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本名施夷光,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沉魚,看過一些文章說是四美之首,之首我不知道之一倒是真的。春秋末期的浙江諸暨一帶人氏,又稱西子,是家喻戶曉的美人,2003年浙江省諸暨市興建了西施殿加以紀念。

西施圖

浙江諸暨苧蘿山下有兩個村子,分爲東西兩村。村中的人大多數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大家稱其西施。西施經常與夥伴們在江邊浣紗。當時的越王勾踐爲了報復吳王夫差,便想獻上美女鄭旦等人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西施圖

勾踐命樂師教西施歌舞儀態,過了三年,讓范蠡帶着西施進獻給吳王。範大夫見到吳王,跪拜著說:“東海賊臣勾踐,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內,得善歌舞者,以供灑掃之役。”可是伍子胥進言:“臣聞: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也,王不可受。”(紅顏禍水啊,大王!)

西施圖

吳王不聽其勸諫,馬上把西施收了下來,並在姑蘇臺建造春宵宮,在靈巖山上建造館娃宮,還修築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戲遊玩。夫差對西施寵愛至極,出入都是效仿王妃的派頭和排場,他沉迷於西施的美色,荒廢朝政,勾踐趁機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然後乘虛而入,一舉消滅吳國。

西施的結局有幾種說法:

一說是,西施與范蠡相戀,當吳國滅亡之後,范蠡不要越王的封賞,趁著夜色攜西施悄然離去,兩人在路途中,生下一個兒子。從此避世太湖,逍遙餘生。(真好)

另一種說法是吳滅了以後,吳人認爲西施是使得國破家亡的妖孽,於是就將她放進皮袋之中沉於江底。後來在江中發現了一些蛤蜊,人家說那是西施的舌頭,故此蛤蜊也有“西施舌”之稱。

西施圖

另一種說法是范蠡在太湖上將西施推下水,淹死了她。

至今,在浙江紹興市諸暨市(舊稱暨陽縣),仍然有西施殿、越國古都城門等遺蹟。

蘇州西施橋

西湖亦稱爲西子湖,因北宋詩人蘇軾曾作七言絕句春後初晴雨亦奇: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施圖

沉魚落雁

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爲所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指的就是西施。傳說她在古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美貌,都驚豔得沉入江底。事實上,“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爲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驪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與人對“美”的認識存在差異,引申意爲價值觀認知本來就無絕對,只是人類的主觀看法。

西施圖

也有人認爲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爲沉魚代表西施。(不管怎樣,美麗終歸是西施的代名詞)

東家效顰、醜女效顰

東施效顰圖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皺眉,“西子捧心”被視爲絕世美態,同裏東施看見覺得十分美麗,於是摹仿西施捧心皺眉,然卻跟西施有着皆然不同的面貌,結果同裏的人紛紛走避或閉門不出。典出《莊子·天運》後世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條件,而盲目胡亂地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醜女效顰圖

紅樓夢中也有一出,《紅樓夢·第三十回》:寶玉心中想道: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嘆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不但不爲新奇,且更可厭了!

西眉南臉

西施故里圖

出自唐代李鹹用《巫山高》:“西眉南臉人中美,或者皆聞無所利。”西施和南威都是春秋時的美人,所以又並稱“威施”,後以“西眉南臉”比喻女子容貌美麗。

介紹完楊貴妃,王昭君,西施該到貂蟬了,四大美女總要湊夠數整整齊齊的多好。(畢竟也不知道介紹什麼了,想到啥就是啥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