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黑格爾

以史爲鑑,可以明當今,歷史從來不會重演,但總會重複着相同的韻律。

一、1929年那場驚心動魄的全球經濟危機

1920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首次經濟危機,但它很短暫,短到許多人並沒有特別切實的感受。

二十世紀20年代,世界的主角是且只是美國。

美國可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大贏家,它在戰爭中大發橫財,再加新技術革命的應用及龐大的出口,使其1929年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法、德三國所佔比重總和。

其時,美國政府主要以“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爲主,主張讓自由市場自行其道地運作,政府對於經濟活動的干預越少,將使經濟運作更有效率,美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交通、礦產、建築業擴展迅速,電器、汽車製造業猛然倔起,汽車、電器設備、家庭機械、加工食品和成衣開始進人家庭,給不少美國人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舒適。

當時的美國總統柯立芝稱,美國人民已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這段時間又被稱爲“柯立芝繁榮時代”。

美國到處都在熱議消費升級,消費金融也隨之興起,美國人手數張信用卡,分期付款舉國流行,都市霓虹燈如無盡叢林,巨幅海報上,女郎用美色誘惑和鼓動每個家庭最好買兩輛車。

整個國家的主題就是撒幣,雖然國內債務繁雜,但1925年至1928年,美國海外投資年均11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千億美元。

世界新貴暴發戶美國就像開了掛般,矇眼狂奔。

而矇住美國雙眼使其獲得超能力的就是金融,在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的加持下,美國經濟實現了令人咂舌的增長,從1923年開始,一連6年,美國每年生產率增長高達4%,這種複利式的連續增長,史上罕見。

這是一段由無數經濟泡沫創造的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奇蹟,但整個美國只看到了金錢、享樂與富足,壓根就沒有意識到什麼泡沫,所有人都在盛讚“厲害了,Word國!”。

在金融令人眼花繚亂的賺錢招數,神奇的槓桿效應之下,讓更多人看到了原來賺錢可以躺着,不用辛勤勞動就能一夜暴富,於是,發財致富成了全社會最一致的夢想,而手段就是投機。

但是,當社會一旦金融發達,投機盛行,整體的道德水平就會直線下滑,所謂的道德被人們拋到腦後,只要發財,可以不問出處,財富的多少成了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甚至有組織的犯罪在那時候氾濫成災。人們開始了盲目地賺錢,賺“快”錢,賺更多的錢,追逐變富裕,變得更富裕......

財富來得太容易,享樂主義便會盛行,斯賓塞的進化論和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哲學在美國大行其道,很多人終日陷入紙醉金迷無法自拔。

貪婪、浮躁、投機成了那個時代的代名詞,以至於後來的美國曆史學家爲其下的定義是精神上的“飢餓時代”或“瘋狂的20年代”。

建議你在讀完這篇文章後,可以找《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電影看看,它展現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上流社會紙醉金迷、內心空虛的生活。

毫不誇張地說,20年代,財富女神將全部的愛眷顧給了自由女神庇護下的美國人,把世間最豐厚的財富寶藏慷慨地向美國人敞開。

一切都是鮮花着錦,烈火烹油,充滿了美好和希冀。

從美國總統到大學教授,到福特汽車的總裁,再到普通老百姓,沒有人不覺得大家遇到了一個偉大的時代,胡佛總統說:“我們正處在對貧困戰爭決定性勝利的前夜,貧民窟即將從美國消失。”

自古至今,只要金融發達,房地產必火,不分時代,不分國界,認爲,這主要是在衣食住行這四個人類基本需求中,房子是其中最具資產屬性和金融屬性的一個。

無法確定從何時起,人們開始相信佛羅里達半島的房產一定會升值,這個度假聖地搖身變成了投機天堂。

1923年~1925年,佛羅里達的地價升值了5~6倍,開始資金爭奪的對象只在棕櫚海灘,後來迅速蔓延至整個佛羅里達州,那時候美國炒房的槓桿是十倍。

當時人口只有7.5萬人的邁阿密市,卻有2.5萬房產經紀人,2000多家地產公司,全市的口頭禪是“今天不買,明天就買不到了!”

