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陳後主陳叔寶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最終失了江山社稷。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中所言的《玉樹後庭花》便是陳叔寶的代表作,後世稱之爲亡國之音。陳叔寶病逝後,楊廣把陳後主的諡號定爲“煬”。楊廣一定想不到,他的一生也能稱得上功勳卓著,諡號竟和紙醉金迷的陳後主一樣。談論到隋煬帝,很多人還會和秦二世聯繫到一起。與這兩名昏君相提並論,確實對楊廣不公平。

“煬”的解釋是“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衆曰煬。“這個諡號是唐朝爲表楊廣昏昧所取,楊廣還有一個截然不同的諡號——明,是其孫楊侗所諡,因此亦可稱楊廣爲隋明帝,但是很少有人知道。

影視劇誤導了我們對哪幾位君王的認識?

楊廣一生,雖有殘暴的一面,但是,他還是個頗有抱負的君王,有着光輝的功績。一,楊廣率軍越過長江天險,滅了陳朝,實現天下一統;二,創建了影響中國1300年的科舉取士的制度,讓更多賢才能者爲國效力,促進教育事業發展,增強社會穩定,使讀書風氣盛行,爲歷朝歷代招攬了無數人才;三,修建的京杭大運河,溝通了南北航運,從古至今一直在使用,見證了中國的朝代的興衰。除此之外,還有修訂律法、改革官制、遷都洛陽、擊敗土谷渾、征討流求等事蹟。由此可見,楊廣很有政治才能,並不昏昧。

影視劇誤導了我們對哪幾位君王的認識?

楊廣還十分尊重南方的文人墨客,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詩文造詣很高,意境深遠。“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是楊廣西行時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中一句,此詩被後人贊有“魏武之風”;“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是其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早於張若虛之前。

可惜楊廣不懂得體恤百姓,濫用民力,修大運河、建造宮殿本來勞役黎民,又頻發戰爭,三徵高句麗之後,隋朝大傷元氣,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導致農民起義天下亂,隋朝不久滅亡。

2,若不裝瘋賣傻,其能安然無恙

現在常用“扶不起的阿斗”來比喻一個人不思進取,無法扶持成才,而劉禪也被列入庸主。其實,即使劉禪算不上英明神武,但“昏庸”、“傻皇帝”絕對是亂扣帽子。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如果是一位無能的皇帝,在那個三國亂世,早就被其他臣子篡位或控爲傀儡。先後任用蔣琬、董允、費禕爲相,可見其能任用賢人。而黃皓專政,劉禪一直不殺他,除了寵信,還有一個原因是要用黃皓來制衡姜維北伐。畢竟劉禪登基後,大權一直在諸葛亮手上,親政後當然要建立自己的親信,來制約其他勢力。但黃皓誤國,的確是劉禪的用人不當,是其污點。姜維一直希望北伐,對蜀漢的國力損耗極大。諸葛瞻有說過“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黃皓的奸佞,姜維的北伐,都對蜀國的滅亡有極大的影響。

影視劇誤導了我們對哪幾位君王的認識?

“此間樂,不思蜀”一直是人們的笑談。但其實,說出那種話,也要看在什麼場合。司馬昭安排人表演蜀國節目,目的當然不是簡單地請劉禪欣賞舞蹈,肯定有深層次的用意。如果劉禪和蜀漢舊臣一樣,傷感流涕,則必然引起司馬昭不悅,甚至起殺心,牽連其他臣子。劉禪的喜笑之樂,或許是一種掩蓋。後來又把郤正給“出賣”了,也許是爲了“明哲保身”。正應了那句“若不裝瘋賣傻,其能安然無恙”。後來流傳這個故事,文人們自然會進行文學藝術的加工,將劉禪描述成一個“樂不思蜀”的亡國之君,而當時寄人籬下的劉禪正真內心活動,究竟是何種心態說出那句話,沒人知道,不能依此說明劉禪安於享樂,或許這正是劉禪大智若愚的體現。

影視劇誤導了我們對哪幾位君王的認識?

3,帝辛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帝辛是商朝末代君主,“紂王”是後世對他的貶低之稱。史籍上記載他建造“酒池肉林”、好酒淫樂、聽信妲己、建造鹿臺、嚴刑峻法、橫徵暴斂等,的確是暴君之相,但其中有些罪行是隨着時間推移,越加越多,也就是說,部分可能是後世爲了醜化帝辛而捏造的。而在《封神演義》等電視劇中,總是把帝辛刻畫成貪淫無道、殘暴壓榨的君王。其實,帝辛還是有正面賢能得一面,很少有作品會刻畫。

影視劇誤導了我們對哪幾位君王的認識?

《史記》上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說明他是個身強力壯,聰慧之人。武丁中興後,盛世沒持續多久,商朝的國內矛盾逐漸尖銳起來。到了帝乙和帝辛時期,東夷反叛。帝辛憑其英勇,親自率軍攻打,將商朝勢力擴展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傳播了中原文化。帝辛在戰爭中多次取勝,開疆擴土頗有貢獻,。除此之外,帝辛還完善用人制度,提拔了一些非大家族的人,比如猛將“惡來”。他還是一名改革者,改革了許多商朝不完善的制度,打破奴隸主世襲制度,引起貴族的不滿和詆譭。但長年疲敝的商朝,國力經不起連年征戰的消耗,再加上興修土木,社會矛盾再次激化,最終導致了武王及多方聯軍伐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