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本傳世文獻名爲《隋唐嘉話》,細緻了敘述了狄仁傑的政績:狄內史仁杰,始爲江南安撫使,以周赧王、楚王項羽、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吳夫概王、春申君、趙佗、馬援、吳桓王等神廟七百餘所有害於人,悉除之,惟夏禹、吳太伯、季札、伍胥四廟存焉。青年時期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內史令等職,可謂功績卓然,行政能力與經驗罕有其匹。

前些年,《神探狄仁傑》系列電視劇爆紅,尤其是“元芳,你怎麼看”這句成爲當仁不讓的網絡金句。同時,梁冠華先生飾演的狄公可謂當代角色經典;而《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等電影又給這位唐代名臣、在文藝作品中的傳奇形象增加了些許曝光度,成爲大衆眼中的網紅歷史人物。實際上,影視劇中的狄仁傑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形象,老謀深算,智勇雙全,加上神奇無敵的色彩,大大增加了這個歷史人物的性格厚度。

在真實的歷史上,狄仁傑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嚴肅的名臣幹吏。我們先來看看他大致的生平簡歷。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乃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作爲唐朝武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朝廷老鳳、一代名臣。他出身於著名的太原狄氏,門庭高貴,家世優渥,祖父狄孝緒,官至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官至夔州長史。

狄仁傑的影視形象

狄仁傑一生的履歷相當豐富,文武雙全,桃李滿門。青年時期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內史令等職,可謂功績卓然,行政能力與經驗罕有其匹。安排張柬之,促使李唐神器恢復。

可以說,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在他71歲高齡去世後,最終配享宗廟,號稱國老,被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到了唐中宗復位之後,又追贈爲司空、梁國公、太師,可見其政治影響力之大、受尊重度之高。清代康熙帝就曾說:狄仁傑在當時爲諸臣第一,武后亦以第一流目之。

與影視劇中的正義形象類似,真實的狄仁傑不僅是一個無神論者,而且極度反感怪力亂神,看不慣妖神興風作浪,耗費民財。他曾經擔任江南巡撫使,在任期間最大的作爲就是奏毀淫祠。所謂淫祠,指的是與正祠相對的各類神明廟宇和香火祭拜,不列入朝廷正式祀典。根據《舊唐書》卷八九《狄仁傑傳》的記載:徵爲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撫使。吳楚之俗多淫祠,仁杰奏毀一千七百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轉文昌右丞,出爲豫州刺史。

當然,對於民間祭拜和信仰狄仁傑並不是一棒子打死,有條件地保留了一些上古正神的祠堂,如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子胥。

狄仁傑傳

但是,對於那些與正統神祗不符合的廟宇,就毫不留情地摧毀了。有一本傳世文獻名爲《隋唐嘉話》,細緻了敘述了狄仁傑的政績:狄內史仁杰,始爲江南安撫使,以周赧王、楚王項羽、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吳夫概王、春申君、趙佗、馬援、吳桓王等神廟七百餘所有害於人,悉除之,惟夏禹、吳太伯、季札、伍胥四廟存焉。

那麼,爲何狄仁傑勞師動衆地摧毀各類淫祠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民間信仰太多,影響了百姓的生計,由於有利可圖,很多人不務正業,背離了朝廷編戶齊民的目標。爲了正本清源,狄仁傑纔有此舉,改化風俗。狄仁傑嚴厲杜絕民間祭拜,影響了一些人的利益,也產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高宗時,狄仁傑爲監察御史,江嶺神祠焚燒略盡。至端州,有蠻神,仁杰欲燒之,使人入廟者立死,仁杰募能焚之者,賞錢百千。時有二人出應葬,仁杰問往復何用,人云願得敕牒。仁杰以牒與之,其人持往,至廟便雲:有敕。因開牒以入,宣之,神不復動,遂焚燒之。

其後仁杰還至汴州,遇見鬼者日:侍御後有一蠻神,雲被焚舍,常欲報復。仁杰問事竟如何?見鬼者雲:侍御方須臺輔,還有鬼神二十餘人隨從,彼亦何所能爲。久之,其神還嶺南矣。

這一段神異的故事非常生動,但明顯是民間方士的編造,意思是狄仁傑的措施導致天怒人怨,使得神明都來找麻煩了。其實,狄仁傑不信鬼神之說,淵源有自。唐高宗在位期間,狄仁傑作爲大臣一同前往汾陽宮時,中途經過一座妒女祠。在山西一帶,民間都認爲必須穿着華麗的衣服,才能避免災禍。如果不這麼做,就會招致風雷之災、無妄之禍。這個時候,幷州長史李衝玄打算徵發數萬民夫,另外開闢一條御道行走,以免妒婦對真龍天子李治不祥。

狄仁傑與李元芳

耿直的狄仁傑一來不信鬼神,二來看不慣隨意浪費民力,就說道:皇帝出行,有千乘萬騎扈從,風伯爲之清塵,雨師前來灑道,還怕什麼所謂妒女之害?於是,唐高宗李治就命令停止徵發徭役,讚揚狄仁傑不愧爲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在《舊唐書·狄仁傑傳》中詳細記載了這個典故:幷州長史李衝玄以道出妒女祠,俗雲盛服過者必致風雷之災,乃發數萬人別開御道。

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罷之。高宗聞之,嘆曰:真大丈夫也!

說到狄仁傑杜絕怪力亂神的本質,即就是珍惜民力,不願意無緣無故的浪費。武則天曾想建造大佛,狄仁傑就堅決反對:後將造浮屠大像,度費數百萬,官不能足,更詔天下僧日施一錢助之。仁杰諫曰: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終由地出。不損百姓,且將何求?

今邊垂未寧,宜寬徵鎮之傜,省不急之務。就令顧作,以濟窮人,既失農時,是爲棄本。且無官助,理不得成。既費官財,又竭人力,一方有難,何以救之?後由是罷役。

朝廷隨意建造是要耗費大量財力的。能夠看出,狄仁傑的苦心是建立在民本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他自覺從老百姓的生計出發,對於朝廷施政做出的匡扶,可謂不負一代名臣的稱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