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么说吧,战长沙成了关羽与黄忠的代名词。但在《三国志》、《华阳国志》等真实性很强的史籍里,没有关羽与黄忠战长沙的描写。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十分精彩,蜀汉五虎大将,二个PK几百合,还有一个姓魏的虎将烘托黄忠,时隐时现。

这么说吧,战长沙成了关羽与黄忠的代名词。

据说长沙的吊马庄、古吊桥、捞刀河、局关祠等老地名,和"关羽战长沙传说"有关。

但在《三国志》、《华阳国志》等真实性很强的史籍里,没有关羽与黄忠战长沙的描写。

小说毕竟是小说,虚构成分很大。小编相信关羽肯定进过长沙,那是在黄忠主动献城后。关羽与黄忠推杯换盏,吹牛不打草稿。都说自己年轻时如何如何牛,都不服老。

关羽220年被孙权杀害,是年58岁,208年进长沙时,46岁。对古人来说,关羽已经是中老年人了。

而黄忠的年纪,应该比关羽更大些。219年,黄忠在定军山刀劈夏侯渊,220年方向,黄忠病死。演义里写黄忠死于夷陵之战,为关羽报仇什么的,没这回事。

所以说呀,演义里描写的关羽战黄忠,历史上并不存在,相当于关羽战秦琼,老罗心血来潮情之所至编的。

为了让关羽战黄忠精彩些,老罗漫挥如椽之笔,写关羽和黄忠打了三次,一次比一次紧张刺激。

第一次二人大战百余合,不分胜负。韩玄担心黄忠出事,鸣金收兵。

第二次关羽本想用拖刀计斩杀黄忠,谁知黄忠坐骑故障,关羽放了黄忠一马,黄忠欠关羽一个人情。

第三次呀,韩玄逼迫黄忠拿出"百步穿杨"绝技,结果关羽性命。但黄忠回报关羽上一回不杀之恩,只射关羽盔缨。

韩玄大怒,下令斩杀黄忠。好你个黄汉升,长沙城没破呢,你他妈吃里扒外生二心,我先做了你!

关键时刻,魏延充楞,挺身而出,救黄忠,斩韩玄,迎关羽入城,长沙和平解放。

演义第五十三回前半回,讲了这个有趣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击节赞叹。

记得《长沙保卫战》里,抗日战神薛岳将军运用天炉战法时,多次提到捞刀河。小编很感兴趣,查了下捞刀河的来历,原来和关羽丢失宝刀有关。

传说当年关羽率军过河时,手中宝刀不慎掉入长沙北面的一条河里,打捞上来后,这条河的名字改成捞刀河。

长沙会战里,捞刀河成为阻击日寇的著名河流。薛岳的天炉战法之所以成功,捞刀河、新墙河等险要的地形起了很大作用。

关羽战长沙,成为精彩传说。历史的河流千折百转,乱世英雄,拍案传奇,启迪后人。

不管你怎样想,长沙成就了关羽,成就了黄忠,魏延沾了一点光。

其实真实的三国历史,根本没有关羽战黄忠一说,长沙不战而降。魏延也没有斩杀韩玄,而是之前主动率军投奔了刘备。魏延后脑更没有反骨,诸葛亮对魏延反骨的评说,无稽之谈。

历史上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绝对没有演义里说的那样糟。不能因为诸葛亮临终前信任杨仪、姜维等人,把魏延排除在核心领导人之外,就认为诸葛亮预判魏延有反心。倘若孔明泉下有知,肯定删除小人杨仪,重用魏延。不为别的,因为魏延忠于蜀汉。

关羽战长沙,黄忠射关羽,永远是动人的传说。

相关文章