小知識
目前,邁阿密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第二大城市,是美國人口最爲稠密的城市之一,美國東南部最大的都市圈,也是全美第四大都市圈。
2009年,邁阿密還被瑞士聯合銀行評爲美國最富裕城市和全球第五富裕城市。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數據,是美國200年來的投資排行,房地產排在第二,第一是股票。

當一個國家金融氾濫,投機橫行,炒房成風,必然實業凋零。

能躺着賺錢,誰還站着勞動呢!

可以說,國家經濟能不能健康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國民投機意識的佔比。

作爲那個年代實業的代表,美國農業一直一蹶不振,農村購買力不足,1929年,農場主的收入只佔國民收入的8.8%,幾乎只有1919年的一半,農場主紛紛破產。

美國工業增長呈現了極端的不均衡,增長主要集中在受資本青睞的新興工業部門,而像採礦、造船、紡織、皮革等行業不是開工不足,就是出現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失業。

由於資本的參與,兼併開始盛行,美國的產業資本主義轉向金融資本主義,大量“托拉斯”出現,一些少數持股者可以控制分佈廣泛的衆多公司,一些公司通過控股來掩飾自己的真實財務狀況,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據數據統計,當時全美最大的16家財閥控制了整個國家GDP的53%,全國三分之一的國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佔據。

而約60%的美國家庭掙扎在溫飽線——2000美元/年,甚至約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1926年9月18日,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捲走了邁阿密數千棟房子,這個巨大的利空,讓佛羅里達州的房地產驟然下跌。

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樓市泡沫的破滅,與房地產相關的鋼材,水泥,混凝土,玻璃,家電,裝修等行業也開始被冷風吹,由於大量的房子都是在高價時通過金融槓桿買入的,人們違約時毫無心理負擔,但是卻把危機之火燒到了銀行。

1926年,美國經濟開始出現疲態,工業指數連續下滑。

畸形的繁榮往往最脆弱,經不起折騰。

1927年初,英法德三國央行行長訪美,他們的目的就是遊說美聯儲放鬆銀根,降低利率,再直白地講,就是多印美元。

這三個國家此舉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還是一戰惹的禍。

一戰最重要的結果並不是歐洲損失了多少財富,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的性質,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但戰爭結束後,英國黃金儲備僅剩1.17億英磅(約爲6億美元),在當時的金本位下,誰黃金多,誰是老大,於是美國成爲了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一戰期間,美國物價增幅始終控制在5%左右,國民收入較戰前增加一倍,黃金儲備佔全球44%,出口也不再限於工業原材料,而是擴大到了鋼鐵、汽車、造船等產業,1916年,美國出口總額達到43億美元,貿易順差20億美元,增加了近4倍。

曾經,英磅是世界上最硬的硬通貨,倫敦銀行系統也是全球資金運轉中心,一場戰爭後,全變了,美國成了全世界的債主,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約有歐洲債券130多億美元。

隨着一戰一起消亡的還是通行了約100年國際金本位貨幣體系,整個世界只有美國還能維持金本位,儘管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金子都跑到人家美國了,基礎沒了,這個企圖根本無法成功。這也爲二戰結束後,以美元爲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埋下了伏筆。

一戰,歐洲經濟基本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被戰爭費用和戰爭債務壓得透不過氣來,經濟很不景氣,所以英法德三國央行行長訪美,其實是想讓美國超發貨幣,造成貶值,從而阻止黃金流入美國,進而維持自己的經濟。

和老奸巨猾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比,剛當上老大的美國還有點嫩,它不可避免地自大了,特別是英法德這些前輩大佬親自來拜碼頭,讓其有些飄飄然,再加上攫取世界金融制高點的野心不斷膨脹,美聯儲就範了。

