”裏。

視曝光了來自西北易龍芯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騷擾電話。

以西北易龍芯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爲代表,他們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撥打騷擾電話,逐漸替代人工。

一個智能電話機器人可以撥打5000多個騷擾電話。其中有一家公司的人員表示,他們一年撥打了40多億個騷擾電話。

醫療垃圾的黑色產業鏈

[話題關鍵詞:環境污染]

輸液瓶、輸液袋、一次性注射器、血包等多種醫療廢物,這些本應該被集中無害化處置的醫療廢物,記者在河南、山東、陝西等地調查發現,它們竟被加工成了破碎料等待出售。

在河北的幾個廢舊塑料市場,醫療垃圾破碎料,甚至是輸液管等醫療廢物,在這裏被隨意買賣。

有害的電子煙

[話題關鍵詞:成長與健康]

現在,電子煙越來越普遍,不少電子煙企業宣傳其危害更低,甚至沒有危害,但是,電子煙真的健康嗎?

醫療專家表示,電子煙中使用的煙液同樣都含有尼古丁,它是有成癮性的有害物質,而世衛組織的研究發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日後吸菸的可能性比不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高兩倍。

……

時評鏈接

01

提防消費陷阱,保護消費者權益

來源 |《今晚報》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網上購物逐漸成爲很多人選擇的消費方式,隨之而來的消費陷阱也越來越多。商品假冒僞劣、網絡詐騙、售後服務缺失,還可能遭遇商家的霸王條款欺負等。但由於缺乏有效監管機制和措施,網購輕鬆便捷的背後,依舊存在諸多的不規範。

現如今,老年人是掉入消費陷阱的重點人羣。一些不法商家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利用人們心理弱點非法宣傳保健食品,特別是針對老年人下手的更是防不勝防。

常用手段是聲稱產品可以治療某種疾病,廣告語中使用“根治”“藥到病除”等詞語,或者以“無效退款”“無毒副作用”等承諾,嚴重欺騙和誘導消費者。不法商家主要通過養生講座、“專家”訪談、有獎聽課、“專家”坐診、免費體檢、虛假試驗等手段,忽悠老年人盲目購買高價保健品,非法牟取暴利。然而消費者在維權方面也遇到了難題,經常是無法查詢到商家的真實地址,還有就是取證難。

爲了杜絕上述消費陷阱,一些職能部門應該出臺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維護消費者權益。此外,消費者自身也不要貪圖一時高折扣或者輕信商家的銷售策略。消費前綜合考慮商家情況,保留相關消費憑證和證據,最大程度維護自身權益或將損失降到最小。

(有刪減)

02

“不明釦費”佔網絡消費投訴1/3,“消費陷阱”待填平

來源:新京報

近日,有平臺發佈了《3·15中國網民互聯網消費投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消費者賬戶被“不明釦費”的投訴量最多,在總投訴中佔比高達34.2%,“因軟件引起的扣費”成爲主要原因。

網絡消費的形式多種多樣,不過“不明釦費”在消費投訴中佔比超三分之一,成爲主要糾紛來源,倒不算太意外。報告顯示,消費者通常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受免費下載、試用七天的誘惑,下載了軟件之後被提示扣費,類似的體驗相信很多消費者都經歷過。

當然,很多軟件並沒有流氓到直接惡意扣費,但它們往往是採用各種手段誤導消費者,比如免費試用期到後,不進行二次提醒;比如付費按鈕相當顯眼,但取消付費按鈕非常隱蔽;再比如默認勾選自動續費服務。總之,製造各種信息不對稱,讓消費者在知情權得不到完整保障的前提下跳入陷阱。

而被不明釦費坑了的消費者,如果想取消付費服務,可能連入口都要尋找半天,手段和流程極其繁瑣。平臺正是利用類似的障礙,來讓消費者放棄“掙扎”,接受被動消費。

所以類似喫相難看的操作,依舊在各個領域的網絡平臺盛行。對消費者來說,不明釦費讓人頭疼的地方,一方面是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它的維權成本很高。

比如我們在線下實體商店買了一件商品,如果覺得存在誤導欺詐,解決線下消費爭端,可以撥打工商投訴熱線,甚至在店裏面對面據理力爭,商家都會有所顧忌;但網絡平臺往往是跨地域的,哪怕被惡意扣費了,要找維權機構介入,也面臨着屬地管理的難題。

對於運營商來說,能通過和網絡平臺的合作關係獲益,它又是不明釦費的主要通道,鑑於此理當肩負更大的主體責任,保障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營造透明的消費環境。此外,從職能部門的角度看,還應該針對投訴多的平臺,加大打擊力度,同時建立黑名單制度。

(有刪減)

其他聲音

3·15晚會變了嗎?

又是一年3·15。

很少有洋節像3·15這樣,深刻影響着億萬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1983年,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確定每年的3月15日爲“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以擴大宣傳,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次年,中國消費者協會成立,後於1987年加入國際消費者協會。

3·15開始跨入國門,逐漸走進中國人的視野。4年後,中央電視臺的一臺晚會,讓3·15的影響力以一種震撼人心的形式呈現。這臺晚會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3·15晚會。

1996年,3·15晚會報道了17歲花季少女賈國宇被卡式爐爆炸燬容一案。賈國宇因此獲賠27萬元,其中殘疾賠償金10萬元。

此案開中國精神損害賠償案件之先河。1998年,傳銷被國家明令禁止。1999年,非B字啤酒瓶、直排式燃氣熱水器退出市場。2008年,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爲納入了刑事處罰的範疇。……

今年3·15晚會曝光醫療垃圾黑色產業、蝦扯蛋辣條生產環境髒亂差、聲牙科技等公司產品大量竊取用戶隱私、聘證網、獵正網以兼職爲幌子爲醫生等問題,樁樁案件,觸目驚心。

很多人覺得,3·15晚會不如以前犀利了。這種感覺,是對的。

現在媒體發達,幾乎每天都有消費安全的曝光與監督,某種程度上削弱了3·15晚會原來的獨家與權威。這與春晚的衰落是一個道理。更關鍵的是,現在的消費環境比以前要好多了,頂層設計也日益完善,自然不會輕易出現3·15晚會一曝光某個類型的產品直接退出市場的結果。

消費大環境變了,3·15晚會自然變了。

這不是一件壞事:好的消費環境,是不需要有315晚會的。

你觀看了今年“3·15晚會”嗎?

你認爲是否如以前犀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