嫋嫋陌上桑,蔭陌復垂塘。千畝大基地,家家“蠶桑”樓。這樣美麗的畫卷是韶關市翁源縣蠶桑產業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一棵桑、一條蠶、一粒繭、一匹綢,成爲演繹翁源蠶桑文化源遠流長的生動符號。

翁源現有桑園面積超過3萬畝,產業有特色有基礎。

今年六月,翁源縣蠶桑產業園(下稱“蠶桑產業園”)成功入選2019年第二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這將進一步引領翁源農業向“生態、高效、特色、現代”方向邁進,輻射帶動翁源乃至粵北地區蠶桑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實施。

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強則百業強。抓住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就牽住了鄉村產業振興的“牛鼻子”。翁源縣縣委書記黃令遙表示,現代農業產業園不僅可以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優勢產業向園區集聚,推進農業產業化、多功能化經營,還是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農民自身素質提高了,生活水平改善了,這絕對是造福於民的一個現代化工程。

黃令遙強調,翁源縣將從四個方面着手建設蠶桑產業園,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蠶桑產業園建設領導小組和產業園管委會;二是加大財政投資力度,構建良好的融資環境;三是加強與科研單位合作,技術下鄉,培養蠶桑產業人才;四是在用地保障方面,加快農田連片流轉,促進蠶桑產業適度規模經營,優先批准涉及產業深加工和市場建設等建設用地。蠶桑產業歷史悠久龍頭帶動佈局合理

蠶桑產業是翁源五大支柱產業之一

柔桑採盡綠陰稀,蘆箔蠶成密繭肥。蠶桑是世界人民對華夏文明最早的認同,是中華文明的起點。在距今幾千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桑和蠶的記載。及至漢代大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打造了蜚聲國際的絲綢之路,開啓了華夏文明傲立世界潮頭的歷史,並演變成爲今天“一帶一路”的重要文化基因。

翁源蠶桑產業歷史悠久,自古便是粵北著名的蠶桑之鄉,蠶桑生產可追溯到唐代,位列“全國六大蠶桑基地縣”。目前,翁源全縣桑園面積31620畝,產業園所在的龍仙、周陂、江尾、壩仔4鎮桑園面積21847畝,佔全縣總量的75%以上,產業有特色有基礎。

翁源形成了從制種到種桑、養蠶、加工一條龍的生產經營體系

產業園內經營主體多元,形成了制種、種桑、養蠶、繅絲、加工、銷售爲一體的生產經營格局。目前,園區內用有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2家、專業合作社32家,成立了蠶桑生產者協會,聚合了龍仙鎮八字陂蠶桑生產合作社(蠶桑生產者合作社、蠶桑發展理事會)等下延會員單位24個,配套小蠶共育基地5個,蠶繭收購站16個。

蠶繭收購站交易忙

“龍頭企業、合作社等各類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帶動了5000多農戶種桑養蠶,佔全縣農戶的9%,增收超過2億元。”翁源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克初介紹,翁源是廣東蠶桑產業的主力軍,每年有8.5萬多擔鮮繭上市,年飼育蠶種達9.5萬張,蠶繭價格市場行情看好,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良好的新型經營主體基礎,爲蠶桑產業園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發展條件。園區通過農民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方式,促進規模化土地資源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有效解決土地碎片化、生產鬆散化問題。翁源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股長宋先仁透露,爲穩步推進產業園建設,由當地政府牽頭成了項目工作小組,廣東信達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東信達”)、翁源縣家寶蠶業有限公司、翁源縣信達蠶桑專業合作社、翁源縣自貴家庭農場等一批龍頭企業、合作社成爲實施主體,綜合多方資源,共同助力產業園建設。一心一帶五區多基地打造“南國絲路明珠”

蠶桑產業園功能模塊與空間佈局

桑葉成蠶蠶作絲,絡絲織作綾滿機。依據規劃,產業園將以廣東信達爲龍頭,按照“二三五”進行戰略佈局。“二”是指做優做強傳統繭絲綢產業、拓寬蠶桑產品創新產業;“三”是指圍繞繭絲綢、蠶桑食品、用品三個品類綜合開發,進一步拓展蠶桑文化、休閒旅遊,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五”是指繭絲綢鏈條、鄉村振興發展、互聯網+農業、農業+金融、農業+文化五大產業技術體系。

廣東信達董事長李土財告訴記者,在具體的實施上,產業園按照“一心、一帶、五區、多基地”進行空間佈局。“一心”是蠶桑產業園綜合服務中心,“一帶”是絲路花海蠶桑文化休閒觀光帶,“五區”包含蠶桑種養標準化示範區、蠶桑產品加工與商貿物流區、蠶桑科技創新與孵化區、鄉村振興產業扶貧示範區、蠶桑文化休閒體驗區,“多基地”指對舊的蠶桑基地進行標準化集約化改造,打造新的標準化桑園。

廣東信達繭絲綢生產線

依託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3-5年內,蠶桑產業園將緊密圍繞翁源產業發展優勢,按照“基地規模化、品種優良化、種植標準化、技術科技化、生產規範化”要求,全面建立起一個產業佈局合理、主導產業突出、生產模式綠色,涵蓋生產、展示、加工、交易、研發、培訓、旅遊等多種功能的現代產業園。

屆時,到2021年,產業園預計將實現種桑5萬畝,產出蠶繭15萬擔,生產桑葉菜1萬噸,綜合產值7.5億元,輻射帶動農戶5000戶以上。產業園內農業生產總值年增長10%以上,農民收入水平高於翁源縣平均水平18%以上。