多年後,美聯儲將此次行動稱爲“75年來聯邦儲備系統或其他銀行系統所犯的代價最爲昂貴的錯誤”。

美國貨幣政策開始寬鬆,也就是加緊印錢,多印錢。

儘管美國人炒房的泡沫快速破滅了,但是寬鬆貨幣政策下的資金仍然沒有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湧入了當時已經連漲十年的美國股市。

貨幣超發總會首先刺激到離錢近的行業,金融就像貪婪的吸金魔鬼,它的最愛就是貨幣放水,華爾街瘋狂了,道瓊斯指數一飛沖天,1927年全年都在暴漲,最高曾漲到380點。

實業因爲處於貨幣鏈條的後端,貨幣超發效應並不能立即顯現,1926年~1927年,美國汽車產量年增速度仍然超過了10%,實業增長支撐起了華爾街的虛榮,所有投機者對未來充滿信心。

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1927年,美國,乃至全世界都瘋狂了。

老話說,逢8必災,逢9必亂。

1928年,市場更加瘋狂,但卻悄悄地開始變得有些讓人琢磨不透。

比如:一隻無線電新股就能讓大盤連續三個月不斷上漲並處於高位。

當然,這種詭異的現象讓許多人根本看不懂,人們試圖尋找更合理的原因,但往往這種“爲賦新詞強說愁”找出來的說法基本都不靠譜,就像中國股市一直有人認爲內部消息可以通喫。

後來,人們統一地認爲,公司價值根本不重要,因爲有大人物在其中興風作浪,聯手哄擡,別人喫肉,自己喝點湯,挺好。

投資者,不對,投機者,1928年就像生活在夢裏,每天都是好日子。

當時的美國股市缺少監管,各種操作花樣繁多,是一個有錢人割韭菜的天堂。

當時在美國炒股,一樣是加槓桿的。

1927年美國有300家基金公司,1928年有186家基金成立,1929年上半年註冊成立了265家基金。這些基金公司主要經營的就是槓桿業務----Margin。即你可以以10%的保證金+基金公司借你的90%來買入股票,等上漲之後賣掉股票還給基金公司。但是一旦下跌,你的10%就會爆倉,血本無歸。

在當時的美國,已經流行“槓上槓”,也就是連10%的保證金也是借來的,槓桿被放大到了100倍。

1928年,美國總統大選,胡佛當選,他是堅定的看多者,就在其當選的第二天,紐約證券交易所創出了489萬股的天量。

還在網上看到一個關於胡佛的八卦,說他在一九零幾年曾跑到中國行騙,1902年,28歲的他捲了合同詐騙的百萬財富,匆匆離開中國。

1929年初,人們不再談論自己有多少錢,而是琢磨着能融到多少錢,能搞到多大的槓桿,華爾街徹底瘋了!

這時候,美聯儲終於害怕了,終於坐不住了。

因爲這種融資用於市場的投機,根本沒有爲社會創造任何財富,那麼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讓美國走向滅亡。

美聯儲開始頻頻動作,向商業銀行嚴厲警告,歡迎投資者舉報投機性信貸,整個3月,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召開極其保密的閉門會議。

終於,美國開始收緊銀根,結束寬鬆貨幣政策,銀行開始提前收回貸款,減少短期放款。

華爾街被震撼了,3月25日聯儲會議結束,道瓊斯指數單日最高跌幅20%。

3月26日,開始出現天量拋盤,人們開始恐慌地逃離,當天,紐約證券交易所8246740股換手,遠高於以往任何一天的交易記錄,所有投機者都被經紀人要求,追加保證金。

但是,危機前總會有迴光返照。

3月27日,有人救市,紐約國民城市銀行宣佈向短期拆借市場投放2500萬美元,然後以持續低一個百分點的利率依次追加貸款,貨幣市場拆借利率應聲大幅下滑。

貨幣市場與華爾街開始聯合投機,貨幣開始像洪水般衝進來。

6月,美國八所著名大學聯合發佈了一份“臭名昭著”的聲明,表示股價還會達到並維持一個永久高位。

但虛假的繁榮終歸是虛假的,再美麗的塑料花也永遠真不了,資本給你的,最終都要你加倍還給他。

9月5日,美國一位涉獵極廣的雜家——巴布斯預言,崩盤遲早會發生,而且難以遏制。

猶如魔咒,當天下午2點,紐交所巨量下挫。

10月,美國聯邦工業指數、鋼鐵指數全線下滑,美國經濟走入下滑期。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一個永遠載入史冊的日子。

紐約市場經歷了有史以來最慘淡的一天,創出了1290萬股天量交易記錄,上午11點出現恐慌性拋盤,簡直就是疑似銀河落九天。

紐約數家主要銀行迅速組成“救市基金”,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理查德·韋尼親自購入股票,希望力挽狂瀾。

但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人們將這一天形容爲紐交所112年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即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9日,上帝拋棄了紐交所。

最黑暗的一天到來了。

剛剛開市,猛烈的拋單就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人人都在不計價格地拋售,經紀人被團團圍住,交易大廳一片混亂。

股指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22%,當天收市,股市創造了1641萬股天量歷史紀錄。

當時有媒體記者報道稱“我看見這些人......主動出賣幾大捆股票,這些股票已貶值一半或2/3,但沒有物色到一個有足夠膽子去接管這批靠得住財產的人。”

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1月,股市跌勢不止,滑至198點,跌幅高達48%。

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兩個星期,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

美國股市大崩潰後,足足等了25個春秋,一直到1954年,股價才恢復到1929年的最高水平。

但,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比股市崩潰更讓人刻骨銘心,毛骨悚然。

1929年~1933年,美國累計有5000家銀行倒閉,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汽車工業下降了95%。到1933年,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

到1933年,美國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

美國經濟水平直接倒退10年,從1929年第四季到1933年第一季,連續出現了14個季度經濟負增長,累計負增長爲-68.56%。

股市崩潰的1929年,美國失業率爲2.5%,之後失業率迅速上升,一度達到了創記錄的32%。

甚至在這一時期出生的美國兒童都呈現身材矮小的特點,後來被稱作“蕭條的一代”。

在美國各城巿,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生活成爲喫、穿、住的掙扎。

同時還發生了遍及全美國的大饑荒和普遍營養不良,導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保守估計,至少有700萬人死亡,約佔當時美國的7%。

到1932年,約有200萬美國人到處流浪——其中有25萬以上是在16~21歲之間。同時還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此數接近人口總數的28%,還不包括1100萬受苦受難的農村人口。

同樣爲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房產、物業拋售潮開始出現,房地產徹底崩潰,與房地產相關產業亦全線癱瘓,倒閉失業潮加劇。

1930-1932年,美國用於新建築的投入降了60%,接近建築業死亡線,建築設計師們1933年的業務量不足1928年的1/7。大量建築業從業人員失業,跳樓燒炭者屢見不鮮。

房價暴跌還牽扯到了銀行。當房間跌幅超過30%,也就是購房者需要還的貸款額超過房屋銷售價格時,大量棄房不還貸違約出現,銀行出現大面積壞賬。

儲戶看到銀行壞賬虧損,擔心存款安全,爭相擠兌,諸多小銀行無法兌付被迫關門,美國經濟危機全面爆發!