今年7月,“一帶一路”沿線10餘個國家派出代表前來翁源考察學習蠶桑產業

“翁源蠶桑是歷史名品,藉助國家‘一帶一路’的東風,建設產業園可以幫助翁源蠶桑從歷史中走出來,形成世界影響力。”談起蠶桑產業園建設,李土財信心十足,他把翁源產桑產業定位爲中國蠶桑在華南地區的代表,希望人們一提起蠶桑和絲綢就能想起翁源這個璀璨明珠。創新“信達經營”模式搭建聯農帶農富農機制

今年幸甚蠶桑熟,留得黃絲織夏衣。幾乎每一個翁源人都能講出自己和蠶桑的淵源。在廣州工作的葉先生告訴記者,小時候在翁源老家,除了幫父母養蠶,還可以幫鄰居收繭賺取零花錢。“直到今天,父母勤勞的身影依舊曆歷在目,蠶桑產業見證了衆多翁源人勤勞致富的歷史。”

村民種桑養蠶致富,紛紛建起小洋樓

在翁源龍仙鎮八字陂村,漫山遍野的千畝桑園依村而建,鬱鬱蔥蔥,生機勃勃。走進村裏,一座座小洋樓拔地而起。“村裏幾乎家家戶戶都靠着種桑養蠶脫貧致富,建起了‘蠶桑樓’,也是對自己辛勤勞作的嘉獎。”八字陂村蠶桑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肖保根笑着說,平均每畝桑樹可以帶來7000-8000元收入,農民生活條件好了,兜裏有錢了。

“家有十畝桑,小孩上學不用慌”這句俗語正是翁源人對蠶桑產業最實在最生動的描述。廣東信達駐村技術員劉煙文向記者透露,技術好、養蠶用心的農戶每畝收入超萬元。

“信達模式”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戶脫貧致富

作爲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產業園的實施主體廣東信達帶領羣衆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通過推廣“公司+研究所+合作社+基地+農戶”的“信達生產模式”,按照“四統一”原則(統一生產種苗供應、統一生產技術支撐、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保底收購),廣東信達建設了優質蠶桑基地近萬畝,帶動1000多戶貧困戶參與生產經營。“公司與農戶簽訂收購協議,無償向農戶提供種養殖技術,並約定以保護價收購蠶繭。”廣東信達副總經理吳寶光介紹,蠶繭不愁賣,農戶能增收,公司有了優質原料,取得了雙贏的效果。

建設蠶桑產業園是翁源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將爲像肖保根這樣的農戶持續增加收入。據介紹,通過產業園的示範引導,大力推廣優良品種、配方施肥、條桑收穫、省力化飼育、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可進一步提升蠶桑產業的競爭力,形成“要素集中、三產融合”的產業格局,帶動更多農戶增產增收。“省力化養蠶”技術創新讓農民成爲體面的職業

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但長期以來,農民卻遠談不上是體面的職業。“曉夕採桑多苦辛,好花時節不閒身”,一句話道出種桑養蠶的艱辛。

俗話說:“養好小蠶半豐收”。農民自己買種、自己育蠶的這種“單打獨鬥”的分散養蠶方式不僅影響蠶的成活率,還耗費人力。劉煙文告訴記者,傳統的小蠶養法一天要飼餵多次桑葉,從天剛亮要一直忙到凌晨,對技術要求高,許多人就是受不了這份苦而放棄種桑養蠶。

小蠶共育帶來革命性變革,讓養蠶效率更高

如何讓種桑養蠶成爲體面的職業,讓蠶桑成爲有奔頭的產業?“小蠶共育”模式的大力推廣,突破了這個“瓶頸”,從根本上改變了幾千年來傳統的自繁自養的養蠶模式,讓蠶桑產業煥發了新的生機。

“小蠶共育”指的是由公司集中飼養小蠶,農戶則從四齡蠶開始飼養,10余天之後就能收穫鮮繭銷售。吳寶光介紹,這一模式既能避免因農戶技術不足導致的小蠶死亡率過高,又能大大縮短農戶養殖的週期,促進小蠶發育整齊、提高蠶繭質量,減少蠶農的經濟損失,還能有效降低養蠶病蟲害等一系列風險,讓農戶省力、省時、省心,節約勞動成本,賺更多的錢。

直接剪下桑枝飼餵,讓養蠶更爲輕鬆

“小蠶共育”模式從2004年開始在翁源推廣,2005-2006年全面推廣,受到廣大農戶的歡迎。吳寶光給記者算了筆賬,傳統的自繁自養農戶以前一年只能養不到10批蠶,現在一批蠶只需12天,一年最多可以養32批。回憶起過往的養蠶模式,肖保根直言因受到成活率低等因素影響,產能不足現在的60%。“有了小蠶共育,最難的環節交給公司,我們的壓力小了很多”。

枝條育、蠶簇育等技術的推廣,肖保根(右)養蠶量增加不少

此外,通過枝條育、蠶簇育等新型省力化養蠶模式的推廣,進一步降低了農戶的勞動強度。記者在肖保根家中看到,整根的桑樹枝條被剪下來放在地上喂蠶,不再需要將葉子逐一摘下來;當蠶蟲成熟時又可以自己上簇結繭,農戶更省事。肖保根自豪講到,省力化養蠶模式稱得上是一次“技術革命”,自己今年64歲,每年還可以養16批蠶,年齡最大的村民快80歲了,仍然還能養蠶賺錢。

【統籌】楊吉龍 喻淑琴

【採寫】李峙賢 楊吉龍 葉定澤

【攝影】葉定澤

【通訊員】何曉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