經濟危機迅速從美國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除蘇聯以外的全世界,企業倒閉數量德國爲6萬家,英國爲3.2萬家。資本主義世界的全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加上半失業者,則達4000~4500萬。1932年,按完全失業工人計算的失業率,德國爲43.8%,英國爲22%。

由於股價暴跌和生產停工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達2600億美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

我們的近鄰日本同樣遭遇了寒冬,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說過:“1929年至1931年的經濟風暴,對日本的衝擊絕不亞於對世界任何地方。”實際上,真實的情況遠遠更嚴重。

日本大多數工廠都關門了,將近400萬人失去了工作,沒了生活來源;農民的生活也不好過,500萬戶農民也因此徹底破產。

爲了生活,很多家庭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兒送到妓院去賺錢生活,因此,很多山村都成了沒有少女的村莊。

這是一場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週期性世界經濟危機。

二、產能過剩纔是經濟危機的元兇

回顧這段歷史,有人說貪婪的資本造就了經濟危機,但那時候,只有少數美國人擁有股票,據統計全美證券交易所客戶僅154.9萬,而有保證金的投機賬戶不到50萬個,相比當時美國1.2億人口,股民並不算多,所以,美國絕大多數人在股市大崩盤中並沒有喪失一分一釐。

前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認爲,這是當時美國興起了消費借貸所致,持續性的借款終使美國人個人債務日增,而所造成的消費熱潮也就在大蕭條時期結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則認爲,當時美國政府在大蕭條前對經濟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對銀行的管制,使銀行無法對貨幣需求做出反應,在通貨緊縮下導致經濟大恐慌。

認爲股災只是一個重要的催化因素,往深層次研究,產能過剩纔是元兇。

一戰後,美國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在各個行業廣泛使用,汽車、收音機、吸塵器、電冰箱全面普及,美國人民享受着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器。

一個產業如果成爲潮流,起初必然會有豐厚的暴利,而貪婪的資本馬上會順着血腥的味道蜂擁而至,於是,整個產業在資本的助推下迅速擴張,產品成本不斷降低,一旦普及到每個家庭,利潤也就不足爲道,市場進入薄利的萎縮期。

但是,錢只要投進實業,便很難快速退出,投進去錢變成了廠房、薪酬、商品......這些都無法收回,市場沒了,產品只能滯銷,產能過剩降臨。

著名的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就發生在這次危機中。

其實,產能過剩是所有行業、所有產品的最後歸宿。

當然,用“所有”這個詞可能有些絕對了,因爲和人類慾望息息相關的產業,很少會經受以上痛苦,比如:色情業,另外,和人類衣食住行基本生存相關的產業也要好於其他產業,比如:餐飲等。

所以,巴菲特一直重倉快消品是多麼英明,資本追逐長租公寓也算明智之舉。

同時,我們也可以審視小米,爲什麼雷軍要死要活地把小米定位到互聯網公司,就是因爲手機產業的結局早就已經定下。

當然,每次產業衰退不一定都造成危機,如果前期的暴利能夠均勻分佈在所有老百姓手中,衰退雖然痛苦,但遲早會催生新產業。

但是,20年代,美國工人基本工資10年沒有漲,全民消費能力沒有提升,而那些炒股賺了錢的人,除了多買點房、車和奢侈品已經再買不了什麼了。

再加上金融的作用就是財富轉移,被資本加持的產業也是儘可能將暴利的每一枚銅板搜刮進自己腰包,凡是金融發達的時代,社會財富分配肯定不會平均。

歷史告訴我們,如果產業衰退再配以社會財富分配極爲不均,它必然帶來災難。

1920年~1929年,美國是托拉斯的世界,1929年1%的美國人佔有95%的美國財富,同時美國還佔用世界上接近一半的黃金,歐洲窮的叮噹亂響,連戰爭貸款都還不起,美國的商品根本無法行銷全世界。

少數人很有錢,還個個聰明絕頂,所以他們的錢根本不可能迴歸到實體經濟,那就相當於送財童子,有去無回,於是泡沫也就成爲投機的必然,除了股市、房地產,凡是能具備炒作概念的東西都可能成爲泡沫。

有人用一句話總結了二十年代的美國人:

寧可炒房、炒股票、買奢侈品,也不願意投資於科技創新。

也正是這次經濟危機和二戰,重塑了美國,使其開始重視科技創新,在此之前,美國就是一個暴發戶國家。

總結一下,產能過剩,商品賣不出去怎麼辦?老闆的第一反應是減產避免虧損。

減產不是爲了少造東西,而是爲了少開工資。工人沒了工資自然就不買東西。結果,從全社會來看,購買力減少的比例比商品減少的比例還高。各行業的老闆只能下意識地再裁員,再限產。

這樣的惡性轉下去,經濟就崩潰了。

1929年的經濟危機就是這個原理,只要任何人立足於體系內解決問題,問題就繞不開。

當時的總統胡佛不是沒努力過,他制定了復興大綱,成立了復興金融公司,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增加聯邦公共開支。

但他失敗了,因爲他堅定地認爲不能直接補貼老百姓,應集中財力挽救大機構,通過“資源聯合政策”希望公司自願多僱傭一些工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金融機構除了日復一日耗費錢財卻毫無有效作爲後,全社會對胡佛的信任沒了。

由於人們普遍對未來缺乏信心,社會道德進一步淪喪,盜竊、鬥毆、兇殺案件層出不窮。

沒了信任,再牛逼的總統也將碌碌無爲。

有的時候,信心真的很重要,經濟學的術語管它叫預期,它很神奇,甚至可以翻手爲雲覆手爲雨,如果人們普遍預期經濟衰退,那麼經濟真的會衰退。

因爲大家都不敢花錢消費,不衰退纔怪。

反之,一樣可以成立。

三、羅斯福是個有福的總統

1933年,羅斯福受命於危難,當選總統,他說了一句名言:唯一不得不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不得不說,羅斯福是個勵志大師,在至暗時刻,最珍貴和最稀缺的永遠是希望,勵志往往會有奇效。

他說:

“貨幣總換商已從文明廟宇的高處落荒而逃。我們要以千古不變的真理來重建這座廟堂。衡量這重建的尺度是我們體現比金錢利益更高尚的社會價值的程度。
幸福並不在於單純地佔有金錢;幸福還在於取得成就後的喜悅,在於創造努力時的激情。務必不能再忘記勞動帶來的喜悅和激勵,而去瘋狂地追逐那轉瞬即逝的利潤。”

就憑這幾句,就能看出羅斯福的忽悠水平那是相當的高!

而且羅斯福還非常善於利用媒體,當時廣播是最流行的媒體,於是他就開始了一場特殊廣播,美國人將其稱爲爐邊談話。羅斯福在任12年間,共做了30次爐邊談話。

他聲音溫和低沉,常以“我的朋友們”開篇,聽衆們第一次感覺“華盛頓與他們的距離,不比起居室裏的收音機遠。”

每次爐邊談話後,白宮總能收到數十萬封聽衆來信。有聽衆將他的照片貼在收音機上,彷彿總統即家人,陪他們共渡難關。

看來,特朗普利用推特這樣的社交媒體,與民衆交流,應該是受到了羅斯福的啓迪。

當然,羅斯福並不光是個嘴把式,他和他的智囊制定了一系列的招數。

第一招:印錢

首先,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開足馬力印鈔票,因爲1929年後,美國一直處於貨幣緊縮期,債務人負擔不斷加重,債權人也因爲欠款難收而破產,只有恢復物價上漲,纔有可能恢復債權和債務平衡,纔有可能阻止經濟繼續崩潰。

聯邦政府推行虛金本位,其實就是切斷黃金和美元之間的兌換機制。

同時,羅斯福還選擇了鑄造銀幣,相當於憑空創造貨幣,銀幣和美元間的兌換比例由聯邦政府指定。

第二招:擴大信貸投放

羅斯福擴大復興金融公司的權力,開始還只是收購銀行業股權,恢復銀行信譽,後來該公司開始直接對工業界貸款,刺激恢復生產。

1934年,美國國會推出三項針對農業的法律,其目的就是向農戶貸款,即使破產的農場也可以靠借貸款來贖回農場。

第三招:增加財政赤字

1933年~1944年,美國政府預算支出爲592億美元,其中252億元是赤字,自此之後,美國政府的赤字一直不斷增高。

絕招:國家管制,尤其是金融

羅斯福就職5天后,3月9日,美國國會召開會議,快速通過提案,授權羅斯福可以直接印刷紙幣送往各銀行,美聯儲回收黃金以維持貨幣信譽。

當晚,所有印鈔機開動,一晚印了20億美元,第二天就分送到紐約的各銀行。

接着,聯儲宣佈,人們必須在1周內歸還在2月1日後提取的黃金,否則就會公開他們的姓名、住址和提取金額,這明擺着是要挾,要挾你不還,就讓賊惦記着你。

這個相當流氓的招數很有成效!

3月11日,美聯儲就收回了3億美元黃金儲備,並以此爲基礎又印刷了7.5億新鈔。

3月中旬,財政部忽悠民衆說,經過一星期對全國銀行的評估,四分之三以上的銀行是健康的,從而穩定居民情緒,將家裏藏的錢和黃金再次存到銀行裏。

穩定了貨幣和民心,羅斯福開始對金融機構動刀。

6月,國會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1933年銀行法)》:從此美國投資銀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嚴格分離,商業銀行不再有證券風險,這就是著名的銀行、證券分業經營的模式,一直延續到了1999年。

接着羅斯福又主導通過了《證券法》、《證券交易法》,聯邦政府成立了美國證券委員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SEC。

SEC相當於中國最高法院、證監會、公安部經濟偵察部門所有權限的總和,有着極高的權力:可以調查任何人、任何對象,其中集體訴訟權和辯方舉證相當變態,集體訴訟就是如果一個股民訴訟獲勝,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要按此辦理,舉證責任把舉證推給了被告,如果被告不能證明自己無罪,則會被判有罪。

儘管這三部法律從頒佈到今天,美國經濟學界罵聲不停,但也正是它們的嚴苛,管制住了貪婪的華爾街,讓它付出了至少30年的代價。

1934年,羅斯福新政實施第二年,美國GDP較上年增長17.02%,個人可支配收入增長15%......

超發貨幣的直接結果就是貨幣貶值,羅斯福簡直是不顧一切地超發,美元也不顧一切地貶值,美國貨越來越便宜,自然買的人越來越多,產能過剩的問題開始向全世界傾銷。

同時,其他國家也不得不跟隨美國一起狂印鈔票。

同時,美國還發動了貿易戰,爲了減少黃金流出,出臺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將平均關稅提高至47%。這一法案隨即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世界各國紛紛提高關稅予以回應。

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英國、法國紛紛參戰。

其中法國直接採取了對美商品採取了進口配額制,每年從美國進口的商品定好一個數量,不準增加。

法國的做法比提高關稅更狠,也促進整個歐洲對美國的對抗,有十個國家緊隨其後對美商品採取配額進口。

全世界的貿易戰令全球貿易減少了66%,各國都虧的只剩底褲,而最慘的要屬一戰的戰敗國德國。

德國本來就揹負着戰爭賠款,各種條約限制,又沒有充足的黃金儲備,好容易恢復一點,一下子被貿易戰坑的底褲都不剩。

總結和整理羅斯福的新政,其實和胡佛的政策相比,並沒有太多新意,可以概括爲:

1.反對自由放任,強調國家計劃和需求管理;

2.拋棄了傳統的財政平衡的做法,接受了財政赤字或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觀點;

3.擴大信貸,擴大流動中的貨幣量,刺激投資;

4.向國外轉嫁危機。

客觀講,真正結束這場經濟危機的功臣不是美國,更不是羅斯福,儘管課本上說,是羅斯福新政把美國拉出了經濟危機的泥潭。

認爲,1929年經濟危機真正的解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歷史上,根治危機的速成法永遠都只有戰爭。

不破,不立!

筆者微信:zt601880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